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多次提到的卢作孚,是建设新北碚的奠基人,被人们誉为“北碚之父”。他是著名全国的实业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1893年生于四川合川一个贫寒家庭,小学毕业后自学成材。1924年,在成都创办民众通俗教育馆,担任馆长。1925年回合川,创办了民生实业公司,开辟了重庆到合川的轮船航线。1927年春,卢作孚到北碚出任江(北)、巴(县)、璧(山)、合(川)峡防团务局局长。他在清剿匪患的同时,对峡区进行乡村建设实验。在这里建成了四川第一条铁路-北川铁路;组建了当时四川最大的煤矿-天府煤矿;创建了西南最大的纺织染厂—三峡织布厂;创立了当时中国唯一最大的民办科研机构-中国西部科学院;在四川率先架设了乡村电话网络;开辟了被誉为重庆北戴河的北温泉公园。他在北碚修公路、开运河、办农场、建工厂、辟公园、修建体育场、改造旧城市,并在城镇中开设医院、建立图书馆、博物馆以及各种学校。使北碚从一个盗匪横行、脏乱落后的小乡镇变成了一个环境优美、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模范地区,成为当时中国乡镇建设的典范。
与此同时,卢作孚主持的民生公司也迅速发展,航线从嘉陵江渝—合(合川)线扩大到长江渝-涪(涪陵)、渝-沪线。当年,卢作孚被四川省主席刘湘任命为川江航务管理处处长。此期间他还曾担任过四川省建设厅厅长、全国交通部次长、全国粮食管理局局长、全国船舶调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为抗战时期的军需民运作出了重大贡献。
1938年秋,武汉失守,大量欲撤往重庆的人员和迁川工厂物资近10万吨屯集于长江三峡下游出口处的宜昌无法运走,且不断遭到日机轰炸。卢作孚以临危不惧、指挥若定的大智大勇,处乱不惊,力挽狂澜,集中全部船只和大部分业务人员,采取分段运输,昼夜兼程抢运,不顾日机狂轰滥炸,经过40天的奋战,终于在宜昌失陷前,将全部屯集的人员和物资抢运到了四川。这次抢运行动,瞩目中外,被誉为中国的"敦克尔克"(敦克尔克是法国东北部靠近比利时的港口,40万英法联军于1940年5月在此渡海撤退到英国,避免了被德军歼灭的严重后果。此次撤退为二战盟军反攻保存了力量,是二战史中重要的一页。宜昌大转运的意义和艰险可与敦克尔克撤退媲美,且发生在敦克尔克撤退之前)。在整个抗战期间,民生公司共抢运了各类人员150余万人、物资100万余吨。
抗战胜利时,民生公司船只达到137只、36000余吨位、拥有职工17000余人,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航运企业,而且还控制了许多其他重要企业。除附属民生机器厂为大后方最大的机器制造工厂外,民生公司还向矿冶、航运、机械、纺织、食品、贸易、保险、新闻等行业中的78个企、事业单位进行了大量投资,卢本人曾担任了几十个企业的董事长或董事。
战后,卢作孚把航运重点移至上海,以此作为向沿海、远洋发展的基地,增辟由上海到台湾、汕头、香港、连云港、青岛、天津、营口等港的航线,并把航线延伸到越南、泰国、菲律宾、新加坡和日本。到1949年拥有各种船舶150余只,吨位72000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卢作孚于1950年6月由香港回到北京,他所组织的18艘海外轮船陆续从香港驶回大陆。他担任了全国政协委员、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北碚文化事业管理委员会主任等职。但1952年1月初离京返渝后,在“五反”运动高潮中,他被指为“不法资本家”遭无情斗争。他不甘受辱,于1952年2月8日在重庆家中服用大量安眠药后辞世。他属下有庞大的企业,手握万金,但一生清廉,两袖清风。留给妻子的遗嘱全文为:一、借用民生公司家具,送还民生公司;二、民生公司股票交给国家;三、今后生活依靠儿女;四、西南军政委员会证章送还军政委员会。
