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VIDIA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在11月5-6日召开的“人工智能未来峰会2025”(The Future of AI Summit 2025)上说,“中国人目前只落后美国几纳秒”, 并很可能“赢得人工智能(AI)竞赛”。 2025年10月在夏威夷举行的国际计算机视觉会议(ICCV), 是全球最具声望和竞争性的计算机视觉盛会之一。在提交的研究论文中,一半的作者来自中国机构,远远领先于排名第二的美国(美国论文占比17%)(下图 ICCV)。其实,不应对来自中国大陆的AI论文数量感到意外,毕竟,“全球50%的人工智能研究人员都是中国人。”如果将海外工作的大陆公民也计算在内,全球AI研究人员中的华人数量很可能还会更大。正因为大陆的人才优势,诸如DeepSeek, Qwen, Moonshot一类的开源语言大模型才会不断涌现,吸引了包括硅谷高科公司的用户。

近日有多家媒体报道,中国大陆的人工智能模型正在美国,也是世界,高科技中心硅谷迅速崛起,成为许多美国公司运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诸如阿里巴巴、中国智谱、月之暗面(Moonshot)、深度求索(DeepSeek)和上海希宇科技等大陆AI公司,以远低于美国竞争对手的成本向一些估值最高、最受追捧的美国人工智能初创公司提供“开放”语言模型,从而在技术能力上接近硅谷科技巨头。
如爱彼迎(AirBnB)首席执行官切斯基(Brian Chesky 下图 GLOBAL BIZ OUTLOOK) 在10月份透露,这家民宿短租平台选择了阿里巴巴的 Qwen(通义千问)而非 OpenAI 的 ChatGPT。并称赞 Qwen “快速且便宜”。切斯基承认,他是因为OpenAI的ChatGPT的相关工具“还不够成熟”。他表示,爱彼迎的新客服系统依赖十多个不同的AI模型,“其中很大程度上依靠阿里巴巴的通义千问(Qwen)系列:它非常好,又快又便宜。” 无独有偶,‘社会资本’ (Social Capital)的首席执行官帕利哈皮蒂亚(Chamath Palihapitiya)也透露,该风投公司已将大部分工作迁移到 Moonsho(月之暗面)的 Kimi K2,因为 Kimi K2 的性能“远超”OpenAI 和 Anthropic 的模型,“价格也便宜得多”。此外,有程序员最近在社交媒体上指出,两款流行的美国编程助手 Composer 和 Windsurf 实际上是基于大陆模型GLM构建的,尽管Composer 和 Windsurf的开发商 Cursor 和 Cognition AI (均估值100亿美元)尚未公开证实他们使用了大陆公司的AI技术。而开发出GLM基础模型的中国智谱(Z.ai)表示,这种猜测与其“内部调查结果”相符。

为促进美国开放模型的发展而创立了Atom项目的机器学习研究员兰伯特(Nathan Lambert)表示,这些公开的例子只是“冰山一角”。兰伯特告诉半岛电视台(ALJAZZERA):“中国开源模型已经成为美国初创企业的实际标准。” 兰伯特说:“我个人听说过很多其他备受瞩目的案例,那些估值最高、最受追捧的美国人工智能初创公司都在使用Qwen(阿里巴巴)、Kimi(月之暗面)、GLM(中国智谱)或DeepSeek(深度求索)等平台来训练模型。” 他还补充道,许多美国公司一直不愿公开披露他们使用中国大陆技术的情况。虽然无法精确量化不同人工智能模型的使用情况,但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中国大陆人工智能产品正日益受到欢迎。据连接开发者和人工智能模型的大模型API聚合平台 OpenRouter 的数据显示,在10月的最后一周使用量最高的20个AI模型中,有7个是大陆人工智能工具,包括 MiniMax(上海希宇)的 M2、Z.ai(中国智谱)的 GLM 4.6 和 DeepSeek(深度求索)的 V3.2。OpenRouter 的数据显示,在用于编程的前10个模型中,有4个是由大陆AI公司开发的。根据 Atom Project 对托管平台 Hugging Face 数据的分析,截至10月,大陆开源模型的累计下载量已超过5.4亿次(下图 AtomProject)。专注向硅谷介绍大陆创新的英文播客Tech Buzz China创始人马睿表示,大陆模型对初创企业尤其具有吸引力。“这些通常是成本意识很强的早期公司,它们会进行广泛的实验,”。

中国大陆的开源大语言模型可以免费下载且无需支付许可费,但大规模运行仍然需要消耗大量的计算能力,而模型开发者可将这些计算能力以收费的形式提供给用户。像北京的中国智谱(Z.ai)和杭州的深度求索(DeepSeek)这样的开发者表示,与硅谷的竞争对手相比,他们使用不受美国出口管制的旧一代芯片,并且数量相对较少,从而大大降低了训练和运行成本。凭借更低的投入成本和更高效的计算模型,大陆公司便能以远低于美国同行的价格提供托管服务。联博资产管理(AllianceBernstein)2月份发布的一份分析报告估计,当时DeepSeek的模型定价比OpenAI的模型便宜多达40倍。大陆开源大模型成功进入硅谷的事实表明,美国在高端芯片对限制,实际上鼓励大陆企业更灵活地利用资源,开发出体积更小、能在老一代硬件上训练和运行的更优秀的模型。大陆的人工智能模型以远低于美国模型的资本支出,但大陆上海希宇(MiniMax)的领先开源型M2的性能已经达到了OpenAI今年9月才推出的美国当下最先进的GPT-5 Codex的90%,印证了‘需要是发明之母’之说。
说到这里,笔者不由些许感概。2022年11月30日,OpenAI发布ChatGPT时,中国大陆的人工智能工程师称之为他们的“ChatGPT时刻”,仿如美国人称1950年代苏联卫星上天的“斯普特尼克时刻”(Sputnik moment)。对许多从事AI的大陆人来说,那是一段相当煎熬的时期。可2024年5月大陆杭州的深度求索发布开源模型DeepSeekV2, 尤其是2025年1月推出DeepSeek R1时,的确是对美国人的一记“当头棒喝”- 其在低阶芯片跑出性能堪比美国顶级大模型的效果且运行成本低廉。最直观的反应,便是英伟达的股价跌跌不休 – 堪称美国人的“DeepSeek moment”(下图 Youtube/facebook)。

