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扯到哪

随翻随摘随忆 能感受得到 , 那块绕在南院上的云,又来了,看着厚。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边过日子边记记(三)

(2025-08-24 08:41:29) 下一个

边过日子边记记(三)

 

每周二,回收垃圾。周一下午四点以后,蓝绿灰三色箱或桶,齐放在各家车道边。周二中午,各家车道前,三箱空,或躺或倒立。黄昏前,都不见了。这也是小区每周最大动静日。想到井然有序这词。词典里没说井的出处,我猜是从“井田制”的井而来。没有到处阡陌交通的井田,秦也想不出“车同轨”的改革。

 

所在小区,处处井然。不远的一小区,大树参天覆地,隔不远,就一个绿色的大铁柜,当是电设备,规格不一,有新有旧,但都漆得亮滑滑的。不见在上面放什么晾什么东西东西的。各家门口有Bell,Rogers的桩子,褐色。不少路口设有信箱,新旧不一,干干净净的。

 

井然处处,是小区的脸面,也蛮添人的架子。德国南部小镇里的人,到了大城市,看到街头装满垃圾的箱桶就皱着眉头;进到瑞士,再小的加油站,再偏僻的村落,都有收拾利索的派头。“贫穷限制了你的想象力”,不假;走进南德,瑞士小镇,会有点自惭形秽的,很真切的。街上的人儿,都是organic,自己个不小心就露出点plastic。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真的就“懂的,何必说明;不懂的,干嘛解释”了。和一熟人说这重感受。道,“你老了”。一下想到“启蒙”总不见效。这么老的民族,说什么呢?

 

 

 

 

送网购的女人,一脸农村红。报价,拿了钱,转身上车,忙得没空说话带标点。想到积极这个词汇。初查词典,都说是现代汉语词汇,有是像“浪漫”,没根底好挖的。就猜是日文。果然。又去查谷歌,挖出一篇好文章来,贴在这里:

 

 

作者:腾讯搜狗输入法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69824081/answer/199552699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古代汉语文献中,狗哥发现“积极”有两次现身

 

一是《易经》六十四卦中的第九卦“小畜卦”:

 

小畜积极而后乃能畜,是以四、五可以进,而上九说征之辐。

 

二是《全梁文》第七十二卷:

 

咸知赤县之表,必有四极,而不信积极之远,复有世界,是执见以判太虚也。——《全梁文》·卷七十二

 

然而,以上的例子只能算是“积”和“极”的偶然同框,“积极”在文本中都不能算是一个词,更没有我们今天所使用的含义

 

但到民国时期,“积极”出镜率却突然增加了:

 

军兴以来,徧国中人,直接间接,积极消极,殆无一不为我公之梗阻。——小说《民国演义》

 

原来袁总统的帝制梦内中已在积极进行,非但肃政厅已经默认,就连国务卿徐世昌等,哪个不是心领神会?——小说《民国野史》

 

谁知同盟会准备革命,事事积极进行;清政府准备亡国,也事事积极进行。这就叫相反而成,不谋而合。——小说《清朝秘史》

 

大家应该发现,到民国时期,“积极”一词的用法含义已经和今天别无二致

 

那么各位柯南就要想了

 

“积极”两个字在古代文献中只是偶然同框

 

到了民国时期,突然以全新的含义广泛出现在各种白话小说中,似乎一夜之间,大家都在用,都能懂

 

这中间想必发生了什么了不起的事

 

以下是狗哥了解的情况——

 

大家都知道,清末民初时期,是中国的一个集中大补课时期,什么物理啦、化学啦、现代医学啦,我们的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

 

一是我们确实想学,二是洋枪洋炮也逼着我们非学不可

 

但当时的知识,来历非常复杂

 

有一些是西方传教士带来书籍,中国人和传教士一起进行翻译,有一些呢,是传教士口述,中国人记下来再整理

 

还有的则是从日本来,而日本当时也是在疯狂学习,他们的知识主要是从荷兰来,当时称为“兰学

 

