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工具。
笔者所居住的这个城市原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人说粤语,当年不仅有粤语广播,还开设了粤语电视节目。记得那时,一位极受欢迎的粤语节目主持人欧建军,后来还担任了本城广播电台台长、总编辑。他出生于广州,毕业于广西大学法律系,1990年进入市电台,从记者、主持人一路做到台长,连续多年被评为“听众最喜爱的节目主持人”和“十佳节目主持人”,是本地粤语广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当时事业如日中天的欧先生十分亲民,记得多年前在一次亲戚的婚宴上,通过我的一位表亲引见,婚宴主持人欧先生还专门到我们这一桌来敬酒,跟他有一面之缘。
然而,自从强推普通话以后,粤语节目被硬生生地砍掉;学校里又以“普通话上岗”为标准,淘汰了大批说粤语但普通话说不好的教师。课堂上要求学生必须说普通话,甚至连幼儿园的小朋友回到家,也不再开口说粤语了。
从那时候起,本城的粤语,开始走向消亡。
年长说粤语的人与孩子们越来越难以沟通,粤语的传承仿佛一座“水中楼,月中影”。
其实,推广普通话大可不必如此急切。让语言在自然的演变中缓缓融合,人们的感情更易适应,文化的根脉也能延续。粤语独特的语感与表达方式,有许多微妙之处,是普通话难以完全取代的。
如今的“断代传承”,让许多粤语人倍感失落。普通话固然是全国通用的语言,但粤语作为一种方言,却承载着地方的历史、情感与身份认同。它不仅是一种语言,更是一种“城市记忆”。街头巷尾的口音、粤语老人的语调、那些市井俚语和生活腔调,都是粤文化的血脉所在。
语言的意义,在于沟通,而非取代。
既然粤语与普通话都能沟通人心,为何不以更温和的方式,让二者并行?语言延续了几千上万年,推行普通话何必急于一时?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方言的存在,使城市有温度,使文化有层次。
每一种方言,都是一段生活史;每一个语音语调,都是一份乡愁。保护方言,并非逆潮流而动,而是在维护语言多样性之美——让不同的声音共同构成一个更丰富、更有生命力的中国。
强推普通话之后,现在本地流行一种十分古怪的语言,即所谓的“南普”,有关文化部门并有将其推广流行之势,不过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前几年上海也有人呼吁:希望保护上海话,广东是与香港紧密相连,上海与广东所不同的是,上海是受西方文化影响比较深的城市,如今上海已有不少的年轻人不会讲上海话,在上海浦东一带的酒店总机,公司高管讲的都是英语,或者是在讲普通话、、、
每一种地方语言,都有它的历史宿命,像老北京话(满语)如今已基本上退出了历史舞台,相反山东话,四川话,听起来悦耳,所以就经常会出现在影视剧的对白里、、、、有生命力的语言无需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