实事求是的看,尽管中国大陆人工智能模型凭借低成本取得了相当进展,美国科技巨头在高端市场和国家安全等高度监管的领域仍占据优势,并主导着这些领域。根据美国外交关系协会(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主席弗罗曼(Michael Froman)10月在网站上发表的文章,如果衡量成功的标准是打造规模最大、性能最强的模型,那么美国的表现相当出色 - 美国拥有最新模型、芯片和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最新发布的人工智能基准测试报告显示,美国最佳模型在几乎所有基准测试中都优于中国最佳模型DeepSeek V3.1,其中包括软件工程任务方面领先20%,一般运营成本方面领先35%,以及在各种网络安全测试中领先一个数量级。

既然如此,美国为何还会对中国大陆的AI发展感到焦虑呢?借用纽约时报中文网的袁莉语言:“硅谷领袖和关注政策的民主党人当中弥漫着一种对中国的痴迷情绪,混杂着好奇、焦虑与羡慕。”我认为答案之一,请允许我套用前总统克林顿的那句名言:“是运用,笨蛋。”
人们担心中国大陆会在人工智能领域复制大陆在其他行业(如太阳能电池板)已经成功的策略,那就是以低廉的价格提供质量可靠的产品来占领市场。考虑到大陆的制造业占世界总量的35%, 当大陆的开源人工智能应用到制造电动汽车、远洋货轮、无人机、太阳能电池以及那些出口到世界各国的商品时,别的国家还有活路吗?由大陆开源人工智能应用驱动或辅助、目前运营着约200万台工业机器人,无需工资仅靠电力便每天24小时任劳任怨地精准制造出各种品质精良的商品,并出口到世界各国。这不仅让想要接替大陆、成为世界商品制造与出口大国的印度梦想幻灭(下图 Youtube),更打破了美国为首的世界高端产业生态垄断,成为高铁、电动汽车、手机、通信设备、轮船、乃至半导体芯片等领域的佼佼者。伦敦玛丽女王大学研究人工智能的教授斯莱博(Greg Slabaugh)指出:“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出版物和专利规模早已显而易见;开源模型的出现只是让这种能力更容易被全球用户所接受。”中国大陆在“所有实体制造相关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而硬件与人工智能融合将保持并扩大大陆在制造方面已有的巨大优势。而这也是中国大陆以外的人们焦虑的原因。

不过,也不必那么悲观。美国外交关系协会(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主席弗罗曼(Michael Froman)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融入实体经济的智能是否比未来“ChatGPT-15”的智慧更具变革性还很难说。两种策略各有优势,我们不应忽视大型语言模型的变革潜力,尤其是在推动基础研究和科学创新以及知识工作方面。但我们或许应该对自身在模型开发方面的领先优势保持谨慎和乐观的态度。美国最终赢得了与苏联的冷战。但美中间正如火如荼展开的AI冷战到底鹿死谁手乃未定之天,因为目前还不清楚这场战争是否有终点。
参考资料
袁莉. (2025). 当硅谷陷入对中国的痴迷和羡慕. 纽约时报中文网. 链接 https://cn.nytimes.com/business/20251022/china-tech-silicon-valley/
Froman, M. (2025). C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AI race.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链接 https://www.cfr.org/article/china-united-states-and-ai-race
Power, J. (2025). China’s AI is quietly making big inroads in silicon valley. ALJAZEERA. 链接 https://www.aljazeera.com/economy/2025/11/13/chinas-ai-is-quietly-making-big-inroads-in-silicon-valley
Slabaugh, G. & Starrs, S. K. (2025). Will China or US win the AI race? Asia Times. 链接 https://asiatimes.com/2025/11/will-china-or-us-win-the-ai-race/
Thorbecke, C. (2025). How much of Silicon Valley is built on Chinese AI? Bloomberg. 链接 https://www.bloomberg.com/opinion/articles/2025-11-09/how-much-of-silicon-valley-is-built-on-chinese-ai?srnd=phx-opinion-technology-and-ideas
WSJ Podcasts. (2025). Inside the AI cold war between the U.S. and China. Wall Street Journal. 链接 https://www.wsj.com/podcasts/tech-news-briefing/inside-the-ai-cold-war-between-the-us-and-china/aa8bbdfc-e306-4096-b25d-5c4e1f7f881a?gaa_at=eafs&gaa_n=AWEtsqcHsevrZBzDbKx8CHywV-ZzhHcXf02p-bIGqu3gfd1CpHbK2HKSZ-w_&gaa_ts=691642c7&gaa_sig=HqZlGQp2rElSviAlavlSWtBfklDL2d-jVtVIxH57vvKuQ7JUvJlRY7jbnghOc-jTz2EglZ2N3wzuIppqYcZwZw%3D%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