涛静

行万里路,读万券书,淡泊尘缘,情系河山。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童年北碚杂忆-之二十五在北碚时的文娱活动

(2025-09-08 04:19:26) 下一个

抗战时期的北碚,汇集了一大批科学文化教育机构及众多有名的文化人。迁驻北碚的教育院校有复旦大学、江苏医学院、国立歌剧学校、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国立体育师范专科学校、中国乡村建设学院、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勉仁书院、育才学校、国立重庆师范学校等20余所大中专院校。迁驻北碚的文化新闻机构有: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北碚办公处、中山文化教育馆、中国辞典馆、国立编译馆、国立礼乐馆、西部科学院等。这些机构和人员,为北碚的文化发展注入了蓬勃的生机活力。

在北碚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看话剧。剧票多是有关文化单位赠送的。

我看过的话剧第一个是招待小学生集体去看的《白雪公主》。那是根据格林童话改编的描述落难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它简明易懂的情节和美好的结局给小观众的我很大的愉悦。

我看过的第二个话剧是随大人看的曹禺创作的名剧话剧白雪公主。此剧所刻画的深刻社会内涵是我尚不理解的,但剧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尖锐的感情纠葛使我感到震撼。听大人说作者是在清华大学学习期间就写出了这一在中国话剧史上具有里程碑地位的剧本,现在作者就在北碚的复旦大学任教。这更使我对作者充满敬佩和亲近之情。我在10年后考入清华大学时,还专门在图书馆长条桌群中查访当年曹禺伏案创作《雷雨》的位置。

我随大人还看过话剧《清宫外史》。此剧杨村彬创作,1942年在重庆首演时曾引起轰动。到北碚演出时也广受赞誉。观剧后我对慈禧太后的专横跋扈深感痛恨,而对光绪、珍妃、瑾妃坎坷的命运充满同情。

夏衍1943年创作的话剧《水乡吟》,反映了抗战时期浙江西部农村的变化。虽然我随大人看了这部剧,但除了记住剧名以外,没有给我留下更深的印象。

在北碚,我看过一次免费露天电影,是描述二战美军太平洋战场的纪录片,因银幕晃动人声嘈杂效果不佳,也没有留下清晰的记忆。北碚有一个正规的电影院,据说票价也不贵。但我从来没有机会进去过。

我随学校组织的活动看过到北碚的马戏团表演。杂技空中飞人、把美女大卸八块的魔术等使我看得入迷。还有一次观看“万能脚”献技。演出者失去了双手,但用两脚可以吃饭、写字、甚至穿针引线。令我十分惊奇。

我们小学组织同学合唱,还在北碚一个礼堂公开表演,我也被列于其中。我们唱了几首歌曲,现在只记得其中一首。歌词是:“不要怕船小,不要怕浪头高,用力呀用力,用力摇啊摇。”它的旋律优美流畅,至今仍在我脑际回响。

图1,话剧白雪公主剧照

图2,话剧雷雨剧照

图3,话剧青宫外史剧照

图4,马戏团的大帐篷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