涛静

行万里路,读万券书,淡泊尘缘,情系河山。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童年北碚杂忆-之二十八林语堂先生

(2025-09-18 23:44:39) 下一个

在我的北碚杂忆之16中曾提及,我上学路边山腰处有作家老舍及舒乙(老舍儿子、我的同班同学)的住宅。此屋原为林语堂购置,林语堂于1940年8月全家移居美国前,将此屋捐给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为该会北碚地址。老舍主持抗敌协会工作,故居住于此。

根据网上资料,林语堂与北碚的因缘如下:

1940年春,林语堂与美国一家出版公司签订合同,写作一部描绘中国战时风光的作品,从而于5月初离美回国,途经香港来到重庆。5月25日他乘车抵达北碚。

林语堂到北碚,第一个前来接待他的是文友王向辰。王向辰带领他们全家,游览北碚市街,并到一家酒馆为其接风,同时作陪的还有许心武、萧柏青等。

但没有想到,林语堂抵达北碚的第三天就遭遇日本的飞机轰炸北碚。从此他过上了战时生活,几乎每天都要跑警报,都要进防空洞。他们在北碚住下不过20多天,就在防空洞里躲了15天。不到一个月,就遇上了两次轰炸。

林语堂感到很恼火,警报多,天气炎热,手中的书写不了,想找一个比较安静的地方住下,继续完成书稿。王向辰知道后,给他联系到北碚附近的缙云山石华寺,这里既可以避暑,也能防空袭。林语堂移居石华寺,比起北碚市区天气凉爽,空袭亦有所缓和。林语堂一家也挖了自己的防空洞。

7月31日,林语堂一家遭遇到他们回国后的第三次日机轰炸。在这次轰炸中,林语堂的家也被炸毁了一个角落。房子修好的时候,林语堂决定再次出国。出国前,他把这处房子捐给“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并给抗敌协会写了一封信。此信全文如下:

敬启者,鄙人此次回国,不料又因公匆匆出国,未得与诸君细谈衷曲为憾。惟贵会自抗战以来,破除畛域,团结抗战,尽我文艺界责任,至为钦佩。鄙人虽未得追随诸君之后,共抒国难,而文字宣传不分中外,殊途同归。兹愿以北碚蔡锷路 24号本宅捐出,在抗战期间作为贵会会址,并请王向辰先生夫妇长期居住,代为看管。除王先生夫妇应住二间及需要家具外,余尽公开为会中器物,由理事会点查处置,聊表愚忱,尚希哂纳,并祝努力。

弟与诸君相见之日,即驱敌入海之时也。

此致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林语堂敬上

八月十七日

以下根据网上多种资料,对林语堂作一些简要介绍:

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著名学者、作家、翻译家、语言学家、评论家,同时也是一位在东西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思想家。他是福建龙溪人,生于漳州平和县坂仔镇,名玉堂,后改为语堂。

1916年,林语堂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到清华大学任教。两年后,林语堂考取了民国政府的公费留美资格。然后,他考上了哈佛大学文学研究生。林语堂在哈佛读研究生期间,由于国内军阀混战,一年后民国政府资助的学费中断了。他靠勤工俭学和朋友接济,才读完了后续研究生的所有课程,获得了硕士学位。以后,他又考上了德国莱比锡大学,取得了文学博士学位。他1920年代回国后,曾在厦门大学、北京大学任教,1930年代赴美,成为国际著名的华人学者与作家。

林语堂学贯中西,对东西方文化均有相当通透的领悟与颇为独到的见解。在他的各种中英文著述中,是对家国故土的热爱,对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文化与传统的理解与尊重,以及跨越国族界限的人文关怀。通过早期创办的《人间世》、《宇宙风》等杂志,他将当时的一些西方理念介绍给中国读者。另一方面,作为一名华人学者,他有意于将中国的古典文学、传统文化乃至中国式的生活理念介绍到国外,并始终为此不遗余力。他的中文作品语言通达典雅,措辞机智幽默,行文灵动潇洒,在文学界获得很高的评价。他的英文著作,以渊博的学识、深刻的洞察力、豁达的胸怀为根基,以一片赤诚之心贯彻始终。他在英语读者当中相当受到欢迎,为西方人士认识中国搭建起一道桥梁。他用英语写的《吾国与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1935)及《生活的智慧》(The Importance of Living, 1937)二书,在美国甫一出版即登上纽约时报畅销图书排行榜,成为一时热点;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销量居高不下;多年后仍数次重新出版,成为了华人作家的作品畅销于美国的先例。

 1939年,他写的英文小说《京华烟云》(Moment in Peking)在美国首次出版,迅速获得广泛赞誉和认可。连续28周占据了北美(美国、加拿大)销售量的头把交椅,也被美国读书协会作为特别推荐的书籍。《京华烟云》通过叙述姚、曾、牛三个家族的悲欢离合,把真实的中国和真实的中华文化介绍给了世界。《京华烟云》发表后,美国民众进一步了解了中国和中国人民。社会舆论更加同情和支持处在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在美国国会两党议员讨论军事援助中国议案时,有议员就引用了《京华烟云》,提出应坚决军事援助中国,打击日本的侵略。军援中国,最终成为了美国两党的共识。此后美国投入了大量的军事援助,包括外交支持、经济物资、军事训练与作战协助等,支持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

林语堂对抗战的贡献,正应了他给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信中所说“文字宣传不分中外,殊途同归”。胡适1939年给友人任鸿隽的信中,感慨地说:“林语堂用英文写作,可以影响数以千万计的外国人,这比一般官吏的作为有更长久的价值。”

林语堂一生写了六十部著作。除了以上提及者外,还有《啼笑皆非》(Between Tears and Laughter)、《唐人街家族》(Chinatown Family)、《朱门》(The Vermilion Gate)等,还有一千多篇散文、杂文,并翻译了《浮生六记》、《红楼梦》部分章节。他奠定了中国作家在国际文坛上的空前地位。1940年和1950年他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他是当时中国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二人之一(胡适先生也曾获得一次提名)。此后他还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1947年,52岁的林语堂以一己之力,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中文打字机。他还亲自主编了第一部由中国学者编写的《当代汉英词典》,并于1972年出版。六十年代,林语堂在香港中文大学任教。1976年逝世于香港。

在北碚时,我常常听到父亲和郭豫才先生在聊天中提及林语堂这个名字。多年后我阅读了

《京华烟云》(中译本)和《生活的智慧》网络版。我很喜爱林语堂文字的清新隽永、机智幽默和格调的轻松、智慧以及思想的深刻。读大师的文字,真是一种莫大的精神享受。

图1,林语堂

图2,林语堂《京华烟云》英文版封面

图3,林语堂《京华烟云》中英文双语版封面

图4,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英文版封面

图5,林语堂《生活的艺术》中文版封面

图6,林语堂《生活的艺术》网文目录截图

图7,林语堂《生活的艺术》网文截图

图8,漳州林语堂纪念馆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