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利

以文会友,提高文学修养。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盛雪竹的情感困局

(2025-11-07 17:22:19) 下一个
我有一搭没一搭地终于在昨晚追看完了央视八台播放的三十八集电视连续剧《依依向北风》。我是被它的知青题材引入局的。
 
电视剧《依依向北风》以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为背景,描绘了一代知青在命运洪流中的奋斗与情感起伏。剧中俞乐山与盛雪竹的爱情线曲折深挚,贯穿始终。然而,在我看来,最令人难以理解的,并非两人几经波折的重逢,而是盛雪竹在毫无爱情基础下,竟选择下嫁王潇,并在长达八年的婚姻生活中拒绝履行夫妻义务。这种“婚而无爱”的安排,放在任何时代,都显得违背人性。
 
剧情中,王潇以割腕、遗书相逼,用极端的“苦肉计”迫使盛雪竹就范。盛雪竹并非出于爱情,而是出于怜悯、愧疚与社会舆论的压力,最终屈从。这一情节固然有时代背景的合理性——那个年代讲究“责任”“体面”“牺牲”,但作为一名现代观众,我依然难以认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一个人若明知无爱而仍进入婚姻,既是对自己的伤害,也是一种对他人的不负责任。
 
更令人困惑的是,剧中从未明确交代两人八年无性生活的原因。是因为盛雪竹忙于进修?还是两人有婚前约定?剧本对此避而不谈。但结合人物性格和叙事逻辑,更可能的解释是:她根本不爱。她用冷漠维系一段名义上的婚姻,以沉默抵抗情感的空虚。这种克制,若非出于冷情,就是出于逃避。
 
从男性视角来看,这段婚姻更令人费解的,是王潇的自处。一个正常的男人,在八年的婚姻中若长期得不到情感回应与身体亲近,如何维系内心的平衡?是自欺?是压抑?还是精神自我麻醉?剧中却将王潇塑造成一个克制、包容、几近圣化的人物,这种“道德化处理”虽然有戏剧美感,却失去了人性的真实。
 
事实上,这种写法折射出编剧对人性的理想化:希望以“高尚的忍耐”来升华人物,却忽略了爱情的本质。爱既是精神契合,也是身体共鸣。没有真实的情感与欲望,所谓的“高尚”,终究只是悲哀的自欺,也让盛雪竹这个人物形象大打折扣。
 
盛雪竹的悲剧,在于她以理性压抑感性,以责任取代爱情。她以为牺牲可以换来内心的平静,却换来了八年的空虚与孤独。她的“善良”是一种被动的顺从,而非真正的力量。她不是不懂爱,而是不敢爱——她的妥协,代表了那个时代知识女性的困境:被道德绑架,被时代规训,活成了一个“正确”的人,却不是一个幸福的人。
 
从现实意义上看,《依依向北风》中的这段婚姻值得反思。它让我们看到爱情与责任的边界,也让人重新思考“人性”与“社会”的冲突。爱情不是奢侈品,它是人的基本需要。没有爱而强行维系的婚姻,不仅无法成就道德的完满,反而暴露出情感的残缺。
 
在剧的结尾,盛雪竹终于与俞乐山走到一起,看似圆满,其实更像一种迟到的救赎。她终于用行动弥补了当年的错失,也证明了:真正的幸福,永远不可能建立在妥协之上。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mayflower98 回复 悄悄话 “真正的幸福,永远不可能建立在妥协之上。”
说的真好。多谢格利分享!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