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诺尔城堡的薇塔一直想找到一个可以做为“家”的定居之地。在一次访友时,朋友介绍附近有一处废弃农场在出售。当薇塔看到那个用红砖砌成的塔楼,一下就爱上了这里,这个塔楼是伊丽莎白一世时期保留下来,寥寥无几的古董建筑之一。
西辛赫斯特城堡花园 (Sissinghurst Castle Garden) 始建于十六世纪中期,和薇塔祖宅叫 house, 实则是 castle 不同,这里名曰 castle, 其实并非是城堡,这个名字的来历和一段历史有关。在十八世纪英法七年战争期间,这里被租赁给政府用于关押法国被俘海军士兵,最多时曾关押了3000来人,被认为是当时条件最恶劣的战俘营。
以法国人的浪漫天性,被俘士兵们在同国内亲属通信时,戏虐地自嘲说自己住的是城堡。 从此西辛赫斯特的城堡之名就被传开了。战争结束后,被关押的战俘在庆祝获得自由的当晚,一把火把这里几近烧光,只留下了这座塔楼。至今塔楼三层墙壁上,当年战俘刻写的字句还隐约可见。塔楼旁边的谷仓,在二战期间曾被薇塔夫妇捐献出来改作救治受伤士兵的医院。
西辛赫斯特的塔楼,薇塔的书房在这里的第二层。
对这里一见钟情的薇塔,建议丈夫买下它。有着学者派头的哈罗德在对这个农场的历史进行一番考证后,发现这里离薇塔祖宅诺尔城堡只有二十五英里,它的第一任主人Sir John Baker的女儿嫁给了薇塔的祖先,多塞特子爵Thomas Sackville。因此这里也算是薇塔的祖宅了。
夫妻俩于1930年买下了这个农场,彼时这里只有残垣断壁, 没水没电,夫妻俩都明白买下这个家,就意味着需要再花双倍的钱重建,实在不值。但是丈夫哈罗德明白薇塔早已心有所属。哈罗德在繁忙的议会工作之余,亲历亲为进行修建。他书房里的一面墙就是他亲自用废旧地板木条修整的。
因为有了和诺尔城堡的这层渊源,薇塔更加喜欢西辛赫斯特。她请画家复制了几幅收藏于诺尔城堡祖宅的画,陈列在客厅,书房以及她的卧室。在装修她的卧室时,她特意要求其中的一面墙,保留原始的红砖,不抹灰和涂刷,皆因她儿时在诺尔祖宅里的卧室就是这样的墙壁。
塔楼内薇塔书房内景
他们夫妻二人有着共同的爱好,读书、写作、园艺。在西辛赫斯特他们拥有上万册藏书,无论是客厅,还是各自的书房,满墙都被书架占据着。他们俩又是天生的园艺家,哈罗德负责构图,他喜欢笔直、简洁的线条,薇塔在丈夫勾勒的框架里用各色花木点缀上色彩,夫妻合璧打造了日后名声鹊起的西辛赫斯特花园。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职业记者、编辑、专栏作家 Anne Scott-James 认为这里的玫瑰在当时是 finest in the world。可惜我们到访时因季节原因,没见到玫瑰。
花园一角
薇塔和丈夫哈罗德都是双性恋, 他们之间的感情微妙、复杂却又始终贯穿着互爱。哈罗德为了薇塔放弃了大好的外交前程,只因她厌倦了跟他出使各国,东奔西跑的生活;明知是费钱费力的一桩买卖,可还是无条件地买下西辛赫斯特城堡,只因为那里可以给失去祖宅的妻子带来慰籍。两人奉行开放式婚姻,各自拥有自己的同性恋人,但同时又维持着稳定的婚姻。
这种开放的风气在那个年代里并非不寻常。随着机械革命给人们带来的物质生活的高速发展的同时,人们精神上是活跃的,不加束缚的。女性追求平等的意识开始高涨,同时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人们对于生命的思考,让他们藐视世俗的眼光,追随内心。因此开放婚姻,极大限度的相互理解,在当时知识分子阶层中甚是平常。弗吉尼亚伍尔夫也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伍尔夫比薇塔大十岁,她们的爱情主要发生在在1925-35这十年。她们之间有着大量的书信往来,直到伍尔夫1941年3月28日投水自尽 (写到这个日期,忽然意识到,昨天发此文上篇,恰是她的83周年忌日,这真是个巧合),她们之间的通信从没间断过。作家在情感丰沛的时候,也往往是灵感和创作冲动最猛烈的时候。两个有才华的人,碰撞出的心灵火花是能够燎原的。据说《到灯塔去》就是伍尔夫在薇塔去欧洲大陆旅行时,为了疏解对她思念,埋头创作而成。伍尔夫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奥兰多》,就是薇塔给她带来的灵感,被誉为世界上最长的情书。伍尔夫曾坦言 “伟大的灵魂都是雌雄同体的”。薇塔就是因为拥有这样的体质,从而吸引了伍尔夫的吧。
作为中产阶级出身的伍尔夫对于皇家贵族是不屑的,她曾拒绝皇家为她授勋,但是贵族出身的薇塔,以她女性觉醒意识,文学才华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吸引着伍尔夫。她们之间的爱情自然而然地发生,十年后又瓜熟蒂落般转化为友情。
西辛赫斯特的会客厅
伍尔夫曾两次造访西辛赫斯特,在上图的会客室里与他们夫妇畅谈。薇塔为了在经济上帮助伍尔夫,曾把自己的作品交给伍尔夫夫妇创办的 Hogarth Press 出版。她给与伍尔夫很高的评价:“... I always thought her genius led her by short cuts to some essential point which everybody else had missed. She did not walk there; she sprang… she and Coelridge both seem to me to combine the unusually mixed ingredients of genius and intellect, the wild, fantastic, intuitive genius on the one hand, and the cold reasoning intellect on the other.”
