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在维特根斯坦面前,我们都是野蛮人

(2024-09-30 20:25:52) 下一个
路德维希 维特根斯坦,是现代哲学的奠基者之一。现代哲学家中,能与他齐名的屈指可数,似乎就只有海德格尔、叔本华、尼采这几位他的德国(奥地利)同乡。
 
除了他在哲学上的贡献之外,他的一生也富有传奇色彩。
 
关于教养
 
他出身于奥地利巨富家庭,父亲是钢铁大亨。但维特斯坦一家并不仅以有钱闻名,也以对艺术的热爱闻名。著名音乐家约翰内斯·勃拉姆斯是他家的门上常客。勃拉姆斯给他家的女孩子上钢琴课,后来常常出席维特根斯坦家举办的音乐晚会。他的主要作品中至少有一部——单簧管五重奏——是在维特根斯坦家首演的。他们的府邸成了音乐精英的汇聚之所。出席那里音乐晚会的有勃拉姆斯、马勒和布鲁诺·瓦尔特等等大音乐家。,“到处弥漫着人道和文化的空气”——瓦尔特曾如此描述那里的主色调。
 
我们今天也许很难理解维特根斯坦一家对音乐的崇敬程度。这种崇敬所取的形式,肯定没有一种现代形式与之对等,而是跟维也纳的古典传统有着极密切的联系。维特根斯坦最小的哥哥保尔后来成了非常成功和知名的钢琴演奏家。他在一战中失去了右手, 但凭着非凡的决心, 自己学会了只用左手弹奏; 他用左手弹得如此精熟, 竟然能继续自己的演奏生涯。拉威尔1931年著名的左手协奏曲正是为他而写。可是,全世界都赞美保尔的演奏,他自己的家人却不。他们认为保尔的演奏缺少品味;充满了太多的过分手势。
维特根斯坦本人的音乐口味也极高,给他后来的许多剑桥哲学家同事留下了极其保守的印象。他不能忍受勃拉姆斯之后的任何东西,即便是勃拉姆斯, 他也曾说在其音乐里“我开始能听到机器的声音了”?。
 
维特根斯坦一家还是当时美术界的主要赞助人。他们收藏了一大批珍贵的绘画和雕塑,包括克里姆特、莫塞尔和罗丹的作品。他们还资助了分离派之家(那里曾展出克里姆特、谢勒和柯柯什卡的作品), 还有克里姆特的遭维也纳大学拒绝的顶篷绘画“哲学”; 奥地利国宝级画家克里姆特感激维特根斯坦的父亲 ,称之为自己的“艺术部长”?。1905年路德维希的姐姐玛格丽特 · 维特根斯坦结婚时克里姆特受托为她画了婚礼肖像。
 
关于自杀
 
这样的家庭里培养出来的不是普通的富二代,而是真正意义的精神贵族。他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远胜于对物质的追求。维特根斯坦是一家八位兄弟姐妹中最小的一个。他上面的四位哥哥,有三位都因各种原因死于自杀。“各种原因” 其实都归结为一条,即感觉到生命的没有意义。他们出生于这样家庭,所交往的都是出类拔萃的顶尖人才,他们自己对人生意义和精神追求的标准注定会非常高。用中国人的话来说,就是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常人所追求的他们看不上眼,他们自己所期待的高标准又极难达到。对这些精神贵族来说,他们宁愿死也无法容忍自己的平庸。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自己也多次有过自杀的念头。他所崇拜的年轻作家魏宁格23岁死于自杀。在许多人眼里, 他的自杀, 不是被视作对苦难的怯懦逃避, 而被视作一种伦理行动, 一种对悲剧结论的勇敢接受。照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的说法,它是“一种精神抗争”,奉献了“晚近的宗教精神呈现过的最高贵景象之一”。魏宁格的自杀引发了许多仿效的自杀事件,维特根斯坦差点就成了仿效者之一。“实际上,维特根斯坦本人开始羞耻于自己不敢自杀, 羞耻于自己不直面一个背后的声音: 自己在世界里是多余的。”
 
打消他的自杀念头的是当时大名鼎鼎的伯特兰 · 罗素,因为他肯定了他的哲学天才。“他可能已经清楚,唯一值得过的生活是实现他负有的更大责任的生活: 对自己的责任——对自己天才的责任。” “天才的责任”,就像孔子说的 “天生德于予”,孟子说的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有使命在身,不可轻易去死。
 
