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204)
2022 (171)
语文教学随笔(19)范守纲带我们去拜访刘朏朏老师
1986年10月8日晚上,上海《语文学习》主编范守纲先生突然飞到北京来,也到人教社招待所来住下了。他与我、张必锟、朱泳燚三位都非常熟悉,当晚,我们欢聚一室,不觉就相谈到凌晨快一点了。范老师说:“明天还要采访张志公先生,请培永一起去,帮我记录一下。我们明天晚上再接着聊吧!”
(1986年10月,左起朱泳燚、张必锟、王连云、李培永。)
志公先生的办公室就在人教社办公大楼。
走进志公先生的办公室,范老师快步上前,与老朋友志公先生一边握手问好,并向先生简单介绍了我和朱泳燚。先生说:“好啊!年轻人,以后我们可以在院子里常见面了。”我真是太幸运了!原来每天早上只能远望的大语言学家志公先生,现在我就坐在大师面前,领受先生的耳提面命,那种幸福呀,真是无以言表!
志公先生在讲到中学语文教学时,还讲了一件趣事。
志公先生说有一年,他陪吕叔湘先生参加北京市中学语文研讨会时,叔湘先生拿着会议“议程单”,指着一位发言人的名字问:“志公啊,这位老师的名字怎么读?” 志公先生一看,忙说:“不认识。”那位老师就是北京著名的特级教师刘胐胐(fēi)。吕叔湘先生是我国语言学界泰斗级人物,张志公先生也是大语言学家,他们两位大师在大庭广众之中,都非常坦然地说自己不认识那个字,并当场请教主持会议的老师。这种不知为不知、不耻下问的精神,感动了在场的所有老师。
走出志公先生办公室,范老师告诉我们,刘朏朏是北京月坛中学的著名语文特级老师,她和他的先生——北京师范学院的高原副教授,自1977年以来,共同创立了“三级作文训练”体系,在全国中学语文界引起非常强烈的反响。
当天晚上,范守纲老师带着我和朱泳燚,一起去拜访两位中学作文教学改革的先锋——刘朏朏老师和高原副教授。
高原老师和刘朏朏老师正准备从1987年开始,给中学生办一个《说写月刊》。于是,我们五个人就这个杂志的栏目,进行了广泛深入地讨论。两位老师再三请我们三人为他们的刊物写稿,并且初步分了工。我负责撰写“说话训练”专栏,每个月提供一篇稿件,要有训练内容和要求、训练方法和步骤,还要有学生的“例话”和训练话题。大家还研究了各个栏目的整体规划及如何逐步形成能力的系统训练。两位老师希望我在离开北京之前,先完成一篇试试。
我非常乐意完成两位老师布置的“作业”,初次见面,就那么信任我!感谢他们给我提供这么好的学习机会和提高写作能力的平台。
我写的第一篇说话训练的文章是《话说“心中有人”和“目中无人”》。离开北京前,我把稿件送到刘老师家,她看完后说:“我看就这样写很好,你再设计几个说话训练的话题寄给我就可以了。”她希望年前,至少还要提供两篇稿件寄给她。
从此,在我的语文人生之路上,又有了两位名师引领我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