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北碚所临嘉陵江对岸的东阳镇夏坝,有一所著名的大学,这就是于1938年2月从上海迁来的复旦大学。小时候经常听大人提到复旦这个名字,老师带我们参观半山上的平民公园时,也指着嘉陵江对岸的一片房舍说,那就是复旦大学。后来我大姐考取了这所大学,我对它的印象就更深了。
复旦大学始创于1905年,位于中国上海,是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由上海西迁后,复旦大学在北碚区嘉陵江左岸的东阳镇落脚,开始时借龙王庙作课堂,煤栈空房为学生宿舍,教职员则散居东阳镇、黄桷镇复课。
之后复旦在夏坝征地建校,不久,一个清新整洁的校园就出现在嘉陵江边。夏坝与北碚城区隔江相望。背靠琼玉山,面对嘉陵江,风景秀丽,环境幽静。
据复旦校史资料记载,夏坝沿江铺有通衢大道,夹道梧桐成荫。独立牌坊式校门之内,以登辉堂为基准,相伯图书馆、新闻馆、青年馆等一字排开,皆坐东朝西,面向嘉陵江。四幢教室、四幢女生宿舍、六幢男生宿舍、一座食堂、六幢教授宿舍陆续建成。在抗战艰难时期,短时间内建出这样规模的大学馆舍群,可谓是十分罕见的奇迹了。
复旦大学在北碚建校后,逐渐发展到师生2400余人。设置了科学馆、新闻馆、商科研究所和社会科学研究室,成为一所拥有文、理、法、商、农五个学院27个系科的综合性大学。陈望道、周谷城、洪深、孙寒冰、章靳以、曹禺、端木蕻良等著名学者,在此担任教授。叶圣陶、胡风、老舍、梁宗岱、吴觉农等一大批知名学者也应邀先后到复旦讲学。师生们以抗战自励,精神振奋,教学相长,关心时事,影响社会,这段岁月也是复旦校史上最光辉的一页。
复旦师生除坚持正常教学外,还经常到北碚进行抗战宣传和开展文化活动。有广泛影响的《中国学生导报》也在复旦创刊。师生们还在北碚大力推行社会服务项目,如举办民众同乐会、创设社会服务处、举办民众学校等,全方位地为社会民众服务。
北碚复旦校区1940年5月27日曾遭受日机轰炸,6位师生遇难,其中有教务长、法学院院长孙寒冰教授。
我的大姐李静一,1945年高中毕业后考入复旦大学银行系。即在夏坝住校学习。1946年,随复旦大学迁回上海江湾原址后在上海继续学习直到毕业。
据知,复旦大学北碚夏坝旧址,是目前国内保存最为完好的抗战时期大学旧址,以纪念那段弦歌不辍的岁月。2018年,复旦大学实习实践基地”“复旦大学教育培训基地”在复旦旧址正式揭牌。上海复旦大学和北碚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今天的上海复旦大学,排名属于“QS世界百强大学”、“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百强大学”、“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世界百强大学”及“软科世界百强大学”。是教育部“双一流A类”和 “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它已成为中国文理综合排名拔尖的高校之一。
图1,北碚的国立复旦大学进口
图2,北碚夏坝复旦大学部分房舍
图3,抗战时期复旦大学旧址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