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扯到哪

随翻随摘随忆 能感受得到 , 那块绕在南院上的云,又来了,看着厚。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说书法师承

(2024-06-14 09:24:17) 下一个

说书法师承

 

“写尽三缸水,一点像羲之”的观察,属于“祖传秘方”之一,即看的精准度,其中包括看点和角度。它具有唯一性,并常有亲密性伴随。而怎么写出这一点,是祖传秘方之二,包括笔法,用墨等,它们也带有与亲密性相伴随的的唯一性。

 

经验性技术的要领,不是道理,而是别别窍,类似魔术的手法和点子。它们有不亲手触碰,便不得的特征;还有没人指点,很难明白的特征。

 

私塾,就是这样的地方。私塾不办教育,办技训。读过念过私塾人写的字,常有平常里见不到的诸如用笔,结字上的特别处。私塾先生一对一或一对几的授教,将自己非常个人的体会经验传授给学生。

 

这些上过私塾的人,构成书法氛围。这也是旧时人的字迹往往优于学校教育时代人的原因之一。

 

仔细地看,饱受私塾授教的人和仅受书法氛围影响的人写出的字,质量有差别。

 

南朝的智永和尚的字迹和历代写经生的字,就是书法氛影响的结果。特征:有基本的笔法结字质量,但没有耐看的内涵,书写形成套路,审美世俗化。科举考卷,纵然是考进士级别的,也常常有这样的字迹。

 

陆柬之,孙过庭,白居易,鲜于枢,刘墉,等的书法,内涵深厚,审美水平显然高出常人一头。这其中有他们的个人发挥,之外就是类似私塾式的传授。过去的读书人中举人以上的,多半都有这样的笔迹。

 

还有另一类,是名师高手一对一地传授。李世民,李隆基,宋代好几朝皇帝,清皇帝的字迹和成亲王溥儒这些皇亲国戚,很明显地得到书法小灶的高等营养。他们用功不见得多,但很快就写出了个样,而且往往中上。

 

最出成绩的则是家教或名师指点,即祖传秘方的继承。王献之得教于父亲,米芾数得名师指点,书法史上多有这样的例子。他们学书的起点高,指点及时,不走弯路,鲜有不良书写习气。

 

由此可见,受书法氛围影响而致的字迹,事倍功半,会几十年写下来,写出一手好字,成了高手在民间;得私塾之类授教者,字迹有了品位。其中得到的私塾先生水平高,技法高,以后往往成为书法家。得到特殊高质量营养如皇亲国戚们的字迹,品殊意殊,但多为包装过度的商品。而成为书法史上占一席之地的,则多为类似家教深厚且高段位者。

 

硬笔字通行以来,私塾不再,书法氛围不再,名师高手消逝殆尽。其中有漏网的,孙晓云方放崔寒伯便是其受益者,他们的书法于当今书坛,鹤立鸡群。

 

所以,学习书法致于成,其实是继承别别窍,领会它,使成为自己的笔下。于其中,会附带成长出一些类似书法学养的“书外之功”。

 

It’s All!所谓中国书法。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