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系之舟

在世界行走中的随想和随笔,耕耘为一块自留地,送给自己,奉给天地,结识一起同行的伙伴们。。。
个人资料
正文

前进中的台湾(4):中华民族血液中的共性; 慰籍英烈和忠魂

(2024-04-09 01:01:22) 下一个

中华民族血液中的共性

这是一个艰难的话题,因为是在揭我们自己的伤疤。而且恐怕是很难真正表达清楚。

两岸的政治制度是分道扬镳了,然而一个民族的某些特征是融在血液中,还有那么相似之处。这个问题牵涉很多方面,我在此只想说两个话题。

一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执念。我们住在台北的中心,我们处在补习一条街的中心,住在旅社中很多就是来自全台湾来到这里补习中心的中学生。他们的父母负担昂贵的住宿费,学费,就是想让他们能考上理想的大学吧,看到这些孩子疲惫的面容,匆忙的身影,简单的“便当”。。。想到自己熟悉的多年前在大陆的景象,不禁很感慨,自由民主的制度下,在自己的本土(不是移民初到其他陌生的国度的艰难),难道自己的孩子也一定只有上大学这一条“幸福”路吗? 也许还是和这个岛的安全感相关?

另是“崇洋”的心理和眼光。无论是在厉害国,还是在这里,任何商品,只要沾上一点洋味,价格立刻就上去。像食品,许多手工精细加工的传统小吃,一份就是台币NT60-70,价格远远低于一杯最普通的咖啡NT120(这种价格差距,在我前些年回国看到得更离奇和夸张);而稍稍带一点“洋式”的简单帽子,围巾,价格都不会低于NT1000,而很多本土很有新意,很时尚的衣物,低到NT 200-300。。。这般的定价应该是市场结果,也就是顾客的选择?那么也就是顾客的眼界和欣赏取向了?。。。

这两个问题,由我这样一个在海外读书,生活了几十年的人来说,似乎有点讽刺,但我还是提出了,也许正因为从一个海外华人的角度,才敏感到这两个现象是一个民族如何建立幸福感,价值趋向,和如何有真正的民族自信和自尊问题?

 

 

慰籍英烈和忠魂

台北的忠烈祠,是1969年建的。无论是大门还是内部的两座祠堂,都非常庄重严谨肃穆!

牌坊大门是以白为基色的墙面,墨绿色琉璃瓦和紫红拱顶,紫红色为三个拱门的白色轮廓增添了淡淡的悲哀,在最重要的三个阁楼的空间,淡蓝色的大理石上,金色的“忠烈祠”(老蒋公写的)居中,右边是成仁,左边是取义;而在背面,中间则是万古流芳,右边是忠义,左边是千秋。

一个长长宽宽的广场步道后面的大门,祠堂大殿是两座中式的宫殿式建筑,黄色屋顶,墨绿为框架的墙体和大红的立柱。两边的植物也格外的整齐和安静,所有的一切都在述说着中华民国1949年前的历史上的这些仁人志士的故事,都在向这些英烈们默哀!

驻守的礼仪卫兵们无论有没有游客,都在每一个整点用特有的步伐和礼节为英烈们站岗和致敬。中华民国没有忘记他们,这块大地没有忘记他们!相比在CCP历史上的各种冤魂,各次党内斗争中的牺牲品,上至元帅,下到士兵,他们的灵魂又何以安放?

主体祠堂大殿据说是仿故宫的太和殿,的确宏伟!我们在祠堂大殿中,才知道,所有为中华民国牺牲的人,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以牺牲时的位阶,都有记载。只不过将军是单人排位,校尉级的是百人牌位,而士兵则是以灵册记载放在盒子中,但每一个人都有名字可以查找。这里包括了辛亥革命,护法,讨袁,东征,北伐,剿共,抗战,堪乱/国共交战,1949年前的所有时期,按时间顺序,从右到左。同时,整个大殿,左侧位文烈士,而右侧为武烈士。总之,凡为中华民国做过贡献的人,都没有被忘记的。他们的灵魂得到了最好的慰籍。

这里介绍的历史,特别是抗战之后的国共交战,叙述是有模糊之处,作为最后败退到台湾的老蒋公和KMT将士,是可以理解的,而现在在海外反观历史,我们明白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事实。

围绕忠烈祠的四周是大约是一万多平方的青草地,在后面群山的拱卫中,清幽,肃穆,更显现了建筑的庄严。在这里,我不会再追究历史的细节,我已经明白历史证明“乌托邦”式的共产主义给世界带来的贫穷,独裁者之下的灾难。。。我也明白,CCP不仅没有这样崇敬为它们牺牲的烈士,而且多少为它们献身的人的灵魂都被践踏和侮辱。。

