涛静

行万里路,读万券书,淡泊尘缘,情系河山。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文章分类
正文

童年北碚杂忆-之十六老舍先生

(2025-08-07 04:11:26) 下一个

舒乙的父亲老舍,是北碚以至全国的一位知名人物,经常听到父亲和郭豫才先生提起。老舍1899年出生,抗战时期就已是著名的文学家。曾发表脍炙人口的《骆驼祥子》、《大名湖》等作品。我上学的路上,要翻过一个不高的山梁,然后顺着斜坡石板路下山。可以看到在左侧山坡上有一栋两层灰砖楼房。这就是舒乙的家,老舍在北碚的住处。

此屋原为林语堂购置,林语堂于1940年8月全家移居美国前,将此楼留给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代管,成为该会北碚分会旧址。老舍主持抗敌协会工作,故居住于此。因此屋鼠患频发,老舍戏称它为“多鼠斋”。老舍的许多作品,包括话剧《王老虎》、《张自忠》,长篇小说《火葬》,短篇小说《一筒炮台烟》、《贫血集》,回忆录《八方风雨》,特别是影响深远的长篇巨著《四世同堂》的第一部《惶惑》、第二部《偷生》等重要作品,都是在这里完成的,累计约200余万字。老舍始终坚持文艺“为抗战服务”的信念:“写小说戏剧有用,写鼓词小曲也有用……我的笔必须是炮,也须是刺刀。”他强调形式不论大小,重要在传播抗战精神的效果。

抗战胜利时老舍思乡心切百感交集,吟哦七律乡思一首,诗云:“茫茫何处话桑麻,破碎山河破碎家,一代文章千古事,余年心愿半庭花;西风碧海珊瑚冷,北微霜天羚角斜,无限乡思秋日晚,夕阳白发待归鸦”。

老舍抗战胜利后归居北平。解放后写有《龙须沟》、《茶馆》等作品,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可惜在“文化大革命”的疯狂年代饱受迫害凌辱,于1966年8月24日自沉于北京太平湖。1968年,老舍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且获投票第一。但由于老舍已不在人世,此次诺奖遗憾地被颁予了日本作家川端康成

我从1946年离开北碚后,40多年没有再去北碚。1990年夏,我出差成都返程时途经重庆,抽了上午半天时间(当天晚上要乘轮船回武汉)去北碚探访。由于时间短促,我径直步行去市区西侧找寻重师附小,但未得结果,再沿公路寻找山坡上的老舍旧居,但见这一带楼宇连片,原来旧屋的踪影已难以寻觅。只得遗憾而归。2015年与家人访问重庆,又有半天机会去北碚一游。但限于时间亦未能如愿造访母校及老舍故居。近日在网上查询,得知老舍故居(原蔡锷路24号,现天生新村63号)已重新整修,于2010年更名为“四世同堂纪念馆“,面向社会开放,为重庆市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网上资料说:“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街道天生新村,一座小院安坐于密集林立的高楼之中,闹中取静。推开大门,老舍先生的雕像映入眼帘,戴眼镜、着长袍的先生手拿书卷,坐在藤椅上静静思考。园里种满了竹子、芭蕉、黄桷树等花木,一幢灰砖青瓦的川东民居在绿荫掩映下,静谧安详。这是老舍在重庆北碚的旧居”。此处写的“灰砖青瓦的川东民居”和我的童年印象相符,但“安坐于密集林立的高楼之中”,则和我记忆中半山腰上孤零零的那栋两层灰砖小楼的环境大相径庭。经过几十年的变迁,老舍故居周围的地物以及地形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令故人难以寻觅了。

图1-老舍在写作

 

图2-重庆北碚老舍旧居

图3-老舍作品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北美小镇 回复 悄悄话 我当年上学路上要路过梁实秋故居雅舍。当时不知道是有名的地方,只觉得半山上黑漆漆的破房子很象鬼屋。从来没有留意过老舍故居,大概不在马路边上。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