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文章分类
正文

圆融的力量 --《图说键陀罗文明》读后

(2019-10-31 02:47:52) 下一个
看惯了汉传佛教佛像的人,初见到犍陀罗佛像,会因为那种鲜明的古希腊风格大吃一惊。高挺的鼻梁,棱角分明的帅气脸型,皱折繁复的高贵服装: 这哪是佛,明明是雅典美男。
 
殊不知这才是最早最正宗的佛像。汉地的佛像及其雕塑技艺都是传自犍陀罗。是因为国人的本土化审美以及雕塑艺术的退化,我们的佛像才会变成现在这样富态大方。
 
最近读了《图说犍陀罗文明》(孙英刚、何平, 三联书店),才知道标志佛教走上成熟阶段的两个基本要素:佛像和书面佛经,都是在犍陀罗时期肇始的。最早的佛经就是用犍陀罗文字写的,而非我们想的那样是梵文的。(但另有一说: 最早的书面佛经是释迦牟尼般涅槃后,僧团在王舍城举行第一次开会时结集的。所用的语言最有可能是佛陀所用的巴利语)
 
早期的佛教是没有佛像的。塑佛像也似乎不太合原始佛教的教义。《金刚经》里就有大量的文字反复说不可以相见如来。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但很多释家弟子为此辩护,称佛像并不违反教义,其理由玄而又玄,非我等化外之人所能理解。 但据这本书,当年在犍陀罗开始大建佛像与教义无大关系,而是情势的需要。
 
当年年轻的天才君王亚力山大大帝东征西驰,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庞大帝国。可惜这个帝国跟他本人一样短寿,在他33岁英年早逝之后不久帝国就四分五裂了。是他的希腊同胞享受了他的成功,在原帝国范围内裂土为王,分孽出多个大大小小的多个希腊王朝。盘踞中亚阿富及印度西北部,以犍陀罗地区为中心的巴克特里亚王国就是其中之一。
 
在那个时代,宗教是人们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新建立的外来王朝当也需要一种宗教用以饷子民,同时还可以剩机神化自己,巩固统治。选用什么宗教呢?千里之外奥林匹斯山的12位神灵来这里肯定会水土不服,因为相对于众多的原住民,希腊人数量太少了。如果采用本地的印度教,对希腊人来说又是自取其辱。因为在印度教顽固的种姓制度里,希腊人的种姓比卑贱的首陀罗还低。于是,刚进入犍陀罗地区不久,讲究众生平等,反对种姓制度的原始佛教就契合了希腊人的需求,被他们选中了。
 
佛教成了国教之后,希腊人根据自己的需要对佛教进行了大幅度地翻新改造。希腊人对雕塑神像的爱好是举世闻名的,他们也是这方面的天才,直到一千多年后的文艺复兴之前,世上没有人比希腊人能做出更好的雕塑。他们决不会让自己这方面才能荒废。出于他们政治上的需要,他们硬让不“着相” 的佛教 “着相”, 塑起了无数美仑美奂的佛像,给后来的世界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的同时,也顺利地把原始佛教主张无神论的人间导师佛陀,变成了神通广大法力无边的在世神祇。
 
佛像的出现和经典的书面化后,佛教成为真正宗教的要素都已经具备。希腊君王在整合新佛教上立了大功,于是当之无愧地把自己封为法轮王,为自己罩上了佛光,在佛教中,这是世上的最高帝王。希腊人主导的佛教,当然要加入希腊的元素。除了佛像基本上是照抄希腊雕塑外,希腊哲学的一些理念也跟佛教思想化为一体。加入佛教还有希腊诸神,最有名的是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到佛教中摇身一变为金刚力士。不读这本书,我们真没想到佛教中会有这么多希腊基因。古希腊文化真是恩泽广被天下。它不仅是欧洲文明的源头,连在对中华文明的影响深刻的汉传佛教身上,也能看到它鲜明的印记。我们只知道佛教是西方的传来的宗教,但没想到部分源头可以“西”到希腊之远。
 
 经过希腊人和后来继承他们的大月氏贵霜王朝的努力,犍陀罗地区化佛教得到进一步普及推广,寺庙林立,信众日增。此地超越了印度本土,成为世界佛教中心。大乘佛教就在这时应运而生。
 
原始佛教并非宗教 (直到现在,有很多高僧大德,如净空法师,还是坚持佛教不是宗教)。佛陀也不是神,而只是一个思辨哲学家兼大众导师。他创建佛教,讲经说法四十九年,目标是帮世人了生脫死,即如何把握今生,不再受生死轮回。 几千年前的他提出无常、缘起性空这些伟大的观念,彻底解构了人生意义,直到现在都没有过时,也许永远不会过时。人总是永远要面对着死亡的威胁,无论是个体还是人类全体。某个疯狂的独裁者手中的核按钮,宇宙中一颗体积够大的流星,都可以马上令人类万刼不复。因为人生的无常而导致的人生的无意义(性空的一种)也足以让现代人沮丧。但现在的人都在逃避这些负面的真实存在。几乎每个人都认为死亡离自己很远,足够有时间给自己的生命寻找到意义。
 
现代的人逃避的观念,当初的人也会逃避。何况那时的人大多衣食堪忧,谁还有空去考虑生死大事?所以原始佛教这类纯思辨的教义吸引不了很多信众。大乘佛教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状况。大乘佛教的跟原始佛教不同的方面都是为适应俗世的需要作出的改变:
 
  1. 最重要的是上面提到过的佛陀转变为神和佛像崇拜的出现。在人类的童年时期,比起导师,人们更需要一个至高无上的万能的神氏来保佑和拯救他们。佛陀变为神,也使普渡众生成为可能。
  2. 原始佛教的修行的目的是从轮回中解脱,彻底寂灭,这对俗世的人来说太过消极,没有吸引力。所以为改为有无限想象空间的极乐世界,让修行的动力大增。
  3. 原来只有苦修才能积功德,得解脱,现在通过布施和礼拜也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于是富人有了得道的捷径,寺庙也有了增收来源,岂不两相得宜?
 
