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下旬,印度总理莫迪在中印边境军事冲突五年后前往天津,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并与大陆国家主席习近平会晤。发布出来的照片显示,莫迪与习近平和俄罗斯总统普京老朋友般手牵手谈笑风生(下图 AXIOS)。纽约时报记者分析认为,俄中这是要向西方(美国)传递一个信号 – 中俄要成为挑战美国主导的现有世界秩序的领导。而莫迪则希望对川普表明,印度还有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重要友好国家。一些西方观察人士担心,川普总统的夸夸其谈和关税政策,如他对印度征收了50%的关税,实际上已将新德里推向北京的怀抱。这种说法与中印关系今年走近的原因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因为与习近平的会晤既非印度对川普霸凌行为的临时回应,也不是莫迪急于重启印中关系。新德里当然不会认输向北京投诚,也不会与北京和莫斯科并肩作战,建立新的反西方秩序。实际上近一年来,印度一直都在增加与中国的合作,以促进双边关系的稳定。然而,这些努力并不能消除这两个亚洲巨人之间存在的根深蒂固的竞争。
当然,川普对印度施压,以及他急于与习达成某种“大妥协”的言行,必然会影响印度决策者的考量。他们会担忧地认为,华盛顿对新德里的胁迫态度以及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对华温和姿态,背离了美国近年来的政策。此前,美国强调必须遏制中国大陆,同时则致力于拉近美印关系。印度官员担心自己会在美中印三角关系中处于消极被动的不利境地,因而进一步加强了与北京的接触。而印中的接近,自然会影响到美国在印太地区的利益。如果川普继续针对印度施压,印度可能会减少与美国的合作和采购,同时增加与中国大陆及其他国家之间的合作以增加自己的筹码。印美相互的渐行渐远,肯定会不利美国与中国的竞争,至少会与川普政府宣称的加强与新德里关系的愿望背道而驰。
鱼与熊掌
2024年10月金砖国家峰会召开之际,一度冷淡的中印关系首次出现解冻迹象。在峰会期间莫迪与习举行了自2019年以来的首次双边会晤,并宣布双方宣布已完成边境部队脱离接触,从而迈出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关键一步(下图 ALJAZEERA/rfa)。此时中国大陆正面临战略和经济困难,包括经济增长放缓、来自美国的压力以及欧洲对大陆支持俄罗斯的担忧。而印度则希望避免边境地区进一步冲突,以便专注于发展经济,增强印度在与中国大陆更大规模竞争中的实力。彼时,双方都不知道谁将成为美国下一任总统,以及美中关系的走向。
随着中印关系进一步缓和,2024年12月,两国特别代表重启边界谈判,大陆外长王毅于今年(2025年)8月访问了新德里。尽管习近平缺席了2023年在印度举行的二十国集团峰会,印度今年仍派出包括防长、外长和国安顾问在内的多名高官访华参加各种会晤,以支持北京担任上海合作组织主席国。这些磋商取得了结果 - 恢复民间社会交流、达成重启两国直航的协议、印度恢复向大陆游客发放签证,以及重开印度人前往西藏境内印度教圣地凯拉什玛纳斯罗瓦尔(Kailash Mansarovar)朝圣的通道。
或许更重要的是在双方选定的经济部门恢复交往的可能性。2020年,由于新冠疫情和当年的边境冲突,新德里对中国大陆在印度的经济和技术相关活动实施了限制。这些措施包括对大陆投资进行额外审查,将大陆公司排除在印度的5G网络之外,以及禁用TikTok等大陆应用程序(下图 Instagram)。但过去几年,包括一些最大的企业集团在内的印度企业一直呼吁政府放松这些限制。随着目前两国关系的缓和,印度政府似乎更容易接受这一要求。川普对印度课争的关税措施,可能会使印度更乐于寻求与中国开展更多贸易往来。
如果边境局势保持稳定,新德里还可能会放松对非敏感地区的一些限制。印政府可能会优先考虑开放那些能够帮助印度增长的大陆企业、工业投入和专业知识。通过建设国内产能,印政府希望最终可以减少对特定领域中国大陆进口的依赖。政策制定者希望大陆企业参与那些能够帮助创造就业机会、提升印度制造业和技术能力、更好地将印度融入全球供应链并促进印度出口的领域。新德里希望大陆企业与当地公司成立合资企业或向印度同行提供技术援助或转让技术。同时,印度会继续将大陆实体排除在敏感领域之外,如电信等关键的物理和数字基础设施、太空和核能等战略技术,以及那些允许中国拥有或转移大量与印度公民相关的数据的领域。
