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州洪门在淘金潮前
1850年之前澳洲并没有对在澳华人作统计,无论政府或社会舆论的关注点历来在引进华工的优劣比较及已有华工的个人品德方面的探讨(华人犯罪的情况在1832年前后已有发生,且在报纸上有所报导)。
淘金潮前所引进的华工在数量上很难统计了,但在来源地却很清楚,其中包括福建、广东、潮汕、广州及香港,多是被招募的合约华工,少部份是随其雇主按合约雇用而来。尽管引进的劳工都是来自当时国内洪门活跃的地方,而这些劳工并没有出现类似洪门特征的情况。
以洪门中人出现在澳洲英文报纸的是“Loong Hung Pung”(暂译作“龙洪帮”)。据说他是在1850年到达雪梨,在此之前曾被满清政府逮捕并判流放。龙洪帮在雪梨有他的朋友Sir. Robert Torrens(雪梨晨锋报编辑)及牧师Rev. John West等。龙洪帮在49岁时才开始学英文,且在后来接触“大宪章”及广泛地阅读英国文学,由此而将产生的想法写了个文章,这篇文章后来被孙中山引用,也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由来。
关于“龙洪帮”的故事,不能作为历史,因为到目前为止仍是孤证,出自于周维英Vivian Yung Chow之口。周维英声称其祖父是正苏王King Jing Sao,接替了“龙洪帮”成为澳洲秘密团体的领袖。
这个故事见诸于纽省Grafton地区报纸 “Daily Examiner”在1932年11月4日第4页的“CHINESE LEADER - Ex-Grafton Boy SEARCH FOR HISTORICAL DATA VISIT OF SHANGHAI JOURNALIST”。该报导是曾任上海“新晚报”外文编辑及一个新闻工作者英文期刊编辑的周维英在中国全面抗战前回到澳洲时接受访问的内容。
“龙洪帮”的事既暂不能作为历史,那可信的程度有多高?
首先是“龙洪帮”在洪门是否有“开山立堂”的资格,因为周维英声称其祖父是正苏王King Jing Sao接替了“龙洪帮”成为澳洲秘密团体的领袖。
按洪门规矩,只有香主以上才有资格。而香主则需入洪门三年期满,经选择后由香主传授文章或前传后教才有机会晋升为香主。要“开山立堂”似乎还得有授与的“山头凭证”,以便设立“会簿”。故而当学者们发现在某个地方出现洪门“会簿”会特别重视,可以从中了解该处洪门属那一房的分支及人员的数量等等。没有可以“开山立堂”的“山头凭证”而私做香主,则犯洪门36誓中的第24誓,按例“五雷诛灭”。而当时澳洲算是“山高皇帝远”,没有其它洪门兄弟在,随便将某些洪门标志而自称亦非没有可能。
其二是周维英声称其祖父是正苏王King Jing Sao接替了“龙洪帮”成为澳洲秘密团体领袖的事也有疑点。前文说过洪秀全大封2700个王,那是在他在1853年定京南京建立“太平天国”并自称天王的事。周维英声称其祖父是正苏王King Jing Sao,那其祖父何时在澳洲?这一点没有交代。唯可知道的是周维英在1865年时随父称在Grafton生活并读书,并没有提及他的祖父,反而1872年有个洪门香主是在Grafton经营小生意(以后提及)。
第三,洪秀全的“太平天国”与洪门的宗旨并不相同。洪秀全是假借基督教思想来创立创立“拜上帝会”,并以此聚众兴兵成立自己的王国;洪门则是“灭满复明”为宗旨,既然洪秀全领兵打的是满清,洪门子弟随之也符合洪门宗旨,所以洪门并非洪秀全的同盟军,而是一段时间的同路人。
这一点可以在洪门的一些事件作左证:
(1)在道光廿二年(1842年) 有广州附近的香山、东莞三合会大规模起义,人数以万计。
(2)咸丰二年(1852年),朱洪英、胡有禄在南宁发动三合会起事,并建立升平天国。
(3)咸丰四年(1854年)夏,原为水贼的太平军、艇军将领罗大纲主张,欲攻占广州城,以固太平天国南方门户。这场由广东各地三合会会众参予的洪兵起义(或称红巾起义),共40多县,参加人数达100万人。
(4)咸丰四年(1854年)五月,先有何六在广东石龙发动三合会起事,陷东莞。六月,起事的有佛山的陈开,「红船」子弟粤剧艺人李文茂;肇庆的梁培友;清远的陈金刚。陈开与李文茂等一度包围广州。两广总督叶名琛在当时的港督宝宁(Sir John Bowring)援助下,坚守广州半年不失。陈开等退入广西,陷浔江,立大成国。
也正由于太平天国及洪门起事的各路人马在两广辗转了十年(1851-1861), 为了逃避战火及官府的追捕杀戮,大批原系东莞、番禺、顺德、香山等地的三合会众及民众大量涌入香港,从而导致香港成为华南三合会重要据点;更有不少三合会人经过香港作华工逃亡至南洋、美洲金山等地,将三合会散布海外,这就是洪门在海外得到极大扩散的主要原因。
1854年时,洪秀全与东王杨秀清的矛盾开始且日渐加深,而清军的亦发起多次攻势。水贼的太平军、艇军将领罗大纲主张,欲攻占广州城,“以固太平天国南方门户”则是托词,只不过是牵制清军在两广及湖南的兵力,却实际上给了洪门一个“灭满复明”机会。在历史中看,洪秀全的部队在金田村举行起兵后直扑南京而去,而没有借机另立军队收拾广东及福建来作为大后方。而洪门的起义却是另立门户自成一国。
