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哪扯到哪

随翻随摘随忆 能感受得到 , 那块绕在南院上的云,又来了,看着厚。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读临《祭侄文稿》

(2024-04-27 05:48:10) 下一个

读临《祭侄文稿》

 

什么叫用笔法写毛笔字?所见过觉得道地的,唐之颜真卿,宋之吴说,清之溥杰。

 

捻笔,学学就会。捻得像上述三位这样的入了字髓,很难学得。尤其是颜真卿之捻。

 

《祭侄文稿》显示岀一种罕见的对字的把握力,颜真卿在写字,更是将一种胸有成竹,了然于胸的结果,做个展览。每个字,每个笔划,全程把控。告诉:用笔法写字,不可能有什么败笔,只会有笔法不精致不到位。

 

笔法不到位的结字,像陆柬之的《文赋》,杨凝式的《韭菜帖》,也能写出采,但不耐看;笔法不精的结字,像苏轼黄庭坚蔡京蔡卞的字,缺乏经得住细看的质量。因为,笔法精致程度決定字迹品质程度,美感水平只在字的神采上显示灵光。《祭侄文稿》不见得灵,但字的质量很高,比兰亭序高,比十七帖高。毋宁说,它是笔法的博物館,最高級別的。

 

捻笔,不难。贯穿始终地捻,捻出干变万化的轻重缓急,难。怀素上门求教于颜真????。从怀素后来的字迹看,他学到了屋漏痕,却没精通笔法的精捻巧转。他写的千字文,比颜真卿的行楷,差得不是一星半点。细看《祭侄文稿》,笔划常如蚕抽丝,笔划就是看不到写滑了让偏锋得逞的地方,全体的润,没有不圆的地方。笔划的变化,不像宋代的苏黄蔡米,三分酒意,七分装醉,而是全来自笔头捻转的真功夫。《祭侄文稿》的结字往往“不才”,但往往读尽天下书,还是它好看,像“月”“日”“小”“心”,写来写去,写不过这质量水准。

 

恃才的,像王献之的尺牍,米芾的蜀素帖,唐寅的行书,干货不少,水份也不少。抖机灵的,像五代的杨凝式,宋代的可以成把成把地抓,后来的董其昌,都有不错的功夫,但都不道地。《祭侄文稿》显示出了一重书法上天花板级的技术把握,有种老艺人的实诚,有如和陈寅恪谈文史的意味。

 

在书法史上,《祭侄文稿》最强烈地展示出“书法是技术”这个原理。晋代书法,九成忠实于“笔法是用来写字的,写字是为了便捷使用的”,但另一成显才气,逞心气的,到了晋末隋唐,一任扩大,弄得书法到了盛唐,都快弄得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祭侄文稿》来了,给笔法做了个高水准的总结:捻笔而行,自始至终地捻,不偏不倚地捻,笔划经由捻,当如抽丝状。

 

《祭侄文稿》表明,行书的连笔,当是楷书至熟后的捻笔所致,行草的不出格就是指连笔来自于捻笔的法则。张旭的草书,醉而不逾矩;怀素的狂草,一不留神,就滑出捻,转过神,又回到捻。

 

《祭侄文稿》把书法上的“创新”的路子限定下来,即以捻笔为根本法则的发展。不然,就不是书法了。

 

《祭侄文稿》说明,没有什么中锋行笔;赵佶之筋,米芾之刷,苏轼之压,郑板桥之弄,范曾的恶作剧之瘤,是书法的路走偏了,走邪了。捻笔之外,没有天外天,楼外楼。

 

《祭侄文稿》说明:写字的捻笔功夫是书法必须下的基本功。没有这个功夫,其它的都谈不上。《祭侄文稿》无言,但一点也不妥协地用字迹表明,有质量的书法是捻出来的。

 

所以,每当在书写上犯迷糊时,就回到《祭侄文稿》,颜真卿在那儿,和你说书法技术的根本之道:捻笔。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