对两国来说,这是一个利弊兼有、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对新德里来说,修复与中国的经济关系或许有助于经济增长,但也可能导致其更加脆弱和对中国的依赖。北京方面则希望进入全球南方最大的市场,以摆脱对西方市场的依赖。但在此过程中,它最终可能会强化一个战略和经济竞争对手。
骑墙
中印两国面临的困境实际上反映出一个事实:无论领导人在峰会上如何表态,中印两国仍然视对方为竞争对手,因为两国间的分歧依然存在。如印度国防参谋长最近重申,悬而未决的中印边界争端仍然是印度面临的主要安全挑战。两国军队尚未恢复到2020年前的边境部署水平。北京方面希望印度将边界问题与更广泛的双边关系区分开来,但新德里方面则认为稳定的边界是正常关系的必要基础。
其他双边和地区问题也困扰着两国关系,包括过去几年来印度对华有增无减的贸易逆差问题。北京的行动表明,它必要时会利用新德里对中国大陆的依赖来阻碍或拖慢印度的制造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速度:大陆限制了2024年和2025年向(因违规转售牟取暴利的)印度公司出口稀土磁铁和化肥,(因货款问题)暂停了一家德国公司在大陆制造生产的隧道掘进机的发货,并撤回了苹果在印度的合作工厂工作的大陆技术专家。北京还宣布在雅鲁藏布江上修建大型水坝项目,印度认为该大型水坝可能会对下游的印度和孟加拉国产生不利影响(下图 Instagram)。
今年5月的印巴冲突中,北京出售给巴基斯坦的武器也发挥了重要(幕后)作用。中国大陆售巴武器在据称击落印军6架军机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一位前印度驻北京大使将大陆的支持称为“战场勾结”。作为巴基斯坦最重要的军事装备供应国,大陆最近又向巴基斯坦提供了一艘潜艇。正是这些事态的发展以及印度长期以来对北京的不信任,新德里对北京的态度并不像大陆官员所希望的那样热情或愿意配合。在习近平与莫迪会晤之前,印度拒绝证实其外交部长苏杰生在8月份与王毅会晤时确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相反,印度官员坚称他们将与台湾保持经济、技术和文化联系。在8月初菲律宾总统马科斯访印以及8月底莫迪访问东京期间,印度也毫不掩饰地重申了其在南海和东海的立场:中国大陆在这两海域的海洋主张和军事演习引发了紧张局势。马科斯访印和莫迪访日的外交活动以及印菲海军首次在南海联合航行也表明,印度继续寻求通过加强与东亚和东南亚其他国家的关系来平衡中国大陆的强势。
印度也一直不愿支持或加入北京构建反西方阵营的努力。此次莫迪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引起了广泛关注,但他没有如北京和莫斯科希望的那样恢复与中俄领导人的三边会晤。2019年之前,莫迪与中俄领导人曾定期举行三边会晤。他也没有参加习近平在北京举行的胜利游行。而且,他更没有加入巴西为讨论美国关税而举行的紧急金砖国家线上峰会,而是让他的外长苏杰生参加。
川普效应
印度不想向中国大陆让步,至少不会做出重大让步。然而,川普政策的两个方面正在影响印度国内关于该国外交关系合理平衡的辩论,并且很可能影响印度的选择。首先,川普直截了当地利用历届政府建立的印美伙伴关系作为胁迫手段,迫使印度改变外交和经济政策(下图 THEECONOMICTIMES)。其次,他对习近平采取了更为包容的立场,这在印度国内引发了关于美中关系走向的极大不确定性。印度在2024年采取行动稳定与大陆的关系,部分原因是它不知道下一任美国总统会将美国的对华政策引向何方。川普政府对印度征收的高额关税,以及川普与习近平举行峰会的前景,在莫迪即将与习近平在天津举行会谈之际,无疑增加了这种对冲的动力和紧迫性。华盛顿向新德里的持续施压,华盛顿在反制北京方面有所收敛,让莫迪发现自己的处境比去年愈加不利。去年的拜登政府明确表示有意与印度合作,部分原因是为了与中国大陆竞争。
