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系之舟

在世界行走中的随想和随笔,耕耘为一块自留地,送给自己,奉给天地,结识一起同行的伙伴们。。。
个人资料
正文

外婆和她的爱(2):从家产万贯到一无所有只是一瞬间

(2021-01-03 03:51:45) 下一个

2)从家产万贯到一无所有只是一瞬间

无系之舟,2020。12。1。

     刚过花甲之年的外婆在一瞬间变的几乎一无所有!

     1949年,她在CCP进西昌后的几乎第一时间,将至少是五六十年积累起来的所有家业---两千余亩的良田,两座巨大的,样样具全的农村庭院,家里所有人的衣物细软,城里的产业---拱手交给了当地人民政府。她究竟如何想得,或什么人给了她指点,似乎没有人知道,也不曾有人过问。她也许是想用金钱换来自己和家人的平安?但这一次,她错了!她得到了“摘帽地主”的称号,得到了普通人那样的一块地和保留了一间自住的厢房;她没有象其他地主,富农一样只是因为拥有财产而被拖的台上拳打脚踢和不少鞭打致死;但她并没有逃脱残酷的现实:她被强制性地一定要站在群众中的第一排看其他那些地主被斗的残酷场面,听那震耳欲聋的疯狂打倒声。这对外婆是一生中倍受摧残和折磨的记忆,时时说起这些事都要流泪,而当她说到家里的细软如何被人们一抢而空,而且那些东西因为人们不会享受而被糟蹋时感到很可惜,却很轻淡从没有见她流过泪。最失望的是她的拱手相送并没有换的自己的“平安”,更失望的是并没有因此给后代免去“地主阶级的孝子贤孙”的桂冠,后果是我作为这一代人不想说,不想回忆的流在心上的血。

     而我想说的是当时那么偏远地域里生活的这样一个农家小脚妇女,一共不识几个字,从那来的勇气,智慧作出了这样的与众不同的选择?面对这样的一群流氓无产者,外婆能这么坦然,这么镇静,这么大度。。。我最早知道外婆的这种做法是新奶奶(父亲的后妈)讲的,当时我只是记住了,没有任何理解。当我长大了,经历了文革,认清了一切之后,才感到了外婆的智慧和悟性是超越了她的年代和她的自身地位的,她能几十年辛辛苦苦拿着家业,又能在极短时间内放下巨产。后来我做知青到了西藏,在藏历的宗教节日里,看到庙里的喇嘛们四十几个人用很多天精细地建造一个极乐的坛城世界,待节日的法式和众人欣赏之后,在一瞬间就扫得干干净净,消逝得不留任何痕迹,佛家的重重拿起,轻轻放下!我立刻就想到了外婆。。。我猜想,外婆也许只是践行了一个庙外居士的生活。

     外婆讲过,在她有家产的期间,无论是外公在世还是去世以后每一年秋后,总要到西昌最大的庙,建在离城不远的芦山顶上的天福寺里住七天。听外婆说起来,象是家里一个极大的旅行。大半天的行程,伙计们除了要用箩筐挑上家人和伙计们的这些天的食用(一般是挂面,清油,辣椒花椒等调料),还要挑上给庙里供品:稻米,大豆(用来制作豆腐),供庙中用的绸缎,还有香火,纸钱和银元。女眷和长辈们上山都可以乘滑竿。总之听起来是长长的送供品的队伍。庙里对这样的大施主是隆重接待,期间庙中不接待其他香客,每天为外婆一家做法式,祈福一家人来年的丰衣足食,无病无灾和家业兴旺。

     我和她一起生活之后,我不记得和她一起去过寺庙。但每年她会吃三天素食。这三天的素食,我外婆是极其认真严格执行的。在素食开始之前,她会把所有的炊具,餐具用碱水彻底清洗干净,保证再也没有任何荤油的痕迹。至于还有什么仪式我白天都在上学,所以根本不知道,我也不记得吃的是什么素食,只是觉得外婆每天的饭菜没有不好吃的。

     我进入外婆的生活就是在她失去一切财产之后,她陪我在城里读书期间,她分得那块地是由原来的一个长工自愿代种,外婆还请他每年在自家稻田里养了十几只鸭子。每年我和外婆都会从乡下背回来新鲜的稻米,也会在年底背回腌制好的板鸭,鸭肝和腊肉,至今这些腌腊食品,特别是板鸭和鸭肝在我心目中是天下第一美味。在我的饭碗里,每隔几天都会有几片薄薄的鸭肝或一两块鸭肉,外婆自己根本舍不得吃,有时我非要让她吃,她也只是象征性地偿一下,她这是为了让我一个人在城里期间能经常吃到荤腥。那时城里很少有肉卖,一旦知道有肉就要半夜起来排队,偶尔在河边买到一点活鱼,或乡下有人来送一只鸡,就是我们的最享受的时刻,外婆不会独享,会分给三姨妈一些,不用说,三姨妈在有好东西时也会分给我和外婆。