因此当时东亚社会的知识流动不是单向的,而是一种比较混乱的状态:我们拿着日本人的译本翻译成中文,而日本人的知识是荷兰语翻译来的……日本人也会拿中国人的译本再译成日语,而我们的译本又可能是翻译英国或德国人的,而且大家用的都未必是原版……

 

想想看,汉、日、英、法、德、荷兰,各种语言、各种版本之间的互译,已经非常让人头大

 

更何况,翻译的是科学知识,里面有大量的新概念、新词汇

 

那种混乱但又朝气蓬勃的样子,让狗哥想起促销中的蔬菜水果批发市场

 

这种状况带来的结果就是,当时社会中的词汇更新速度特别快,表达同一概念可能有好几个词

 

此外,就是日语和中文经常被拿过去又送回来,以至于现在中日之间的很多科学术语都是一样的

 

日本人在使用汉字诠释新的科学概念时,主要有这么几种方法:

 

一是把古汉语的词汇拿来翻造,用旧词表示新意,例如“物理”、“分子”、“现象”、“单位”、“水准”等词;

 

二是从汉语中借用字词,词意和结构与汉语相同,汉字汉读,但词又是日本人创造的,例如“科学”、“对象”、“归纳”、“原子”、“集团”、“概念”、“过程”、“系统”、“原理”、“组合”、“半径”、“波长”、“密度”、“液体”、“固体”等等,非常非常多

 

第三种,那就是纯粹的日语或者至少是半日语,不以汉语词义为基础,语言习惯也和中国人的不一样,例如“参照”、“取消”、“失效”、“见习”等等

 

而我们今天讨论的“积极”,事实上就是属于第三种,即这个词其实本身是日语

 

这里不得不夸一下题主的感知力了,你说“这个词很怪”,感觉和别的汉语词汇不一样,因为它确实不是咱们汉语

 

有答主已经提到,“积极”一词目前认为是出自日本化学界的科普神书《舍密开宗》

 

原书中,“积极”表示电磁学上的“阳极”,也叫“正极”,很可能是《舍密开宗》的译者宇田川榕庵创造的

 

《舍密开宗》的译著时间是1837年,所以中国人不会早于这个时间知道这个词

 

但问题似乎并没有结束,因为我们不知道,为什么本来作为科学术语的“积极”一词,完全被“阳极”、“正极”替代,最终没能在学界立足

 

我们也不知道,从学界被淘汰的它,又有了怎样的际遇,从而在汉民族的生活语言中重获生机

 

这些问题可能才是值得我们继续追寻的。

 

议:这就叫有学问的文章。下了功夫,抓住了问题,说出了道道,使读到东西了。

 

用积极即“阳极”,所谓正能量,来说这位送给网购的女人,挺准的。她的力只用在正的方向,积着极,向上走。看得都觉得来劲。

 

读上面这篇文章,禁不住地想。日本人得到西方知识,从荷兰德国英国去搬,翻译的时候,先在汉语里找,再从日语找,然后造新词,科学,积极,等等。中国人就从这些日语词里去淘宝,渐渐转为搬运、白话即现代汉语的主要词汇全给日语双音词给打包了。所以,白话文时代后,中国人的文章都日语兮兮的。

 

但字词只是个因素即目,汉语的结构则是纲。五四之后,中国人用汉语的纲,用日语当目。

 

在文学上,日语抓住了日本民族压抑,隐忍的情绪色彩,一路写来,写出了出采的日本文学,文学意味很聚,很浓,抓情绪感觉上,很准。汉语文学显然漏气,垮坍。但架子'还是比日本文学大,底子也比日本文学厚。

 

总之,日语不是自然语言,但找到了新生的路子。汉语是自然语言,找新生的路竟一半来自日本。所以,用这两种语言产生的文学,思想,质量的成色都达不到上乘。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铃兰听风 回复 悄悄话 小区处处井然, 家家门上窗台上放花草, 皆因住小区的人素质好, 享受生活.

"让懂的人懂, 让不懂的人不懂. 让世界是世界, 我甘心是我的茧" ---- 此乃台湾女作家简媜的句子.

我写不出金桔或有学问的, 但十分喜爱和珍惜能看到东西的文章, 尤其私房书.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