加缪在他的小说《西西弗斯神话》的一开头就说:“只有一个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那就是自杀。判断人值得生存与否,就是回答哲学的基本问题。。。。。 我看见许多人死了,是因为他们认为人生不值得活下去。我也看到另外一些人为了那些本应使他活下去的思想或幻想而反常地自杀了(人们称之为生的理由同时也是绝好的死的理由)。我由此断定,人生的意义是最紧迫的问题。” 从这本传记里发现,真的有这么多认真的人,会为了意义问题不愿意苟活于世。对于种自杀行为,我们虽然没有资格加以评判,但他们对生活宗教般的严肃态度和不畏死亡的勇气,还是非常值得尊敬。
 
关于金钱
 
维特根斯坦家族富可敌国。维特根斯坦本人早期生活之富足,远超一般人的想象。他在英国时,有一次想去某处玩,发现没有合适的班次。于是他竟提出要包租一列火车!
 
可是他后来断然放弃了他所继承的所有遗产,去过一种自食其力的生活。他认为,不劳而获的财产对他纯粹的精神生活是一种累赘,一种耻辱。作为一个哲学家,他的收入并不富裕,甚至还有几分拮据。他不得不多次接受作为他终身朋友的凱恩斯(即那位建立 "凱恩斯主义" 理论的经济学家)的资助,甚至为此曾觉得自尊心受损。但他绝不后悔他放弃遗产的行为,也绝不接受非常想帮助他的家人们的金钱。
 
他的朋友曾这样描写他住的房间:“他非常穷, 起码他过得很节约。他有一个石灰粉刷的小房间,里面有一张床,脸盆架,小桌子和一张硬椅子,也就放得下这些东西了”。他自己还说:“我在一个木匠工场那样的地方从一大早干到傍晚,我和阿尔费德做板条箱。这样我给自己赚了一堆钱。” 此外,他还曾为一个修道院打短工,当一个园丁。出身于巨富的人能这样贫而乐道,非我等俗人可以想象。
 
哲人们为了精神上的追求放弃财富和权力的古已有之。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就是说出 “人不能两次走过同一条河流” 这句名言的那位)本是爱菲斯城邦的王位继承人。佛祖释迦摩尼本是净饭国王子,他们都为了哲学和宗教这些纯精神层面的追求放弃了王位。
 
还有法国的萨特。当他被授予法国荣誉军团勋章时,他拒绝了,当他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时,他也拒绝了。他的原则是: “我的哲学和我的人生是统一的” ,这就是真正的 “知行合一” 。(回顾中国历史上高谈 “知行合一” 的那些儒士,能够放弃官禄能有几人?)
 
人的生活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由人的生物基因所支配,这种支配以各种本能欲望的形式表达出来。这些欲望包括求生欲、性欲、名利欲、权力欲等等,用佛教的语言,即 “贪、嗔、痴”,三个字就可以包括了。另一个就是超越上述这些本能欲望的纯精神层面的生活。两种层面的生活以何者为主,决定了人的层次。人毕竟算是一种动物,很难逃脱受动物本能的支配。真正能做到对贪、嗔、痴这些执念的超越,以精神层面的自我实现做为追求目标的人少而又少。维特根斯坦、赫拉克里特、释迦摩尼都是这样的人。用佛教语言来说,他们都已经开悟成佛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6)
评论
cager812 回复 悄悄话 如全面看萨特是个多面人。不可信。
runrunrun777 回复 悄悄话 最近五百年中国一个都没有 ~这样的精神贵族,人类文明之光
蓝山飞狐 回复 悄悄话 由此可见,人是一个很麻烦的动物,没钱苦,太多钱也苦。
dhyang_wxc 回复 悄悄话 回顾中国历史上高谈 “知行合一” 的那些儒士,能够放弃官禄能有几人?

——可以讀讀《儒林外史》。這本書不是為了講范進和他老丈人寫的,雖然很多人只知道這兩個。
回复 悄悄话 太脱俗了,。
硅谷工匠 回复 悄悄话 Born with a golden spooon. Thanks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