     每年的暑假和寒假,我们都要到乡下去。暑假多在四姨妈家,寒假一般就是回到外婆自己的家,和大舅妈等好多远近的亲戚一起。在四姨妈家的事主要的已经在“故乡和童年(2)”中描述了,而寒假过年是我童年时的另一个欢乐时光。每一次过年家里人总是很多,好像所有的孩子都来和外婆一起过年,打糍粑,做米花糖,汤圆料,炒瓜子,花生,推豆花儿(磨豆腐)。。。年三十团圆饭桌上的“九大碗”(8菜一汤),姨妈舅妈,忙的不亦乐乎,大家分工合作,忙做以上各式食品,我们这些孩子更是吃得不亦乐乎,在这种时候,大人没时间管,而且也很放纵孩子,虽然嘴上叮嘱别吃坏肚子,但还是心疼孩子一年几乎就这一次“机会”。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打糍粑”,现在回想这是用大约十多厘米口径的竹筒,把蒸的不软不硬的糯米饭放在锅中,两个大人轮流用竹筒反复舂打,我和一个小表哥在灶前负责加柴,要保持锅内一定的温度(不能高)。。。突然,一块还没有打好的糍粑落进了灶塘。。。原来是一个人用力过猛,锅被打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洞,我们小孩非常高兴,因为这样的糍粑在柴火上一烘烤,就膨胀,我们又翻一下,外焦内糯。。。大人们还在商量派人请补锅匠的功夫,这块又香又糯的糍粑已经进入了我们的肚子,我们很得意。村里的补锅匠来到不一会儿,打糍粑的节奏有开始了,再也没有掉下来的意外收获,不过没多一会,我们就吃上了沾上炒熟的黄豆粉和红糖的香甜糯软的真糍粑,我们毫无顾及,吃得满脸都是豆粉,大人也没有说我们没规矩。春节是孩子的天堂,我的印象大概就是从这里得到的。

     无论我们是回外婆自己家,还是到四姨妈家,都在经过出县城西门不太远的一条相当宽的小河,其实除非是发洪水一般时节水似乎只到人们的小腿肚深,有时还要浅些,所以大部分成人几乎都随意地来往。由于水流从很多大大小小不等的石头上湍急地流过,外婆是小脚,根本不可能站稳,我还小[自己莽撞地淌过一次,见“故乡和童年(2)”]。每次我们都是花钱,要不就是雇两匹马,一个人,外婆自己可以驾驭马,我的马由马夫牵着,这样很舒服,但要用三角钱;有时就是这些赶马的人直接把我们背过去,因为石头有可能打滑,背夫还要一手柱着一根树枝或木条,走起来难免不稳,我唯恐自己掉到水里,有些紧张,但这样我们就可以少用一角钱。外婆在该用钱时是没有犹豫的,后来我们基本是雇马,她说,背我们的人也害怕,她说自己那么重,还是马来驮好些。

     在我们离开家乡到北京前,瞬间没有了财产的外婆就是这样和家人一起自如地安排生活,带给家人和我的都是欢乐和温暖。

 

3。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6093/202101/6564.html

(依然是大家风范)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0)
评论
梦回西藏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满池娇' 的评论 :

谢谢你的阅读和留言!许多时候,一声叹息包含了所有,一切都在不言中。
满池娇 回复 悄悄话 哎,一声叹息
梦回西藏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赌遍全球' 的评论 :

谢谢你的阅读和留言!谢谢你的喜欢和厚爱,让我们一起在这个世界前行!
梦回西藏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林向田' 的评论 :


谢谢你的阅读和留言!周而复始地做同样的事-抢和偷,这是他们的唯一看家本事,真要作点发展社会,发展经济的事,就一筹莫展了,百年的传承!
梦回西藏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Redcheetah' 的评论 :


谢谢你的阅读和留言!谢谢你的赞誉,会更努力耕作这块自留地,给同行的伙伴们增添一点营养!
梦回西藏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格利' 的评论 :

谢谢你的阅读和留言!希望我们从上一辈人中索的精华,给我们的下一代,保持真善美!
林向田 回复 悄悄话 CCP当年以革命的名义抢了富人的财产,后来又以改革的名义抢了国家的财产。
Redcheetah 回复 悄悄话 好文
赌遍全球 回复 悄悄话 非常喜欢读你的文章。
格利 回复 悄悄话 相似经历,悲苦人生。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