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上次在悉尼CBD的中药店买药,又买过2次,都是一个阿姨抓药收费的,我的处方纸上她做了记号(写上了她的价格)。有一天我下班晚了,到药店的时候,那个阿姨不在,坐堂的中医拿起我的药方,用算盘划拉起来,然后告诉我每付 AUD$12.80,比以前贵了28%,我大吃一惊,问:“是不是7月1日电费涨价,药材也要涨价?” 他说不是,“事头婆(老板娘)不清楚价格,算错了”。哦,原来抓药收费的阿姨是老板娘(事头婆),算错价格是不可能的,看她盯着客人观察的老练的样子,应该是看到我的处方上有“同仁堂”的印章,同行之间对价格是知根知底的,她当然估计到“同仁堂”的价格,就开出一个让我不能拒绝的好价格,留住一个客人。老板娘就是老板娘,知道怎么做生意,比坐堂中医精明多了。我犹疑了一下,准备离开,坐堂中医就说:“这一次按以前的价格算,下一次就必须涨价,怎么样?”好吧,我就买了3付。既然以前的价格是有利可图的,为什么下次必须涨价呢?明摆着就是赶客啊。
最近又准备买药材,搜索了一下,在我住所附近的 Auburn 有一个 X泰中药行,就在星期六去一趟。进门见到两个阿姨,一个阿姨在给顾客抓药,我就先看看货架上包装药材的价格,并在手机上记录一下,一个阿姨一直站在我后面,我随口问一下有没有其他包装什么价格之类的,阿姨非常不耐烦,"质量不同价格就不一样,你到底想要什么就告诉我"。这时买药的顾客离开,我到前台问"白芷怎么卖?"阿姨跟了过来,反问我:"你是来查价格的吗?"我说:"就是想问问价格,白芷怎么卖?" 她非常不高兴的说:"$2 一两"。我说“多谢了”转身出门。既然是药店打开门做生意,客人询价、比价是正常的行为,连客人询价都不想搭理,还做什么生意?
接着坐火车到 Cabramatta (华人一般称为 "卡市")。从搜索的结果看, Cabramatta 有几个药材店,但到达后,找到的一家招牌写着“参茸药行”,就没有进去了,而另一家,我找到了地址,但找不到门牌店名,现在的店面是按摩店。没有买到药材,但是见识了“卡市”的热闹,完全是乡镇墟日的热闹,人头涌涌,听口音,应该是越南人和泰国人居多,或者南亚一带的移民。而越南米粉店,更是要排队等位。所以,想吃好的越南牛肉米粉,应该来“卡市”。
又搜索了一下,发现 Campsie 也有药材店。一天下班后,在 CBD Central Station (中央火车站)换乘 T3 火车,到达 Campsie。就在 Campsie 火车站旁边,找到了 “和顺堂 Wellsoon”。
“和顺堂”店面不大,只有一个阿姨在看店,但光亮整洁,有自己的网站(https://wellsoonherbal.com.au/) 可以网上下单购买药材,不过是大包装的(600g, 500g)。我来前在网站看了价格预选了几样药材,进了店一看,店里的标价比网站的便宜。我挑了几样药材,结算的时候,阿姨问我:“你付现金吗?可以再给你打折,$23 的就收 $20”,哇,这么大的折扣,我当然愿意付现金了。粗算一下,到店买的现金价比网站的价格便宜近 20%,火车票马上就赚回来了。又遇到一个会做生意的老板娘了。
几次买中药的经历,大概了解到药材店的价格水平了。“同仁堂”以克(g)计价,常用的药材价格在 $0.7/10g, $0.8/10g, $1/10g, $2/10g 范围内,而其他来自港澳台地区移民的药材店,以“两”(十六两称的“两”,37.5克)计价,在 $2/两, $2.5/两,$3/两,$4/两 范围内,折算后 每10克的价格也在 $0.7/10g 至 $2/10g 之间。这就是目前抓药的价格,其实相差不大。但是,每个店的包装药材,价格就相差挺大的,理由呢,质量?如何界定药材的质量,我们行外人士就很难掌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