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牛斋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个人资料
帕格尼尼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中国抗生素之父的命运

(2025-08-27 07:15:43) 下一个

大约一百年前,英国人发明了抗生素后,这种神奇的药便成了人类的救命稻草,各国纷纷研制。国人也是如此,汤飞凡、马誉澂等人在民国期间就开始研制抗生素(汤飞凡1958年在“拔白旗”运动中自尽;马誉澂1966年因病去世)。张为申是共和国抗生素研制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国抗生素之父。

张为申,1909年生,苏州人,五岁那年随全家迁居北京。1927年考入清华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在清华任助教。抗战期间随清华大学迁移到昆明,在西南联大任教,曾获得留学德国的机会,由于战事未能成行。1946年获得奖学金,告别妻子赴美留学。原本打算读自己熟悉的分析化学,因威斯康辛大学微生物化学名声远扬,就改读微生物化学。此时他已近不惑之年,许多课程对他都很陌生,他格外勤奋努力,两年后获得硕士学位。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被聘为研究员,留校工作。

1951年,张为申带着青霉素菌种回国,本应得到重用,可是由于人事关系,被分配到西北农学院工作。几年后才被借调到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从事抗生素的研制,被评为一等劳模,并于1956年入党。1957年正式调到北京,担任了中国医学科学院抗生素研究所副所长,参与和领导了中国青霉素和其他多种抗生素的研制和批量生产,曾多次出国参加国际会议。

1955年,波兰首都华沙召开“国际抗生素问题会议”。这是华约国家首次举办的抗生素学术研讨会,张为申代表中国出席会议,发表了两项科研成果,并带回土霉素菌种。

1957年,张为申首度以团长身份率领代表团前往莫斯科,出席“全苏第二次抗生素会议”,与苏联建立抗生素合作项目,并带回红霉素菌种。

1959年,张为申又率代表团前往布拉格,出席“国际抗生素会议”,获得新型青霉素研制信息,回国后组织人员研究,使中国抗生素研发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1966年初,张为申参加化工部与卫生部联合组织的考察团,赴瑞士和英国,考察两国的制药工业。刚回国不久,文革开始,他被打成“走资派”,遭到迫害。在“红八月”的一片杀声中,张为申不堪屈辱,8月28日和妻子谢瑞瑾一起在家中悬梁自尽,年仅57岁。

1978年,卫生部为张为申平反,将其骨灰安置于八宝山。2023年,为了纪念50年代老海归的回国潮,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制了一部大型纪录片《归来》,共分六集。影片介绍了各行各业二十多位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老海归,其中包括了张为申,但只给了他几秒钟的镜头,没有更多介绍。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