涛静

行万里路,读万券书,淡泊尘缘,情系河山。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文章分类
正文

童年北碚杂忆-之十三郭豫才先生

(2025-07-28 04:04:26) 下一个

上节提及的郭豫才先生是我国新史学和早期考古学的先驱之一。他于1934年从河南大学毕业后,被聘任到河南省通志馆任协修。1936年被河南省博物馆聘为研究员。当年10月,河南省博物馆派他主持辉县琉璃阁墓地的第二期发掘。此次发掘出土了大量文物,郭先生发表了《说贝》、《说兵器》、《说毕》等6篇考古发掘报告,对我国早期的考古学和新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抗日战争时期,河南省博物馆是当时除故宫博物馆之外的全国第二大博物馆。1938年9月,河南省政府派遣胡石青、郭豫才、曲兴之等人前往重庆,寻求存放文物的地点。在省城开封沦陷前,郭先生冒着战火,护送河南省的文物经武汉到达重庆。将河南文物存放于中央大学的磁器口新校舍。

1940年,郭先生以“科学工作者”的身份,申报中英庚子赔款会的资助项目《中国民族史》并且获批。他的《中国民族史稿》洋洋五十余万言,但因缺少北方匈奴族和东胡族的资料而未能问世。抗战胜利后,郭先生在设立于北碚的国立礼乐馆担任编审,在国立礼乐馆创办的《采风》上,发表了《北碚转房俗的采访及初步分析》、《北碚的婚俗》、《北碚的碹》等文章。1946年,郭先生步人了中国的高等教育界,在重庆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史地系任教授。重庆解放后,1950年10月,原重庆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和原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合并建立西南师范学院,院址设在北碚。郭先生任教务长,以后又改任历史系主任。

1979年因工作需要调入河南大学历史系,创立先秦史、秦汉史研究室,并担任研究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1980年任河南省政协委员,1982年以后,曾任河南省社联理事,省史学会常务理事,开封市社联副主席等,后任中国先秦史学会顾问。1993年12月因病去世,享年84岁。

著名学者、清华大学国学院创办人之一吴宓教授也在西南师范学院(后为西南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郭是他的领导。在近年出版的《吴宓日记》中,多处提及的“豫”,就是指的郭先生。吴宓于1894年出生于陕西泾阳安吴堡,是晚清陕西女首富周莹(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园“的主角)的堂侄。他早年考上清华留美预备科,毕业后进入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继转入哈佛大学。学成归来被聘为清华国学院导师和院长。钱钟书、王力、季羡林等学术大师均出自他的门下。他一生的三分之一的岁月都是在北碚的西南师范大学度过的。1928年6月2日,清华大学国学院国学大师王国维逝世一周年时,吴宓赋落花诗曰:“心事落花寄,谁能识此情。非关思绮靡,终是意凄清。叹凤嗟尼父,投湘吊屈平。滔滔流世远,凄断杜鹃声。”钱钟书在《吴宓日记》序中写道: “我愿永远列名吴先生弟子之列中”。

2015年3月24日,我与淑丽、静川、青宁造访北碚时,曾到西南师范大学(现为西南大学)一游。这里林木葱郁、环境优美。想到这里曾是吴宓、郭豫才等前辈学人任教与生活的地方,亲切感油然而生。

图1-老年郭豫才

图2-老年吴宓

图3-西南大学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