历史没有假如。如果假如成立,太平天国不发生内讧而稳定,洪门所建的升平天国或大成国能成事,时局则暂时以长江为界的三国对峙,但局面不会维持太久。太平天国必与洪门争正统的位置,时下中国的北方也内乱不已。湘军的出现,使历史没有了假如。
这里得从洪门最初的历史说起了。依据蔡少卿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找到的证据是“根据清代的档案资料记载,天地会起源于福建省的漳州地区,系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由漳浦县的洪二和尚即万提喜俗名郑开首创。按这个说法,洪门一词与现在通行的“明太祖的年号是洪武,洪武的家门是为洪门”的批注不一样;或许引洪二和尚“开山立堂”,故称洪门也是有可能的。洪门之所以又称天地会,是其暗号为“一拜天为父,二拜地为母”。天地会成立后,即在闽粤,闽浙的边界地区迅速传播,并发起反抗斗争。特别是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台湾爆发的天地会组织发动的林爽文起义,动员数十万群众,历时一年有余,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这次起事震惊清廷,成为官府重点打击对像,列入清律明例将天地会成员以斩立决严惩。在这种情况下,天地会也不得不再各地以不同名称来生存,从嘉庆年间到辛亥革命前,有文字记载的超过30个。“到乾隆之初,洪门第一辈的主要人多数已不在人世,仅存的"先锋"苏洪光成了第二代的香主,但也已到英雄迟暮之年。他突然"病逝",部属正准备发丧,但停尸二日后‘死而复生’,此讯传出,各地洪门组织认为这是天赐洪门中兴的大好机会,又再密谋武装起义,并在洪门之下加上‘三合会’,名为‘洪门三合会’,其意是天为父,日为兄弟,月为姐妹,取天时,地利,人和‘三合’之意”。
郑成功退守台湾后,重立天地会,设前后五房共十堂,各房香主均为郑成功旧部:前五房中,长房莲花堂(蔡德忠)该管福建,二房洪顺堂(方大洪)该管广东,三房家后堂(马超兴)该管广西,四房参太堂(胡德帝)该管湖南、湖北,五房宏化堂(李式开)该管浙江。后五房中,长房青木堂(韦小宝)该管江苏,二房赤火堂(古至中)该管贵州,三房西金堂(缺)该管四川,四房玄水堂(林永超)该管云南,五房黄土堂(姚必达)该管中州河南。天地会为郑成功旧部所组成,主力在福建,因此莲花堂为长房,实力最强,其次为两广、两湖,更其次为浙江、江苏。
是故,海外洪门多为洪顺堂、次则莲花堂。但能逃亡机会及数量最多的是源自广东,所以海外洪门以二房洪顺堂为主。台湾有点特别,既有2004年的“国际洪门中华总会”(以“南华山堂”登记的民间团体该堂疑为长房莲花堂的分堂或别称),故后来再有以政党出现的中国青莲党;略早出现(2010年)的中国洪门致公党则属二房(洪顺堂);而更后登记的中国新洪门党属那一房就不知道了。
有一点特别的是,尽管乾隆之初各地洪门组织认为这是天赐洪门中兴的大好机会,又再密谋武装起义,并在洪门之下加上“三合会”,似乎是为了避祸,意义上是“洪门三合会”,而对外则是“三合会”。“三合会”这一词在广东和香港几乎是洪门的代名词,街头巷尾无人不知,而洪门近乎是历史的一个团体。首次有三合会名字的在道光十年(1830年),给事中刘光三向朝庭报告,称:“广东会匪,最为民害者,则有三点会,所谓,开口不离本,举手不离三,粤东土民,莫不周知”。
“举手不离三”,应是源于“洪门三十六誓”中的第七誓:“遇有兄弟困难,必要相助,钱银水脚,不拘多少,各尽其力,如有不加顾念,五雷诛灭”,讲究的是“哥们义气”。无论被殴、群殴或临时有难,只要举手做一个暗号,在场的其它洪门兄弟都得出手相助,这就是“举手不离三”,或称“三把半香”。
“举手不离三”的暗号是连小孩都能轻易做到,除非缺了两个手掌。那就是将大姆指和食指连成一个圈,其余的中指、无名指和尾指伸直,随后在空中摇摆。
洪门“举手不离三”的暗号在今天太普遍了,无论职场或日常社交场合随处可见,代表的是“可以”、 “OK”等等意思。
参考资料:
1.“中国黑社会档案 - 洪门山头组织,洪门组织的起源和演变”,龙眼观世界 ,https://www.sinovision.net/home/space/do/blog/uid/74745/id/98113.html
2.“洪门”:维基百科
3.“洪门三十六誓”: https://hongmen71.blogspot.com/2013/06/blog-post_1107.html
4.“洪门大观”: https://hongmen71.blogspot.com/2013/06/13.html
5.“澳洲‘洪门’与共济会”: 蔡少卿,《中国近代会党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