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周末,我在二十四小时里享受了一顿三道菜的电影大餐。趁着印象清晰之时,记录下来,分享给大家。
周六晚上在电视上看了夫子特意给我录的《Other People’s Children》,周日和夫子在影院里看了 《Cabrini》和 《Wicked little Letters》。三部影片三种风格,不同时代、地域的故事,却都是讲述女性的生活,分别体现了法国、好莱坞和英国电影的不同风格,在我看来都是值得推荐的。
法国影片 《Other People’s Children》-------
这是法国女导演兼编剧蕾贝卡·斯洛托维斯基自编自导的影片,据说灵感也是来自她的自身体验。
40岁的Rachel因童年遭遇车祸,亲眼目睹了母亲的离世,迟迟无法下定决心要小孩。当医生提醒她,再不计划就会错过生理机会时,她刚刚开启了与离异带有一个小女孩的男子Ali的一段恋情。在尝试怀孕却以失败告终的过程里,她和Ali的女儿Leila逐步建立起了亲密的信任关系。但是每当Leila 的亲生母亲出现时,Rachel意识到小女孩对生母的依恋是她不可代替的。虽然她和Ali 真诚地相爱着,但当Leila生母提出复婚时,爱女如命的Ali最终还是选择了前妻。
Rachal享受着职业女性的单身生活,却最终无法实现成为母亲的愿望,影片始终萦绕着轻松却略带忧郁的法式氛围。故事的结尾,作为教师的Rachel看到自己曾经帮助过的一个学生,终于在社会上找到了自己的立足点,并对她心存感激时,又一个 other people’s children 因为她,拥有了更好的生活,这令Rachel不再纠结自己没有成为一名母亲,同自己的内心达成了和解。
影片以敏锐的洞察力,细腻地以女性的视角揭示了人生的无奈,以及社会给与中年女性的无形压力。蕾贝卡·斯洛托维斯基在访谈中提到,她希望这部电影能鼓励女性超越自己的内在极限“建立家庭与生物学的理论无关,是因为我们的意志才去创造、去建立。”
美国影片《Cabrini》---------
这是一部历史人物传记片,讲述十九世纪末期意大利修女Cabrini在男性教士为主打的教廷里,力排偏见,争取到教皇的授权,前往纽约帮助救济意大利移民的故事。当时的纽约有个叫做 five points 的地方,是意大利移民进入美国后被安置的贫民窟,他们在那里自生自灭,生活极其困苦。Cabrini 带领同来的五名修女,得不到因畏惧权贵,不愿出面帮助底层民众的主教的支持,以一己之力抗衡纽约市长为代表的“上流社会”。身患肺病被告知不久人世的她,无时无刻不在为孤儿们、为建立给下层移民看病的医院奔走,弱小的身躯蕴藏着无限的能量。历经无数艰辛,她最终如愿以偿。也许是上帝希望她帮助更多的人吧,虽然年轻时被医生宣判活不了几年的她,却一直活到67岁。1917年圣诞前夕,感染疟疾,去世时还在为孩子们准备圣诞糖果。对她一生功绩感兴趣的朋友们,请自己去查,我就不在此赘述了。
在看影片的过程中,我止不住地流泪,感叹她简直就是一个圣人。后来在查阅她的生平时,看到她在1946年7月7日果然被罗马教皇封圣。
这部影片带给我深深的反思。历史总是螺旋式上升、前进着,既然是螺旋式那么就会不可避免地重复。百余年后的我们又面临着日趋严峻的移民问题,固然新移民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结症,但作为提前登陆并站稳脚跟的老移民们,是不是应该对新移民给与更多的同情与帮助呢,即便我们不是圣人,甚至不是教徒。从这个角度看这部影片极具现实意义。
英国影片《Wicked little Letters》-------
这是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变的影片。故事从上世纪二十年代,一个英国小镇的良家女子Edith频繁受到匿名辱骂信开始,围绕找出寄信人的主线展开,以特有的英式幽默展示了那个年代,Edith 为了做好一个受人尊敬的良家女子,所遭受的屈辱和压抑,同时暗讽了男性主导的警界对女警的无视和凌霸。因其是真实事件就更显心酸。主演是曾获得奥斯卡影后的Olivia Colman 她的演技还是值得称道的。
我看过不少英法美出品的电影,总体感觉是法国影片偏爱讲述芸芸众生的小人物,没有英雄、鲜有名人,甚至故事本身也是平淡得就像是邻家的生活,没有刻意编排的戏剧性冲突,没有高潮,从始至终不急不缓,让观众看到人生的真相,没有大悲大喜,只有真实的无奈和苍凉。而美国电影往往喜欢宣讲英雄挽救世界,能量满满,最终总是正义战胜邪恶的套路。相较之下英国影片则喜欢用幽默调侃的方式揭示心酸、鞭挞现实。如果说法国电影像是一碗原汁原味的汤,熨帖滋补;好莱坞影片则是大餐,高能饱腹,甚至是卡路里过剩;而英国影片往往是耐人回味,如同甜点。
以上就是这个周末,我品尝的三道菜的电影大餐,推荐给喜爱电影的朋友们。
精辟好文,和江歌同感。可以加到我影评活动的文里去吗?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