北碚人民为纪念这位开拓者,在卢作孚当年亲手修建的平民公园(现北碚公园)里竖起了卢作孚汉白玉雕像,在雕像后面的石壁上镌刻着晏阳初所写的《敬怀至友卢作孚兄》全文。
卢作孚和弟弟卢子英工作过的峡防局旧址,现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旧址内辟有卢作孚纪念馆,卢作孚和卢子英兄弟二人的塑像并立于同一个基座上供后人瞻仰。
由于卢作孚是天府矿业公司的董事长,中原公司是天府公司的一部分,所以经常从父亲那里听到卢作孚的名字。卢作孚的事迹在北碚家喻户晓,也是我年少时就耳熟能详的名字。他为老百姓全心全意谋幸福的崇高志向,他的惊人创造力、超群才干和坚强毅力,他对国家对人民的卓越贡献,他的忘我无私高尚品德,在我少年时的心中成为一个高大的偶像。
卢作孚是北碚的开拓者,而卢作孚为北碚所设计的蓝图,大都是通过四弟卢子英之手来实现的。因此,卢子英当之无愧是北碚的奠基人。他们兄弟几十年中对北碚人民的贡献,有口皆碑。
卢子英出生于1905年。1926年5月,卢子英开始在民生公司协助其兄工作。翌年春,卢作孚出任江巴璧合峡防团务局局长,卢子英随来北碚,从此在北碚扎下了根。他生活简朴,剃光头,穿布衣,赤足穿着草鞋,说话实在,不畏艰苦,做事一马当先。
卢子英在北碚一住二十三载,历任峡防局常练大队队附、学生队队长、峡防局督练长、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区区长、北碚管理局局长,直至一九四九年政权更迭。他把一个土匪啸聚、地脊民贫的地带,建设成了举世闻名的模范区。政绩辉煌,硕果累累。
卢作孚在北碚举办的学生队、少年义勇队、警察学生队,以及为民生公司举办的护航队、茶房、水手、理货生等训练班多期,人数近千人,都是卢子英负责培训的。1933年,卢子英被委任为峡防局督练长,代行局长职权,主持日常事务。从这时起,卢作孚把精力集中在民生公司和一些社会事务方面,每周星期天才返回北碚,听取汇报,检查、指导工作。而所有的实际工作均落在卢子英头上。1936年4月,峡防局改组为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区,唐瑞五同卢子英分别担任正副区长,卢子英实际主持全面工作。唐不久逝世,由卢子英接任区长。1942年2月,嘉陵江三峡实验区又改为北碚管理局,直接隶属四川省政府,卢子英任局长。
卢子英一生提倡造公产、不造私产。他在北碚辛苦耕耘多年,地方事业辉煌腾达,而个人却两袖清风。
1939年陶行知来到北碚,卢子英接受陶的建议在北碚开展自愿当兵运动。组织了公教人员和中学生3000多人,分赴城乡动员宣传,不到半个月,自愿报名参军者即达600余人,经体检合格的青年成为首批志愿兵。5月初,卢子英在北碚举行盛大公宴,慰劳首批267名自愿兵及其家属,为他们披红、戴花、献旗、摄影。同时建立抗日将士家属优待委员会,在全区范围内形成了当兵抗日的热潮。当年,又有三批志愿兵奔赴抗日前线。在整个抗战时期,十万人口的北碚向前线输送了3000多名抗日热血青年,他们全是自愿奔赴前方抗击日寇,为国统区所仅有。北碚成为大后方征兵工作的典范。1940年9月22日,周恩来访问北碚与陶行知和卢子英见面。周恩来对他说;“你干得不错嘛,我看了行知先生的兵役报告,我很受感动,你为抗战立了大功,为大后方树起了一面旗帜!”陶行知说:“子英区长堪称中国的模范父母官,如果中国各地的父母官,都能像他一样,中国就有希望了”。周恩来赞同地说:“是呀,中国就是缺少像卢区长这样的官员。”
在抗战时期,各界文化人(包括作家、科学家、学者、教授、政治活动家)不下三千人在北碚居住,其中有很多是进步人士和共产党人。卢子英对他们均抱热情欢迎态度,给予了大力支持帮助或聘以重任。这些知名人物,不少也是顽固派所忌恨的,在卢子英的保护下,没有发生过人员失踪或受迫害的事件,北碚可称为民主特区了。
1949年12月,在卢子英的斡旋下北碚得到和平解放。这使北碚人民的生命财产免遭战争损失,为北碚顺利实现接管及恢复生产提供了保证。
卢子英于1994年去世,享年89岁。
图1,卢作孚
图2,卢作孚纪念馆
图3,卢作孚全集
图4,北碚卢作孚与卢子英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