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更有梦书当枕

从上海到西雅图,从新闻采访到中文教育,唯一不变的是对文学的热爱。爱读中英文好书,爱听古典音乐,爱看惊心动魄的影视剧,爱美食,爱烹饪,这一切都融入笔端,和同人切磋。
正文

舌尖上的中秋

(2024-09-17 23:35:27) 下一个

 

 

(自制广式月饼)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随着中秋佳节的到来,我的思绪又飞回了儿时自家的庭院。澄澈的月光透过苦楝树的叶子,在院中放着月饼和瓜果点心的青石板上投下斑斓的光影。

奶奶牵着我的手,将我领到庭前,在一个看满月最真切的角度,让我拜拜”月亮娘娘“。她总是称呼初升的太阳为”太阳菩萨“,而月亮,和美丽的仙女不可分割。

妈妈则教我一首首古趣盎然的诗词,除了李白的那首《古朗月行》的开头,还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年少的我似懂非懂地背诵着这些诗句,至今还印在脑海中。

如果南方的年夜饭是以丰盛出名,中秋节的晚饭则是以雅致见长。秋天正是丰收季节,不时不食在此时得到了最好的验证。无论是时鲜的水产植物如鸡头米(芡实)和莲藕,还是肥硕的鸭子和胖头鱼(鲢鱼),都能成为饭桌上的佳肴。记忆中年夜饭必食青鱼,端午节要吃鹅,中秋节却是新米上市、瓜果飘香的时节,饭后的点心更加觉得贴心。

我的故乡在无锡,同乡口味偏甜,中秋最流行的甜点是桂花糖芋头。这芋头不是硕大的槟榔芋,而是上海人所谓的芋艿,或长圆形,或滚圆,小巧玲珑。母亲会将芋头装进麻袋中,在院中的硬地面上乒乒乓乓用力地敲,直到大多数大多数芋头毛茸茸的外皮松动,然后带上劳动布的手套,用小刀将芋头的皮削下来,将白白胖胖的芋头浸在水中,泡去黏液。这一波劳作固然辛苦,手上若沾染了芋头的黏液更加是又痒又痛,红肿不已,需要在火上烤一下缓解。

母亲的桂花糖芋头特别软烂,因为她在煮芋头时会放一点点碱。等芋头可以用筷子轻松插入后,她会放入红糖调味,最后出锅时加干桂花或桂花蜜,增其芬芳。她平时其实并不嗜甜,但是对于桂花糖芋头却很偏爱,以前身体健朗时年年中秋亲力亲为。父母现在年事已高,如贾母一般“爱吃软烂之物”,活动范围也窄了,一般就在家门口的穆桂英美食城用点心。母亲还是会点糖芋头,适合她的牙口,但她总是感慨没有记忆中外婆和她自己做的软糯清甜,更没有那一股芳香。

说起中秋节的主角月饼,在我们家中秋晚上当然不是可或缺的。那时想要吃鲜肉月饼,要去饮食店排队等出炉的,那更像是随买随吃的点心。家里供“月亮娘娘”的则是市面上仅有的苏式月饼和潮式月饼,都是酥皮的。苏式月饼往往馅儿甜腻,我不是太喜欢,尤其一次在吃豆沙馅时咬到一大口肥猪板油,从此生畏。潮式月饼有梅干菜馅的,咸鲜口味,比较中我意。但是那时苏式月饼是零卖的,比较大众化,而潮式月饼外面包着油纸,略微高档一点,不易得。

似乎在我高中时,广式月饼一下子占据了月饼市场的主流,它以其精美的包装和讲究的馅料一下子吸引了消费者的眼光,征服了顾客的胃,夺取了大众的心。第一次吃到细腻芬芳的白莲蓉月饼,我顿时觉得口齿生香,而象征着满月的蛋黄更是精奇的构想。它一下子打败了苏式月饼,成了我的最爱,连幼年时喜欢的鲜肉月饼都屈居其后了。

及至上大学,第一个中秋节想家得不行。那时候虽然家乡里上海很近,但是中秋不是假期,在团圆得节日里只能和新认识的同学们一起诉说乡愁。学校却也有意思,每人一份中秋礼物--一块炸猪排,一包水煮毛豆荚和带皮芋艿,两块月饼。月饼是学校西点房自己烘焙的,味道一般般,但是那包水煮毛豆荚和带皮芋艿却是我从未见过的粗犷烧法,一下子避免了剥豆荚,去芋艿皮的麻烦,我们这些半大不小的女孩子自然爱吃零嘴,一边动手,一边动嘴,一边聊天,一会儿宿舍里充满了欢声笑语,思乡之情似乎远远抛在了脑后。

出国后的第一个中秋节是在湾区度过的,室友热情地邀我一起赴宴。他们都是我的大哥哥、大姐姐,一会儿就整了一桌天南地北的饭菜,虽然没有什么小时候钟爱的特色菜,月饼也只是一人一小角,但是我非常感激他们没有忘了我这个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的小妹妹。现在大家已经天各一方,我心中还时时牵挂着他们,在中秋望月时,都会想到我们在地球村看着同一个月亮。

在美国西北部安家后,我开始了美食之旅的探索。思乡的中秋变成了舌尖上的享受。自己烘烤苏式鲜肉月饼,做各种馅儿的冰皮月饼,最终挑战成功难度很大的广式月饼。一次赴宴,我带上了刚出炉的鲜肉月饼,一位上海朋友说:“比老大房的还要yummy!”冰皮月饼本来和大福有点相似,没有太大技术含量,但是我试着做了三层馅料的流心奶黄月饼,高级感顿生。广式月饼最需要的是耐心,熬转化糖浆需要一个多小时一直看顾,炒莲蓉馅炒得手臂酸痛,好不容易做完后又得等几天才能回油,真是如我们家乡老话“心急吃不得热粥“。自从学会了做各式月饼后,我家从来没有买过市面上价格昂贵的月饼,不仅自己吃得舒畅,更加馈赠朋友,增进友谊。

一年年月饼价格水涨船高,人们开始注重健康,避免重糖重油的食物,也厌倦了商家的月饼券等推销噱头。渐渐地,月饼在中国不复是香饽饽,倒是送礼的意义多于美食。我和父母视频,他们常常抱怨月饼太多,吃不下。倒是人在天涯的我们,保持了节日的仪式感。去年中秋在发朋友圈时,我感叹”乡愁才下心头,却上舌尖”。一位朋友就调侃说:“你这样做啥像啥,就算是‘我心安处是故乡’啦!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