中美关系缓和,即使是暂时的,也不仅会改变中印在谈判中彼此的筹码平衡,还会使印度的战略环境更加复杂。如果目前印美关系的冷淡持续下去,印度将面临一段时间以来从未有过的局面:与美国的关系紧张,华盛顿则淡出与北京的全面战略竞争,并拉拢伊斯兰堡。尽管如今的印度比过去强大得多,但它担心在这种情况下更强的中国大陆会试图对印度施加更大压力,例如,在边境搞搞震。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印度国内将有人呼吁在并非最理想的条件下与中国大陆进行对冲,例如对华做出某些经济让步,收敛与其他大陆认为构成威胁的伙伴的合作,或者对中国在边境地区的强硬姿态进行回避。
以上这些并非是未来的假设,而是实实在在正在发生的事实。川普对中印的态度已经增强了印度那些主张对华进一步开放的势力。例如,印度最大的几家企业正在探索与中国大陆企业建立合资企业,并寻求从大陆进口更多产品。除了对与印度做生意的人产生中长期影响之外,此类活动最终可能会扩大印度希望与大陆进一步融合的选民群体。
与此同时,川普正在削弱印度国内那些主张与美国建立更紧密关系的人士的力量。曾经,新德里和华盛顿在对抗北京方面的共同利益深化了双方的伙伴关系。这激励两国克服历史包袱,管控分歧,并在国防、经济安全和技术领域开展前所未有的合作。但如今,印度批评这种合作的人士认为,川普似乎对与中国竞争不感兴趣。此外,这些批评人士认为,一个将相互依存作为武器并试图胁迫印度的美国,其行为方式与中国如出一辙。即使是像苏杰生这样的印美关系支持者也指出,印度不仅需要警惕对供应国(尤其是中国)的过度依赖,还需要警惕对需求国(尤其是美国)的过度依赖(下图 Instagram)。这反映出一种转变:美国不再被视为印度的中国问题解决方案的一部分,因为美国本身正迅速成为问题的一部分。
可能双输
如果这种看法成立,并由此制定相应政策,那么美国就麻烦了。与美国的持续紧张关系将影响印度的战略、经济和技术选择。印度政府内外的人士将敦促领导人减少与不可靠的美国合作,寻找其他安全伙伴和市场,以及资金、国防装备、技术、商品和专业知识的来源。印度将因此成为对美国企业和科技公司不那么友好的国家,也使印度尤其在国防、经济安全和技术领域成为不情愿的美国政府合作伙伴,虽然此前印度已经开始在这些领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美国合作。
前副国务卿坎贝尔(Kurt Campbell)和前国安顾问沙利文(Jake Sulliva)最近在《外交事务》杂志上撰文指出,美国在印度的投资并非基于利他主义,而是基于利益,包括美国与中国竞争和威慑中国的能力。如果印美结盟,中国面临的局势会更加复杂。但是,如果印美彼此心生嫌隙,两国都会苦瓜,尤其在与中国打交道时会处于下风。
新德里意识到,如果美印关系持续紧张,其对北京的筹码将减少,在维护自身安全、促进经济增长、推动创新以及确保亚洲不被中国主导方面都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正因如此,印度仍在寻求与川普政府达成妥协。然而,如果华盛顿对新德里放软身段的姿态不予回应,反而持续向印度施压,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德里将不得不寻求新的外交政策平衡,而这种新的平衡必然不利于美国。
* 本文主要内容源于坦维·马丹 (Tanvi Madan)的《India doesn’t want to need China》一文。马丹为印裔美国公民,她主要研究印度外交政策,关注印、中、美关系。马丹现在布鲁金斯学会担任外交政策项目高级研究员,著有《命运三角:冷战期间中国如何塑造美印关系》(Fateful Triangle: How China Shaped U.S.-India Relations During the Cold War)一书。
参考资料
Madan, T. (2025). India doesn’t want to need China. FOREIGN AFFAIRS. 链接 https://www.foreignaffairs.com/china/india-doesnt-want-need-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