薇塔的丈夫哈罗德对她们之间的感情至始至终是知晓和理解,甚至是支持的,他们夫妻近五十年的婚姻里,他对薇塔的爱一直没有改变,倒是薇塔在年轻时曾经和同性恋人Violet Trefusis私奔法国,可是最后还是跟着苦苦追来的哈罗德返回了英国。和伍尔夫与丈夫的无性婚姻不同,薇塔夫妇共同生养了两个儿子,在西辛赫斯特,他们的客厅,书房,卧室,儿子们的卧室是在四个不同的建筑里。到了晚年,哈罗德每晚都要在卧室的窗前,等着塔楼里薇塔的书房熄灯之后,目迎她走回他们卧室所在的楼里。
薇塔和哈罗德 (翻拍自西辛赫斯特的展览)
薇塔1962年逝世于西辛赫斯特。她的小儿子Nigel Nicholson 在整理母亲遗物时发现了一个带锁的皮箱,因为找不到钥匙,他小心翼翼地切开它,里面装的是薇塔未经示人的80页手稿,是她28岁时写的,披露了她对和她一起长大的同性恋人 Violet Trefusis 的坦率心曲。Nigel 称其为 “忏悔”,其中讲到她一度为了 Violet 几乎要抛夫弃子。薇塔在表达了对Violet深沉真挚的爱的同时,也希望通过她对这种与众不同的爱的刨析,给对同性恋的科学研究提供资料。
图中就是存放手稿的皮箱 (网图)
守护着母亲留下的80页手稿,Nigel 完成了一部探索父母婚姻的书《Portrait of a Marriage》。此书的前两章是薇塔手稿中的文字,后三章是Nigel以父亲哈罗德的视角看待这场婚姻。Nigel 很早就完成了这部书,但是他耐心地等待当事人,他父亲 (1968年)和 Violet (1972年)去世以后,才于1973年出版了这本书,后来在1990年,BBC将其拍成系列短剧。
"I did not know Violet. I met her only twice, and by then she had become a galleon, no longer the pinnace of her youth, and I did not recognize in her sails the high wind which had swept my mother away […]. I did not know that Vita could love like this, had loved like this, because she would not speak of it to her son. Now that I know everything I love her more, as my father did, because she was tempted, because she was weak. She was a rebel, she was Julian [Vita’s alter ego], and though she did not know it, she fought for more than Violet. She fought for the right to love, men and women, rejecting the conventions that marriage demands exclusive love, and that women should love only men, and men only women. For this she was prepared to give up everything. Yes, she may have been mad, as she later said, but it was a magnificent folly. She may have been cruel, but it was a cruelty on a heroic scale. How can I despise the violence of such passion?"
上图这个水边的小木屋,是Nigel在西辛赫斯特,为自己修建的写作的地方。在1967年他把西辛赫斯特捐献给National Trust 以后,他和家人依然住在这里,他本人常常在这个木屋里读书写作,还不时地同来访的游客聊天,直至2004年去世。
薇塔作为一个含着金汤匙出生的贵族小姐,上流社会的社交名媛,以其风华、才学,让众多才子佳人拜倒榴裙下,曾经放浪形骸的她,在买下西辛赫斯特城堡以后,洗去铅华,返璞归真,像一个农妇一样,一袭工装裤,足踏雨靴,两手泥巴辛勤耕耘九年,让一个荒芜残败的历史遗迹得到拯救,把这里打造成一个美丽的花园。她曾借笔下人物之口说出对大自然的喜爱:我从来更倾向于上帝的艺术品,而非人类的艺术品。无论你是家财万贯的富翁,还是身无分文的穷人,但凡上帝之作,只要懂得欣赏,便唾手可得;人类艺术品则只有富翁能尽收囊中。
西辛赫斯特花园就是上帝借薇塔之手为世人打造的一件艺术品。
(注:文中图片除标明网图外,皆为本人所摄)
========================
谢谢禾儿一贯的鼓励和支持!
============================
感情上的事情,无论同性还是异性,都是说不清的。随着认知和经历的积累,感情是会发生变化的,加之外界的因素,一段爱情能走多远都是未知。只有双方相互有着深刻的了解,在性格秉性上能够接受彼此,才能长久。至于情绪稳定吗,我觉得只有保持心情愉悦才容易做到。:)
=========
我和蘑菇有同感,感觉他们夫妻是soulmate,放手让彼此去外面世界里,以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同时也知道他们是彼此的最后的港湾,这也是一种无私的爱,只是鉴于道德理念的约束,不易被常人接受。好在,他们那个年代经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物质生产力大幅提高,对社会人文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知识界普遍思想活跃,人的本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放,在两性关系上是比较开放,且容易被圈子里的人接受。其实民国时期中国的知识分子圈里,也存在这种风气的。 反观现在,婚姻更像是一种交易,是用砝码衡量过的,感情往往不是其中的首要因素。随着AI的发展,再过一百年,估计人们都不知道爱一个人是什么样的感觉了。 LOL
疏影这一篇信息量很大,很有趣,值得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