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伦微风

记录生活,追忆岁月,抒发感想,分享心得。
正文

读乔治桑的《印第安娜》

(2024-07-10 02:19:03) 下一个

很早就知道乔治桑,但是直到最近才第一次阅读她的作品。手上这本《印第安娜》是上海文艺出版社的版本 (也有版本将之译作《安蒂亚娜》),扉页上,在鲜红的藏书印章旁,是我写下的 “1991年1月8日购于北图书市” 几个字。在那时我何以能够想到,它会随我飘洋过海,时隔33年余,才会读它呢?

《印第安娜》是乔治桑1832年独立发表的的自传体小说处女作,也是她的成名之作,一经出版,立即引起了法国文学界的注目,特别得到当时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圣伯夫的好评,使乔治桑一跃成为知名的女作家,她的文学创作生涯从此开挂,也开启了她丰富多彩的生活,更深、更广地拓展了她生命的内涵。

在这部小说里,乔治桑以饱含激情的文字,娓娓道出一个年轻美貌、善良贤淑却又感情细腻的女子印第安娜,在情窦未开之时就嫁给了一个粗俚暴躁,不懂爱情的老军人,按照当时社会对她那个阶层妇女的道德制约,履行着妻子的责任。鲜活稚嫩的生命之光在死水般的家庭生活中,逐渐萎顿、凋零,直至遇到风流倜傥的情场渣男,被他巧言令色一步步地诱惑到了丧失理智的地步,在奋不顾身离家出走,打算为爱情与渣男私奔相守时,却被他无情抛弃。此后她暗然退出社交圈,离开法国,独自舔舐内心伤口。就在她情伤渐愈之时,不得志的渣男再次发挥他巧舌如簧的本事,让印第安娜再次抛开一切,千里迢迢来到他身边。可是此时的渣男已经为了财产另娶她人。

书中还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人物,那就是比印第安娜大十岁的英国表哥,他陪着她长大,她是他孤独的青少年成长时期的唯一快乐源泉,唯一的慰藉,视她胜过自己的生命。在他成为鳏夫后,再次以父亲般的保护人姿态出现在已婚的印第安娜的生活里。目睹她的丈夫不知道如何体恤她,不懂得如何欣赏她,痛惜她在自己眼前日渐枯萎;及至后来又看着她被渣男诱惑,虽是警告提醒却都无法阻止,只能暗自痛苦。但是他对印第安娜始终不离不弃,当她在上流社会名声扫地之后,陪同她自我流放。在她第二次被抛弃,心灰意冷决心赴死时,他仍然决计相随,共赴黄泉。。。直到此时,印第安娜才幡然醒悟,谁是那个真正爱她的人。

虽然这本书讲述的是一部的婚外情的失败史,是清纯女子遭遇渣男的老套故事,但是这部作品故事性强,语言简洁优美,人物内心刨析深刻,字里行间随处可以看出作者驾驭思想、运用文笔的能力,全书不仅仅充盈着澎湃的浪漫主义色彩,更有着现实主义的思考,为那个时代妇女只能作为男性的附庸鸣不平,呼吁爱情自由和男女平等的同时,歌颂赞美着真挚纯洁的爱情。乔治桑不愧是十九世纪著名的女权主义者,在她的文字中可以听到不同社会地位的女性挣扎的呼喊。《印第安娜》一书的译者冯汉津把它同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托尔斯泰的《安娜 卡列尼娜》相提并论。

乔治桑借主人公印第安娜的口说:我们信奉的并不是同一个上帝,可我信奉得更虔诚,更纯洁。你信奉的是男人的上帝,是国王,是你们宗族的先祖和保护人。而我的上帝是天地万物的上帝,是芸芸众生的创造者、支柱和希望。你的上帝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们那些人,我的上帝创造的人类是相互关怀的。在这里,作者公开挑战男性社会秩序,大声宣告作为女性,我们的上帝,抑或说我们的世界更高尚、更普世,是一切生命的希望。

乔治桑借助对主人公印第安娜的评述,提出这样的观点:“ 我们贪婪地追求幸福,憎恨非正义,到死方休地渴望自由,这些或许都是利己主义有机组成的特性,而利己主义是英国人用来表示自爱的一种品格,自爱又被看成是一种人权,而不是一种缺陷。” (《印第安娜》P215),这样的表达引发了我对利己主义的思考,打破了我以往对这一哲学概念的片面认识。这种观点也在《新天主教百科全书》(英语:New Catholic Encyclopedia)中得到反映:书中宣称利己主义“包含了某些基本真理:人爱自己是自然的;而且他应该这样做,因为每个人最终都要为自己负责。可见利己主义也并不完全是消极的贬义词。

同时乔治桑还一针见血地指出:“爱情就是女人的德行。为了爱情,她以自己的错误为荣;她从爱情那里获得了英雄主义,不怕自己负疚。她为犯罪付出的代价越高,她就越配得上她所爱的人。由于狂热,信徒也可以握起匕首来。” (《印第安娜》P222)。如果乔治桑能够活到现在,她会看到如今女性独立自主之后,爱情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因为不再需要依附男性才能生存,不再会在爱情、婚姻中委屈求全。年轻女性奉行不婚不育主义的越来越多,甚至有人为 “去父留子“ 鼓与呼。而与之相反的另外一种现象恐怕也会令乔治桑感到困惑:她那个年代的贵族妇女会为爱情抛弃地位与金钱,而今,不少女孩子却不吝牺牲爱情,甚至甘愿做小三、小四,成为牢笼里的金丝雀,只要这个笼子是金丝编就的。离乔治桑的时代已经将近二百年了,女性的爱情观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