在这里,心中只有一种对奋斗了一生的逝去灵魂的尊重,一种无比单纯和神圣感情油然而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8)
评论
梦回西藏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友梨江莉' 的评论 :
谢谢江莉,有幸于你的参与,我同意你的分析,谢谢你把我想说的表达的很清晰。可能我没有表达清楚我的问题,我要说的就是CCP催毁了中国文化的生灵,而将文化的沉渣发扬光大。。。看看今天社会的现状,就明白了。这次在台北认真地看了林雨堂先生,胡适先生的故居。。。感慨万分,想让自己好好沉淀一下自己太多的思绪。我最近几年一直在寻找,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我从小被灌输的价值是什么?。。。自己为什么能很自然地接受西方的自由民主普世价值,象你所言,任何一个民族要挖自己民族的伤疤都是大手术。。。太难了!可如果要走向真正的对世界有贡献的文化,这是过不去的坎儿。
友梨江莉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梦回西藏' 的评论:“可民国时期似乎不是这样的,是谁彻底摧毁了中华文化?”
-------------------------

我觉得您指出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崇洋”这些中华文化的特征(不怎么美丽叫作糟粕也不过分)民国时代也存在。一个文化里面不美丽并影响进步的东西被摧残掉也并不是什么坏事。
遗憾的是,中华文化里的许多糟粕被CCP珍存了下来并加以发扬光大,而那些真正值得留下的却被他们彻底地摧残殆尽,这才是影响民族进步的大问题。

说句可能令许多中国人不爽的实话,其实所谓“中华文化”,也是鱼龙混杂、沉疴多多的文化(当然这话也可以适用于几乎所有的“文化”。哪个文化,都有些自己独有的东西,包括积弊),并没有璀璨到令全世界公认是最优秀的文化的程度。换言之,只是地球上众多文化中的之一。往好里说,是延续下来了的文化,因为确实已经延续了几千年,而且大概一时半会儿也不会消亡,仍会延续下去。
人批判自己的文化,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不作扬弃,真成不了能为世界作贡献的民族。
至少500年来,看看这所谓伟大的中华民族,并没有因为有璀璨的文化而为世界有过什么贡献。
有些勇敢和有见识的前人,譬如胡适、林语堂、梁实秋、鲁迅等百多年前就一直从事着给自己的文化“找茬”的事情,这对这个国家或曰民族来说是非常有益的事情。
但1949年以后,又彻底的复了辟,什么脏什么黑,弘扬什么。现在依然还是这样。
梦回西藏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友梨江莉' 的评论 :江莉, 谢谢你透彻地讲解了中华文化中的弊病!“唯物是举,唯钱是重。整个中国,人欲横流,想变也难。”,总结得非常精炼准确,可民国时期似乎不是这样的,是谁彻底摧毁了中华文化?
友梨江莉 回复 悄悄话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

中国人喜欢读书不是因为要享受读书的快乐,寻找创造的inspiration,都是为了“用”和“出世”--- 功利。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此之谓也。
世界各地的华人文化,港、澳、新、台等等,究其根,都源自中华中原,都笃信“书中自有黄金屋”。
而且华人都愿意给自己找个好的说法,叫作“重视子女教育”。
但看遍世界,中国人的重视子女教育,和西人都不同,实质都是投资与投机而已。
举个有趣的现象:
只要经济状况稍微能够摆脱吃饭的拮据,有孩子的华人家庭都给孩子买钢琴 --- 华人家庭的钢琴拥有率大概世界最高。
爹妈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梦想”(其实不过是赌上一把?):万一运气好,家里出个朗朗或王羽佳呢?

至于孩子是否喜欢,那根本就不重要。重要的是,大人觉得那样会对孩子的将来“有用”。

秦以前,读书除了“出世”之外,还有著书立说、究天俯地、探索真理的快乐,所以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秦以降,基本上就惟余“用”了。即使是读书,无“用”之书,都被罢黜了。
到了红朝,就更把这“出世”与“用”发展到了极致,名字也取的更有洋味儿了,叫作“唯物主义”。
唯物是举,唯钱是重。整个中国,人欲横流,想变也难。
梦回西藏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花似鹿葱' 的评论 :
谢谢花似鹿葱,我们同感,我们都崇敬阿灵顿公墓。八宝山,我们的父亲可进,但我们将他安放在一个更安静更自由的墓地,这才符合老人的一生。台湾保存了每一个为中华民国牺牲的人的名字,并一起供奉,也是很人性的。
梦回西藏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林向田' 的评论 :
向田老弟,是的,有华人之地,一定是补习班林立,我们这里特别是在2008年之后。”唯有读书高“,奇怪的是,我们出那么多博士,书生,可怎么就几乎没有创造和发明,特别是0-1的突破呢?
花似鹿葱 回复 悄悄话 将军士兵都葬在一个墓地,没有等级,就像阿灵顿国家公墓,不像八宝山。。。
林向田 回复 悄悄话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只要是华人多的地方就卷得厉害,美国华人居住区也是如此。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