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华的世界

这是国华对读过的书, 看过的电视/电影, 听过的音乐, 访游过的地方, 经历过的事物, 和时事的感想或点评.
个人资料
国华P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低估中国 (上)

(2025-05-01 14:51:09) 下一个

川普总统威风凛凛的向中国大陆征收最高达245%的关税,以为中国大陆为保护其对美出口,会急于与美国谈判,接受川普开出的条件。川普总统和他那些个“马屁精”们显然想多了,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力量,且小看了北京反击的力度(下图 facebook/Instagram)。于是在川普总统开打对华贸易战的一周后,被《纽约时报》认为“搞砸了”<。而《华尔街日报》则在4月23日的一篇文章中讨论川普总统的“关税对主要经济体的影响好坏参半<”。大国竞争的成功需要严谨且客观的净评估。然而近年来,美国对中国大陆的评价却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上世纪八十年代,尤其是2001年中国大陆进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经济的迅猛增长、逐渐获得国际贸易的主导地位,其地缘政治雄心也日渐增长。包括美国人在内的战略学家们预期,中国大陆终有一天会超越战略上分心、政治上陷入瘫痪的美国;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尤其是在新冠疫情最严重时期,许多观察家相信这一天已经到来。但仅仅几年后,国际战略学家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 中国大陆开始盛极而衰 - 因为北京拒绝放弃“零新冠”战略导致其经济增长难以恢复;面临着不健康的人口结构、高攀的青年失业率以及日益加深的经济停滞。与此相映的则是“蒸蒸日上”的美国 - 巩固和和加强的联盟,在人工智能和其他技术领域取得突破,蓬勃发展的经济,创历史新低的失业率,和创历史新高的股市。

于是,国际,尤其是西方国家逐渐形成一种新的共识:中国大陆正日益老化、发展放缓且日益缺乏灵活性,因而将无法超越恢复元气中的美国。曾经充满悲观主义情绪的华盛顿,现在最不缺的就是自信 - 美国必将赢得又一个竞争对手的过度自信。然而,正如过去的失败主义浪潮被误导一样,今天的必胜主义也同样如此,它有可能严重低估一个世纪以来唯一一个GDP超过美国70%的竞争对手的潜在和实际实力。如果我们参考一些关键指标,中国实际上已经超越了美国。经济上,中国大陆拥有两倍于美国的制造能力。技术上,北京在从电动汽车到第四代核反应堆等各个领域都占据主导地位,并且每年产生的有效专利和被引用次数最高的科学出版物数量都在增加。军事上,北京拥有世界最大规模的海军,其造船能力是美国的200倍;导弹库存大幅增加;以及世界最先进的高超音速武器 - 所有这些都是历史上最快的军事现代化进程的成果。假设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体制崩溃,上述物质奠定的中国大陆战略实力依然令人望而生畏。

冷战期间,苏联领导人常说“质量建立在数量的基础之上”(量中有质)。随着生产力趋于平衡,人口更多、地域范围更广、经济实力更强的国家会扩大规模,并超越那些规模较小的领先者。美国在上个世纪就抓住了欧洲工业化的浪潮,然后利用其大陆规模和更大的人口优势超越了英国、德国和日本,并最终超越了苏联。如今,受益于这种动态的是中国,而美国则面临着被一个规模和生产能力都远超其对手的威胁:技术上被超越,经济上被去工业化,军事上被击败。在这个时代,战略优势将再次落入那些能够规模化运作的国家手中。中国拥有规模优势,而美国则没有 - 至少单打独斗不行。由于华盛顿获胜的唯一可行途径是与其他国家结盟,因此在复杂的全球竞争中孤军奋战尤为不明智。如果美国退居西半球,将其势力范围缩小到某个范围,就等于将世界其他地区拱手让给一个积极参与全球事务的中国大陆。