让我们再来看看乔治桑是如何向读者介绍印第安娜丈夫的:”戴尔马先生的身上体现了那些军人的全部优点和全部缺点。在事关荣誉的某些敏感地方,他诚实到幼稚的地步;他很懂设法得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益,而不考虑这会给别人带来好处还是坏处。法律就是他的全部良心,权力就是他的全部道德。他一板一眼的、不容变通的正直品格,就是:怕不能偿还就不向别人告贷,怕收不回钱就不多出借一分钱。这个正派人不白拿,也不白给,他宁死也不愿意到王家森林里去偷一捆柴薪;但是,发现别人从他的林子里捡走一根麦秸,他就会杀死那个人。他独善其身,也不损人牙眼。他不管周围的闲事,生怕不得不因此为人效劳。但是,当他认为事关荣誉,责无旁贷时, 任何人也比不上他那样热诚可嘉,赤胆忠心。他既像儿童那样轻信,又像暴君那样狐疑;他有时相信一个虚假的誓言,有时却怀疑一个真诚的允诺。如同在军队里一样,他觉得一切都包涵在形式之中。政治信念主宰着他,而良智和理性在他作抉择时并不起任何作用。”(《印第安娜》P83)。毋庸置疑魏尔马先生就是乔治桑丈夫的折射。乔治桑在十八岁那年嫁给了一个大她九岁的退伍军官,他志趣平庸、感情麻木,令她在生活中感到窒息,最终在二十六岁时,毅然离开。

摆脱了丈夫的乔治桑为了自食其力,开始了文学创作,同时她丰富多彩的感情生活也拉开了序幕。她的第一个情人就是费加罗报记者儒勒·桑多,在乔治桑独立完成《印第安娜》之前,曾经和他共同合作过一部小说。乔治桑的笔名 George Sand 就是源自他们合作时使用的笔名 Jules Sand。

此后乔治·桑热衷于乔装成男性出入各种公开场合,尤其是出席一些禁止女性参加的集会。她才华横溢,让她在那个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里,如鱼得水,拥有众多的追随者。她的恋情里最著名的就是同诗人、作家塞谬和比她小六岁的音乐家肖邦的两段。肖邦在同她生活在一起的那段时间,正是他作曲创作生涯的顶峰时期,乔治桑是不是他灵感的源泉呢?此外还有一众为我们耳熟能详的伟大的人物同乔治桑相互往来,诸如司汤达、李斯特、小仲马、福楼拜和巴尔扎克,这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她的才华、魅力以及在当时文艺界的地位。

乔治·桑是一位勤奋、多产的作家,她一生写了244部作品,100卷以上的文艺作品、20卷的回忆录《我的一生》以及大量书简和政论文章。同时她还很积极地参与社会运动,圣伯夫对此曾有过这样的评价:“在参加这次斗争,提出抗议的妇女当中,最有辩才的,最大胆的, 才能最高的,当然是《印第安娜》的作者。。。” 雨果曾称颂她 “在我们这个时代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其他伟人都是男子,唯独她是伟大的女性”,“她是我们这个世纪的骄傲,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对乔治桑的了解是从她私生活的八卦开始,读完这部书让我对她的文学造诣和思想志趣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1)
评论
可能成功的P 回复 悄悄话 对于当今社会的婚恋观和妇女独立的对比反思十分有意思,赞疏影!
疏影浅斜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likelovely' 的评论 : 是的,她的一生真的很传奇。
likelovely 回复 悄悄话 乔治桑也曾对一位女性感兴趣。她曾给这位法国女演员写信: the theatre or in your bed, I simply must come and kiss you, my lady, or I shall do something crazy!

屠格涅夫说她:what a brave man she is and what a good woman!而塞谬曾经评论她:the most womanly woman.

疏影浅斜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油翁' 的评论 : 谢谢油翁。
疏影浅斜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花似鹿葱' 的评论 : 问好花姐。那是一个人类社会飞速进步的时代,科技、人文都有长足的发展。相比之下,现今人文发展滞后于科技进步。
花似鹿葱 回复 悄悄话 疏影好文!19世纪女性开始觉醒,有很多这样的名著让人念念不忘
油翁 回复 悄悄话 乔治桑的《印第安娜》深刻描绘了女性在男权社会里的挣扎与追求自由的旅程,值得赞赏。对爱情的探讨令人思考。
疏影浅斜 回复 悄悄话 乔治桑老年的照片看着和维多利亚女王挺像的:D 婚姻制度在未来一百年里是否还能维系,还真不好说LOL
菲儿天地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晓青' 的评论 : +1

赞翔实的书评!乔治桑对她印象最深的是她与肖邦的关系。电影中的她不太好看,但其实她的画像还挺漂亮的,至少不难看。喜欢中性,男性打扮的虽然只有1.54,还是有不少的追求者。她曾公开借自己的作品宣称:“婚姻迟早会被废除。一种更人道的关系将代替婚姻关系来繁衍后代。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既可生儿育女,又不互相束缚对方的自由。” 感觉她是个真正女性主义者,思想超前,现代。。。。。:)

疏影浅斜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晓青' 的评论 : 给领导上茶,谢谢鼓励。
晓青 回复 悄悄话 写得真好!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