简单地说,大乘佛教就是把佛教世俗化、功利化,借此激起大众的宗教热情。大乘佛教的出现改变了原始佛教曲高和寡的局面,很快在犍陀罗地区兴旺起来,并在不久后大踏步进入中国、朝鲜半岛和日本,并在这些地区广泛流传,成为主流宗教,一直到今天。
 
从这里可以看到,佛教只所以得到普及,是跟它的 “圆融” 即善于变通、身段柔软的特点有关。佛教素有 “善巧” 、“方便法门” 等等的说法,指的就是各类变通(虽然有些变通可能是违反佛陀的原教旨的)。
 
但是从上面大乘佛教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变通常常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个悖论:主张无我无欲的佛教,却因为顺应人的欲望改变了自己。不迎合世俗,不能宏扬佛教。迎合了,又不合原教旨。利用人欲来普及佛教,反而助长了佛教排斥的人欲。
 
比如说,大部分人拜佛的目的,是求得佛保佑,所求之物无非是俗世的福禄寿等等佛陀所不齿的凡夫贪欲所在。若应诺保佑,是助长了信众的贪瞋痴和无明,与教义背道而驰;若不应诺,还会有谁来上香布施呢?为佛陀代言的僧侣们都只能妥协,他们很明白,对于大部分信众,现世的利益远比往生的利益重要。
 
许愿和还愿也是为了差不多的目的,但手段更商业化。这似乎是在跟佛谈一宗买卖。承诺给佛某种利益(基本上都是许下香火钱、重塑金身之类的物质利益,好像佛很在意物质利益似的),交换条件是佛要帮他办成某件事。 按照教义,这不但是贪欲导致的无明之举,说严重点还是谤佛。但同样,从未有僧侣引以为忤。
 
僧侣们的不反对,当然也有他们的道理。如果死搬佛法,禁止信众们求佛保佑、许愿还愿,可能就犯了 “法执“ 的大错。”法“ 的本身也是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所以他们的不守佛法其实又是守佛法。佛法的圆融就体现在这里。
 
对不同根器的、不同经历的人制定不同的修行精进、学佛成佛的路子,这也是佛教圆融之处。如果你目不识丁,无法理解佛法的博大精深,净土宗说只要你反复诵读 “南无阿弥陀佛“ 可以照样成佛。就算你罪孽深重,禅宗说只要你顿悟了,历史问题不影响你成佛。从这个角度来看,默许许愿还愿之类,也可以说是鼓励那一部分信众向佛靠拢的方便法门。佛法上虽然有以 “四法印” (又称"三法印“)鉴别真假佛家弟子之说,但实际上并未拘泥于此。只要你有向佛之心,就来者不拒。
 
与世无争,安详平和的佛教能够生存数千年而不败,成为世界上信众最多的宗教之一,园融就是它的不二法门,圆融无碍,圆融了才能无碍,道德经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佛教就是这样,以自己的柔软和善于变通,活过了上千年粗砺的乱世,一直坚持到今。
 
佛教还是世上最和平的宗教。虽然佛教未能像基督教新教一样鼓励教徒在尘世努力工作、积累财富以证明上帝的荣耀,最终推动了整个世界快速告别往日,进入富足的现代。但佛教在和平方面的贡献功不可没。佛教能与别的宗教和平相处,历史上残酷的宗教战争,从来没有一次是因佛教而发起的。佛教国家基本都平和,很少战争。此外,佛教还善于把剽悍的游牧民族,改造得温和。如历史上的吐蕃,强大而好战。在有唐一代曾占据如今青海甘肃一带的大片领土,甚至还一度攻入了都城长安。可是自从信了佛,整个民族就渐渐安静下来。唐以后就很少听说有吐蕃犯边的事了。蒙古也一样。曾出过成吉思汗如此不可一世的帝王,其强悍天下无双。虽然后来被朱元璋赶回了草原老家,但余威尚在,进犯不断,是明朝的心头大患。土木堡之变还掳去了明朝皇帝。也是佛教收敛了他们的好战之心。自土木堡之后,陆续皈依喇嘛教的蒙古人就变得越来越温顺,北部边境上空的战争乌云从此慢慢退去。
 
此二民族投入佛主的门下,乃是汉人之福。但对他们本身不知是否是好事。西藏蒙古两地的男人,曾一度泰半削发当了喇嘛。蒲团代替了昔日的马背成了他们的座席, 他们的目标不再是疆场,而是内心深处。难怪后来清朝皇帝轻易就把这两个民族纳入麾下,使后来的中国由此平白多了几乎三分之一的地盘。
 
佛教的平和不好战,主要当然是归功于佛教出世的观念导致的不重视现世的利益。但我想佛教的圆融、善于变通、不执着也是一个因素。因为这样才能减少争执,和平相处。佛教向来不视别的宗教为异端,反而经常尊称他教的教主为佛。在中国经常可以看到佛教和道教地寺庙相邻而居,像一对好朋友。这种身段的柔软和态度的谦卑,是别的宗教很少有的,因为他们不懂圆融。佛陀最看重般若(智慧),圆融便是一种大智慧。因为这种智慧,不但佛教得到了普及,地球上也少死了许多人。功德莫大焉!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