为此,前副国务卿坎贝尔和前负责中国大陆和台湾事务的高级副主任多西近日投书《外交事务》,为美国政府争取对华竞争胜利出谋划策。在承认盟友和伙伴的必要性的同时,坎贝尔和多西认为美国应改变那种传统的联盟模式。这种模式根植于冷战时期的假设,并在过去八十年中因惯性而延续,倾向于将伙伴视为依赖者:是保护的接受者,而非权力的共同创造者。美国常常在视联盟伙伴为有益的时候,也视他们为负担,有时甚至会碍美国的大事。坎贝尔和多西建议华盛顿必须将其联盟架构从一堆管理关系转变为一个跨军事、经济和技术领域的综合能力建设平台。这可能意味着日本和韩国帮助建造美国舰船,台湾为美国建造半导体工厂,而美国则与其盟友分享其最优秀的军事技术。所有盟友将共享在一道共同的关税或监管壁垒之下的单一市场,所有盟友将共同对抗中国大陆。这是一个以美国为核心的、协调一致且可互操作的联盟,这个联盟将具备北京独自无法匹敌的规模优势。

这将是一个以能力为中心的新治国方略,它承认美国不再拥有规模这一独特优势。在这一新治国方略指导下,美国及其伙伴将努力增强凝聚力和集体影响力,与中国在时间和规模上争夺优势。借用本杰明·富兰克林那句常被归为警句的话语:我们必须团结一致,否则我们将各自为政。以下为坎贝尔和多西题为《Underestimating China》一文的主要内容。

体量与规模 

并非所有大国都能成为强国。小国可以通过在小规模的基础上实现效率最大化而成为世界一流国家,如日本、德国和韩国等。但当大国在更大的基础上运用这一策略时,它们就能重塑世界,如美国和中国大陆(下图 Linkedin/Financial Times)。更广阔的内部市场可以降低成本,使企业能够在世界范围内胜过其他企业。更大的人口规模可以创造更深厚的人才和研究资源。大国对贸易的依赖程度较低,这赋予了它们更强的韧性。而且它们有更强大的军队。

小国凭借先发优势崛起,而这往往是在大国的默许或善意忽视下实现的。十八、十九世纪,英国凭借工业化的先发优势称霸世界。但这种霸主地位并不能持久。1970年至1910年,随着美国和德国的追赶和超越,英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份额下降了一半。这期间英国的钢铁产量翻了一番,达到650万吨;而德国的钢铁产量增长了五倍,达到1200万吨;美国的钢铁产量增长了六倍,达到2300万吨。德国和美国利用其更大的内部市场、资源基础和人才库来降低边际成本,将英国挤出了主要产业。这种经济优势转化为更大的军事和技术优势。这些趋势共同导致英国逐渐去工业化并最终衰落。

英国领导人和战略家们意识到了这个问题。19世纪末,英国历史学家约翰·罗伯特·西利在其当时最具影响力的著作之一中,担忧“规模更大、组织严密的国家”的出现。他指出,随着技术的传播,“俄罗斯和美国的实力将超越如今所谓的‘大国’,就像16世纪的伟大乡村国家超越佛罗伦萨一样。” 甚至在大英帝国崩溃之前,他就担心英国会沦落到“纯粹的欧洲强国”的水平,例如西班牙。西利并非唯一一个呼吁英国通过“大不列颠” - 与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的帝国领地更紧密地融合 - 来追求一个岛国无法独自实现的规模和效率提升的人。但这些努力被拖延,推行不连贯,最终失败。殖民地各自为政,英国人始终未能实现规模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伦敦很幸运,因为有华盛顿这样的盟友,而且其规模足以帮助伦敦赢得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战前,希特勒曾指出:“美国联盟……已经创造了如此规模的力量因素,有可能颠覆所有先前的国家实力排名。”日本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预测,由于美国的制造业优势,日本的军事力量“在头六个月或一年会非常强大,但对第二年和第三年我完全没有信心”。意大利外交部长也承认,持久战对美国有利:“谁的耐力最强?这个问题应该这样提出。”所有轴心国都惧怕美国的工业能力。他们明白,数量里面蕴藏着质量。

如今,这种令人望而生畏的规模和能力属于中国大陆。美国战略家必须正视美国可能重蹈一个世纪前英国覆辙的风险。英国的经验既提供了教训,也带来了警示:其帝国整合的努力太少,也太迟了。但如今的美国可以通过以新的方式利用盟国和伙伴国的规模,在当年英国失败的地方取得成功。

