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更有梦书当枕

从上海到西雅图,从新闻采访到中文教育,唯一不变的是对文学的热爱。爱读中英文好书,爱听古典音乐,爱看惊心动魄的影视剧,爱美食,爱烹饪,这一切都融入笔端,和同人切磋。
正文

春日素面

(2019-05-22 13:30:13) 下一个

春天到时,第一乐事是赏花观景。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中说得极妙:“阳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前段时间送亦师亦友的大学导师夫妇归国,我还祝他们:“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堪堪几个星期过去,家乡无锡已是落英缤纷,而我所住的西雅图,还正是春浓时节。华盛顿大学的樱花,Skagit Valley的郁金香园和社区里散步即可至的春花春景,都让我流连忘返。

 

而看看周围的各色人群,虽然还是春寒料峭,大多数都褪去了臃肿的冬装,穿上了轻便的春衣。《论语》中孔夫子也赞赏曾点所描绘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儿的人们等不及暮春,紧赶着当下。放下车窗,手伸出去,抚摸着的都是春的柔美。眼角飘过一抹艳丽的色彩,是女孩裙摆下的青春。

 

在这样的春天里,谈论吃食会让人觉得有些庸俗吧?但是春天正是养胃的好时候呢。一个冬天的积食,如《七发》里所说的“温淳甘膬,脭醲肥厚”,对于现代人更是心血管疾病的大忌。而吃些素食是最好的主意--正所谓“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

 

还是我念念不忘的故园--太湖绝佳处的鼋头渚有广福寺,素面的名气大过菩萨。幼时春天踏青,全凭着对美食的渴望,一口气冲上山顶,进了寺,不及拜佛,先祭五脏庙。到窗口买竹筹,到另一个窗口端面--颇有学校食堂的感觉。做面的应该是寺院打杂的,不算和尚,但是面绝对是纯素,一丝荤油星不沾。面是用比较粗犷的海碗盛的,银丝面加罗汉素菜浇头,因为无锡人口味偏甜,面汤里也有一丝丝的甜意,北方人不大习惯,但是以苏锡常为中心的江南人一入口就觉得如逢故人,恰恰正好。

 

久居他乡,不食此味久矣!去年回国匆匆忙忙,兼之天气酷热,这个心愿终于落空。但是带回了上好的香菇、金针菜,决心仿制一番。唯一可惜的是无法搬运无 锡的特色油面筋--这是做素面的灵魂,大、韧,经得煮,而且饱吸汤汁,入口绵而不烂。即使是动车四十分钟到达的上海,也无处觅得这样好的面筋。据说这和水质有关,曾经有上海某食品厂专邀无锡老师傅前往授艺,最终还是未能成功。

 

我仿照素斋,用香菇、黄豆芽、白菜、裙带菜熬煮两个多小时制成素汤底,保留多汁的香菇,滤出汤,盛在面碗里,加一些盐、生抽、糖和日本八角麻油调味。素油依次炒香菇、黑木耳、鲜蘑菇、金针菜(黄花菜)、面筋,加老抽和糖调味,还加入了一些素汤,煮至入味就出锅。大锅猛火烧开清水,放入日本素面(somen),用长竹筷划开,三到四分钟马上捞出,放入汤碗中。罗汉什锦可做浇头,也可以讲究一点,过桥(放在另一个碟子里,用筷子夹过去)。

 

即使不信佛,不茹素的人,在吃素面的时候也应该会有一些仪式感吧?比如,做素面时,不碰葱姜蒜,因为这些也是佛门中的荤腥。还有,读一下“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也会珍惜与每一个春天,每一次美食的一期一会吧?轻盈的春天,就是适合轻衣简食。

本文的修改版发表于5月14日《世界日报》副刊

https://www.worldjournal.com/6270799/article-%E6%98%A5%E6%97%A5%E7%B4%A0%E9%BA%B5/?ref=%E8%97%9D%E6%96%87_%E4%B8%96%E7%95%8C%E5%89%AF%E5%88%8A

Skagit Valley Tulip Festival

素面汤底

素面浇头

素面成品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