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饼充饥
—— 回想以前在上海吃过的几样食品
(之五)
徐家祯
(五)
(接上文)记得五、六十年代,上海静安寺有两家熟食店:一家叫鸿运斋;一 家叫杜六房。杜六房记得是在静安寺庙的对面,静安公园贴隔壁,门面较 大。鸿运斋则在华山路上,老大房对面马路上,一家报刊门市部的隔壁, 门面很小。据说,这两家店以前都是从苏州过来的。
鸿运斋店虽小,但是名气远比店大的杜六房响,这是因为鸿运斋卖 一种叫“酱汁肉”的红烧肉。这是全上海唯一能买到这种酱汁肉的熟菜店, 真的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出”。后来,南京路上也开出了鸿运斋(或许南京 路上先有鸿运斋,静安寺店是他们的分店,我就不清楚了),也卖这种酱 汁肉。但是店名是一样的,所以还是算“只此一家”。
静安寺的鸿运斋店面只有单开间。进去左手三分之二大小的地方是 他们的橱窗,隔着高高的玻璃,可以看到桌子上摆着一盘盘各种熟食:有 酱鸭、鸭掌、猪肝、猪舌、牛舌、白切肉、酱牛肉,等等等等。这些熟菜, 上海别的熟食店也有卖,鸿运斋的并不显得更为突出。只有他们的酱汁肉, 别家是做不出来的,我不知道他们用的是什么秘方。
鸿运斋的酱汁肉实际上就是一种红烧的五花肉。但是,红烧肉放酱 油,所以煮出来的肉,颜色发黑,发暗。但酱汁肉的颜色却是鲜红的,因 为放了一种叫“红曲”的调料。店里盘子上放着的一盘酱汁肉是一方一方切 好的,每块大约一寸见方,肉皮朝上,红油油的,发亮。酱汁肉论斤卖。 要买几块,告诉售货员,他就把肉用铲子铲出来,放在顾客自己带去的饭 盒子里。那时,上海通行用一种铝制的饭盒,到学校或者单位,中午带饭 用。买熟菜时,就带这种饭盒去。一个饭盒大约可装近十块。我忘了酱汁 肉的价格了,一盒大约总是块巴钱吧。
鸿运斋酱汁肉的特点是酥而不烂,肥而不腻:肉煮得已经很软很软 了,但还可以用铲子铲起来,回家也可以用筷子夹出来,不碎。但是一放 进嘴里,肉就全化了,都融进口里去了。而且,鸿运斋的酱汁肉还有一种 独特的、让人胃口大开的肉香味,香得还没有走到鸿运斋门口,远远地就 闻到了这种令人馋涎欲滴的甜香味。
我们小时候都不爱吃肥肉。但我父亲对我们孩子的生活习惯管得很 严,不许我们吃肉时只把瘦肉吃了,把肥肉剩下。他说:“要吃肉,就精 的肥的一起吃;要么不吃!”于是我们吃肉时,只能闭着眼睛,硬把肥肉 也吞下去。但是,吃鸿运斋的酱汁肉,却是个唯一的例外。我们都争着吃 它的肥肉,因为这种肥肉,入口即化,只在嘴里留下一股特有的甜香味。 我们最爱把酱汁肉连精肉带肥肉拌在饭里一起吃。本来淡而无味的白米饭, 拌了酱汁肉,顿时成了一碗油糯糯、香喷喷的肉拌饭了,一大碗饭一霎那 就能划完。
“文革”中,经过无数次的抄家,再被“扫地出门”,我们经济上已经一 落千丈、一无所有了。记得 67 年过春节,我们还把后来回老家去偷拿出 的几件旧衣服送到寄售商店去卖掉,得几个钱过年用。那时我父亲又被里 弄监督,不能自由出门了。我们家没有了女佣,家务都落到我母亲身上。 于是,出外采购年货的任务就落到了我和我小弟弟的肩上。记得我们在准 备年夜饭时,总忘不了到静安寺的鸿运斋去排队买一盒酱汁肉。
最近,好奇,在网上搜索一下,看上海还有没有鸿运斋的酱汁肉卖。 居然找到“鸿运斋”,但已经成了“大酒家”了。“酱汁肉”也有,只能看照片—— 名副其实的“望梅止渴” 。照片上的酱汁肉看上去并不像过去在熟食店 卖的那么诱人了,于是,只希望,要是真的去买来吃,味道还是与以前一 样吧!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