兴衰与崛起 

成功的起点必须是准确的自我评估。近年来,《外交事务》杂志刊登了大量文章,论证美国相对于中国大陆拥有明显且持久的优势。迈克尔·贝克利(Michael Beckley)认为,“中国经济相对于美国正在萎缩”,并且“当前的趋势正在巩固单极世界”。斯蒂芬·布鲁克斯(Stephen Brooks)和本·瓦格尔(Ben Vagle)声称“美国仍然拥有绝对且持久的优势”,这将使其在冲突中拥有显著的经济筹码。裘德·布兰切特(Jude Blanchette)和瑞安·哈斯(Ryan Hass)总结道:“在经济活力、全球影响力和技术创新方面,美国仍然比中国拥有至关重要的优势。”

毫无疑问,中国大陆面临着诸多重大问题:社会老龄化、债务高企、生产力停滞不前、房地产市场风险加剧、青年失业率高企以及私营部门受到打压(下图 reddit/scmp)。但即使是严峻的宏观经济挑战,也并非必然转化为战略劣势。有两个事实可以同时成立:中国大陆经济增速正在放缓,但其战略实力却日益强大。未来几年,北京或许能够通过回归理性的决策来应对经济挑战。强调中国大陆的弱点,可能会低估其在大国竞争最相关的指标和时间框架下的规模和能力。

例如,与几年前的大多数人预期相反,美国经济规模将继续大于中国大陆,这一观点经常被用作美国占据绝对优势的证据。但正如经济学家诺亚·史密斯在分析这些GDP比较时所指出的,“美国人不应该因为按市场汇率计算的GDP总量超过中国而感到安慰。”随着汇率的变化,相对规模的比较也会发生变化,因此,人民币贬值15%(自三年前达到峰值以来就一直如此)会使得中国大陆经济看起来萎缩15%,即使其产出保持不变。使用世界银行的方法计算购买力和当地价格(PPP),虽然并不完美,但结果显示,中国大陆经济在大约十年前就超过了美国经济,如今中国大陆经济规模比美国大25%:约为30万亿美元,而美国为24万亿美元。购买力调整反映了国家实力决定因素的实际成本,包括基础设施投资、武器系统、制成品和政府人员 - 这些都是维持长期战略优势的关键因素。

按照这种方法,如果仅从商品而非服务角度来考察,中国大陆的生产能力是美国的三倍 - 这在军事和技术竞争中具有决定性的优势 - 并且超过了排在其后的九个国家的总和。在中国大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二十年里,其在全球制造业中的份额增长了五倍,达到30%,而美国的份额则减少了一半,降至约15%;联合国估计,到2030年,这种失衡将扩大到45%和11%。中国大陆在许多传统行业处于领先地位 - 水泥产量是美国的20倍,钢铁产量是美国的13倍,汽车产量是美国的3倍,电力产量是美国的两倍 - 并且在先进技术领域也越来越多地获得领先地位。

尽管在生物技术和航空等领域(这些领域一直是美国的传统优势)中国大陆仍在迎头赶上,但部分得益于“中国制造2025”等雄心勃勃的产业政策努力,中国大陆生产了全球近一半的化学品、一半的船舶、超过三分之二的电动汽车、超过四分之三的电池、80%的消费无人机以及90%的太阳能电池板和关键的精炼稀土矿物(下图 The Information/cefic/Voronoi/CARSCOOPS)。北京正在采取措施确保其主导地位得以延续和扩大:中国大陆占全球工业机器人安装量的一半(是美国的七倍),并且在第四代核技术商业化方面领先其他任何国家十年,并计划在20年内建造100多座反应堆。上一个如此彻底地主宰全球生产的大国是美国,持续时间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

美国观察家往往低估中国大陆的创新能力,错误地认为北京只是简单地模仿和复制西方的创新。与之前的英国、德国、日本和美国一样,中国大陆的制造业实力为其创新优势奠定了基础。国家投资也功不可没;如今,中国大陆在科学领域的投资已可与美国相媲美。此外,中国大陆庞大的人口规模也提供了深厚的人才储备和竞争规模。根据美国信息技术与产业基金会 (ITIF) 最近发布的报告,在未来十大行业中,中国大陆在六个行业中已接近(或超越)创新前沿。

