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澳夢子

澳洲早期華人的故事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关于“坑”的名词解释 (3)

(2024-09-11 11:35:23) 下一个

4. 各地与“坑” 的的关系

早期来澳洲淘金的华人似乎对地形地势之类的没有概念,否则不会将江河﹑溪﹑涧等统称为“坑”,这符合华人的性格,即“大而统之,小而化之”。单是看表1,看着都头疼。

连带有地名的“坑”有9个,分别是大小不同的河及溪流;大的金坑(大坑及湖口)则连地名都查不到了;挂名金坑及坑上的3个,在淘金史上这几个地方应有不少的坑名,全漏失了。至于“山上”,则离谱到不知所指,是市集﹑淘金地或菜园,不知道。连跨越纽省及维省的墨累河Murray River也称之为“大水坑”,其它可想而知。

Gundagai根地皆的淘金潮始于1860s年代,郎扶辣郎吞路金矿的报导则来自广益华报在1911年4月1日第2页中“金矿丰富”,在300磅石中经捣碎后得350安士黄金;随后在120磅石中经捣碎后得60安士黄金,且陆续见金。Gundagai根地皆原是个独立的地方政府,2016年体制改革时与Cootamundra合并,但近似“郎扶辣郎吞路”的英文地名已找不到了。

其它省份的资料仍在整理中。

早期华人淘金本来就是迁徙的过程,例如苏化Sofala﹑Turon (1853)﹑孖鲁Meroo (1854)﹑洛基河Rocky River (1856)﹑添巴鲁罅Tambaroora (1858)﹑蓝滨坪Lambing Flat (1860)﹑Kiandra (1860)﹑罅度Nundle (1861)﹑天架Tingha (1870)等等,这已略去太多金矿坑地。华人在纽省的一个“坑”再搬到另一个“坑”,甚而越过省界。华人并没有为自己留下多少书面记录或资料,但依然可以依赖当年的英文报纸的报导来寻找他们的踪迹,例如雪梨晨锋报在1865年9月28日第2页由一个流浪记者(A Wandering Reporter)写的“随笔Random Notes”中就写下了他在添巴鲁罅Tambaroora的见闻。然而,在表1所见,后来早期的华人报纸所报导的“坑”中并没有添巴鲁罅Tambaroora的片言只语。而这个流浪记者所报导的却是除了添巴鲁罅Tambaroora的细节外,还竟有唐人街(见图1)!

图1

添巴鲁罅Tambaroora的墓园始于1854年(图2),在那里是否还能找到个别华人的资料?假如有人去添巴鲁罅Tambaroora“采风”的话,或可一试。

图2

添巴鲁罅Tambaroora现在的邮政编号是2850,在整理早期华人报纸曾出现过的英文及中文翻译地名竟然有9个,包括:曲士列巴Cooks Gap ﹑Hargraves﹑起路宴/希连 Hill End ﹑孖鲁Meroo﹑乜治Mudgee ﹑添巴鲁罅Tambaroora﹑温地Windeyer,实际上邮政编号是2850的一共包含20个地名。这一带都是当年华人淘金的地方,有多少是华人曾驻足的地方(图3)?

图3

另有一张1872年“Gold Fields in the Vicinity of Tambaroora, Hill End and Chamber’s Creek”的地图(已缩小,原件12M),图中是连计划居住地点的地方都标志出来了。

图4

前面所说的,仅是以添巴鲁罅Tambaroora为例,要一一列举的就太多了。过去研究早期澳洲华人历史的多注重在实物及文字资料中,原淘金地点的图片搜集的很少。相信在一些深沟野岭中人迹稀少,或许仍保留有原生态环境的可能,越迟就越可能没有了。乌厘坑Wylie Creek所属的地方已逐渐荒芜。据统计资料,2011年尚有371人居住,2016年只得14人居住,2021年就得13人了。

百多年前来澳洲淘金的华人绝对想不到他们曾经苦干流汗的地方依然是今天澳洲金矿活跃所在(图5),当然淘金的方式已然改变;同时谁又能想得到也仍有人在十数公分的地面上发现金块,只是不知道谁是幸运者。

图5

图5中许多金矿区是可以和百多年前来澳洲华人淘金的地方对应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mungji 回复 悄悄话 补充:华商黄泗在母鲁Mirrool生活40多年,他除了经营“经兴号”及与邝积合伙“泰来”外,在雪梨开设“列圣宫”(1894年前后),还与洋人在母鲁经营“金湖”,可谓多种经营﹑长袖善舞。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