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了一部法国电影《Amour》。有相当一部分英法影片的手法是摒弃了好莱坞惯用的各种噱头和戏剧冲突,平淡地记录真实的生活,如同你家、我家、他家的日常。《Amour》就是一部这样的片子。
退休音乐教师Anna 和丈夫 George 的平静怡然的生活,因为Anna的中风发生了改变。由初始的试图坦然接受到后期的无法承受。不只是身体上的痛,更让Anna 难以接受和面对的是生命正在枯萎,在以丑陋的姿态践踏着她的尊严,同时也在蚕食着George的余生。
影片至始至终平淡缓慢,以至令人感到沉闷。至始至终没有煽情催泪的桥段,就那么真实地、细碎地引领着观众去体会、去揣摩二人的心境。生命至此对于Anna已经没有了美好和期望,即便是她有George在一旁无微不至的照顾,她却体会不到生命应有的尊严,所剩的只有痛苦的隐忍和愧疚。
Anna不肯去养老院,请了两个护工都不尽人意,女儿远嫁英国,完全帮不上忙。George的身躯一天天矮小、佝偻下去。。。他的苦闷何尝比Anna轻上一分? 面对女儿的诘责,他终于还击到:怎么办,你说我能怎么办?因为故事讲述地如此平淡,波澜不惊,观众也身临其境般不知今后该怎么办,故事该如何收尾。
如果只是继续平淡下去直至Anna 被招去天国,那么这部影片就太过平淡了,以至于来自生活,并只是停留在生活了,这也就丧失了文学作品的应有的唤起人们思考的职责。
正当观众深感郁闷的时候,George为安抚情绪波动的Anna,给她讲起了自己小时候的故事。在Anna平稳地睡着了的时候,在观众以为George可以舒口气了的时候,George 出其不意地拿起了旁边的枕头盖在了Anna头上,压了下去。。。
George 买来鲜花,给Anna换上衣服,用鲜花环绕着她定格于安详高雅的面容,然后用胶带封上卧室门,幻想着Anna在厨房洗净杯碗后,召唤着他一同出门而去。。。
影片突如其来却又仿佛是顺理成章地把一个惨烈的结局呈给观众。作为观众,在震惊过后反观影片的名字: Amour --- 爱, 也就释然了。
这部影片毫无夸张以及任何矫揉造作,然而却是鲜活地抛给人们一个无比现实的问题:人生的舞台,我们如何谢幕?
随着当代人寿命的延长,如何有质量地维系生命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这其中带来的观念、伦理、法律上的争执还只是处于初始阶段,目前已经有不少影视作品探讨安乐死的问题。安乐死的合法化将是未来各国普遍面临的、一个不可避免的,同时也注定是十分艰难的一步。
没别的意思,一是让她有盼头,想点事,二是她的人生经历一定有些有意义的东西,值得我想想。人生真的没意义,好好活着就是真功夫。
影片结尾的确是出乎意料却又是能让人接受的,看似缓慢、沉闷的全篇都是为这一刻做着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