这种工业和创新实力可以用于军事目的。中国大陆海军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海军,将在短短五年内增加65艘舰艇,总规模将比美国海军大50% - 大约从435艘增加到300艘。中国大陆舰艇的火力迅速提升,十年前仅为美国垂直发射系统 (VLS) 的十分之一,到2027年可能超过美国。尽管中国大陆在航空领域落后于美国,但它已经通过自主制造喷气发动机打破了长期存在的技术壁垒,目前正迅速缩小生产差距,每年可制造100多架第四代战斗机。在大多数导弹技术领域,中国大陆可能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它拥有第一种反舰弹道导弹、射程惊人的空对空导弹以及最大的常规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库存。从量子通信到高超音速,中国大陆在越来越多的军事领域领先于任何竞争对手。这些数十年来积累的优势,即使中国大陆发展停滞不前,也仍将持续。

了解对手 

中国大陆面临的挑战不容小觑,但其战略重要性却常常被夸大。例如,从长远来看,中国大陆的人口结构挑战将是一个重大问题,但从中期来看 - 这与中国大陆与美国的竞争更为相关 - 这些挑战是可控的。随着毛泽东时代婴儿潮一代的孙辈进入劳动力市场,出现了代际“回声潮”,这意味着尽管人口老龄化加剧,但15岁以下人口的比例实际上有所增加,在2010年至2020年的人口普查期间增加了3000多万,而且其在总人口中的占比也在增长。到2050年,中国大陆的抚养比(成年劳动者与儿童和退休人员的比例)将一直低于日本目前的水平。而对教育、工业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大规模投资将有助于中国大陆应对劳动力短缺(下图 facebook/Robotics & Automation News)。

债务水平也颇具说明意义。尽管中国大陆的家庭、企业和政府债务占GDP的比例已达到创纪录的300%,但包括印度、日本、英国和美国在内的其他国家的总债务水平也与中国大陆相似。在某些情况下,表明某一领域存在弱点的指标往往反映出另一领域的战略优势。例如,中国大陆的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拖累了经济增长。但北京方面正将该领域的信贷投入到提升竞争力的产业政策中。同样,尽管美国企业继续攫取更高的利润份额并占据市值榜首,但中国大陆企业的目标却截然不同,它们往往通过亏损来抢占市场份额并压垮竞争对手。尽管面临短期挑战,但中国大陆仍在未雨绸缪地着眼未来。

即使事实证明中国大陆的弱点比预期更为严重,但在与竞争最为相关的指标上,中国大陆仍将远超美国以往的任何竞争对手。华盛顿或许高估了包括德国、日本和苏联在内的以往的竞争对手。但中国大陆是第一个在规模以及若干战略相关领域超越美国的国家。无论其经济和人口是否停滞不前,北京都将比以往任何挑战者都更加强大。

一些分析人士警告称,美国衰落主义本身就是一种风险,它可能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这种警告不无道理;大国的兴衰往往始于错误的自我诊断。但正如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在苏联解体前所言,对衰落的担忧往往也能推动国家复兴。最大的风险并非衰落主义,而是自满情绪,这会导致战略意图的缺乏,以及无法催化应对中国大陆挑战的集体行动。实际上,美国 - 尤其是在川普总统时代 - 有可能高估其单边实力,并低估中国大陆应对这种实力的能力。

未完待续 

* 库尔特·M·坎贝尔(Kurt M. Campbell)为亚洲集团(The Asia Group)的董事长兼联合创始人。他曾在拜登政府时期担任美国副国务卿兼国家安全委员会(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印太事务协调员。

拉什·多西(Rush Doshi)现任职乔治城大学为助理教授,同时也是外交关系委员会(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中国战略项目主任。他曾在拜登政府时期担任国家安全委员会(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负责中国和台湾事务的副高级主任。

参考资料 

吴冕卿. (2025). 特朗普已经搞砸了关税战. 纽约时报中文网. 链接https://cn.nytimes.com/opinion/20250418/china-us-trump-xi-tariffs/

Campbell, K. M. & Doshi, A. R.  (2025). Underestimating China. FOREIGN AFFAIRS. 链接 https://www.foreignaffairs.com/china/underestimating-china

Kirby, J. & Hannon, P.  (2025). Trump tariffs show mixed impact on big economies.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链接 https://www.wsj.com/economy/global/eurozone-business-activity-loses-pace-amid-trade-war-3edb4bd1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