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以忘忧

古稀之年,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寻其乐!
个人资料
李培永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我的十年语文教改(2457)师生在公开课中成长

(2024-08-24 08:55:32) 下一个

我的十年语文教改(2457)师生在公开课中成长

1979年,我在武汉市43中(武汉市硚口区重点中学)执教文科重点班,国庆节准备到武圣路新华书店去买几本高考复习资料,在书店门口偶遇母校华中师大一附中六十年代校办农场的王仕良场长(时任母校总务主任),他还是那么魁梧,有劲的大手紧我的手说:



(1991年我的人生大贵人王仕良在湖北红安天台山留影)

“好个李培永呀!毕业这么多年都不回母校看看啊!”

“名落孙山,无颜见江东父老啊!“

“什么名落孙山不孙山,那也不是你个人的原因呀!快告诉我你现在哪里?做什么?“

当他听说我在43中教文科重点班时,力劝我调回母校工作。并让我假期结束就回母校去见老校长袁福。见了袁校长之后,校长决定让我试教一周,全体语文老师和学校领导都去听课评课。最后结论是“李培永完全可以胜任省重点中学语文教学”。后来历经一年艰难曲折,在时任市长的干预下,于1980年12月15日正式调回母校。

感谢43中安大庭校长,1979年秋季开学,他就批准我借调到华师一附中上班。我刚回母校,袁福校长指定刘友三老师当我的指导教师,让我跟刘老一起备课,跟班听他的课,请他随时听我的课、及时评课。刘老告诉我:“我们学校是省重点名校,经常有外边的老师来听课,有时还要搞公开课,不管怎样,我们都要来真的,不要搞假的。一节课不见得能表现出一个老师的水平来,不求一日之功,不搞虚假之课。”他不仅在教我怎么教学,更是在教我如何做人。我牢记恩师的教导,一直坚持来真的,永远给学生最真实的。

刘老师还谆谆告诫我:“语文教学艺术不同于梅兰芳的舞台艺术。梅兰芳的一出《贵妃醉酒》可演一生;一篇语文教材却不能多次在同一班学生中反复讲。”刘老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1982年春季开学初,袁福校长决定让我举行一次全校性的大型公开课,他特别强调这是学校建校以来的第一次,所有领导和全体教师都要去听课,还要请华师大教育系肖宗六教授来讲评,希望我在语文组老教师的帮助下,认真准备,一定要成功!时间定在3月11日,还有一个多月,抓紧时间吧!

语文教研组长吴六林、特级教师陈治平、我的指导老师刘友三,四个人开会研究决定,按教学计划两课时完成《荔枝蜜》讲读教学。三位老师希望我抓紧时间备课,写好教案,然后再开会研究教案的可行性。

还有半个多月的时间,从何着手呢?除了熟悉课文外,还要抓两点:一是学生朗读,有表情的朗读,要发现、培养一批表达能力强的学生;二是抓紧批阅学生的作文和课外练笔文,了解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根据优秀教师的经验,上好公开课,要在深入了解学生和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写好教案。从标题到板书,从朗读到练习,从提问到讲析,既要符合实际,又要不落俗套,确定这次公开课教学的基本原则是:以“自能读书”(叶圣陶语)为目的;以《荔枝蜜》的文章结构为经;以基本能力和基础知识训练为纬;以感情为线索;以朗读为手段上好这节公开课。

刘友三老师还建议,为保证公开课成功,先在他执教的四班试教一次,主要是卡时间,看按这个预定的教学程序进行,时间安排是否恰当。我们一定要给全体听课老师呈现比较完美的、真实的公开课。

3月6日,在四班试教,效果比较理想。在刘老师的组织之下,该班学生积极配合我完成了试教任务。

刘老师说,整个课堂教学结构紧凑完整,“无懈可击”,小毛病有两个:第一,讲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太啰嗦,还要简单,点明要点即可;第二,语言要简练,多让学生活动,多读。一定要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其他听课的老师们也提出许多宝贵意见。

3月11日,下午的大型公开课基本上完成了任务。评课时,老师们充分肯定了成绩,也提出了非常中肯的意见,使我受益非浅。原华师一附中管教学的副校长、华中师大教育系肖宗六教授的总结发言更是发人深思。他勉励我要虚心听取老教师的意见,不断争取进步。

分析这节课基本成功的原因,确实离不开学校领导的指导与老教师的具体帮助。特别是刘友三老师和吴六林老师,他们从始至终热情鼓励,精心指导。我这次上公开课是“班门弄斧”,但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不得不“弄斧”到“班门”。我一定记住前辈的谆谆教导,虚心接受各位老师的意见,继续苦学苦练基本功。

这也是我第一次上大型公开课,第二天早上,我在二班检讨昨天教学中的不足之处。然而,学生最关心的是听课老师们的评价。我只好对他们说,老师们充分肯定了这节课是成功的,非常感谢同学们的支持与配合,鼓励他们对教学提出不同意见。这时,李明洁同学又要求发言,她表示仍然坚持昨天在课堂上发表的意见。我肯定她敢于坚持自己见解的勇气,同时启发她认真分析一下课文。她说下课后一定要再认真分析文章的思路。多么可爱的学生啊,可我昨天却没有及时肯定她的优点。老师们在评议会上对此提出了批评,不论是平时上课,还是公开课,一定要在课堂上及时肯定学生的积极性和正确意见。我虚心接受,并在今天课堂上表扬了她,弥补昨天的过失。这也表明我在一些教学原则问题上与优秀教师相差甚远。还要努力啊!

我回母校教这个班的学生,仅仅只一年时间,82年秋季开学,奉袁校长之命参加全国语文教材改革实验。但是,我忘不了二班那些可爱的聪明的学生们,至今我还与那位积极发言的学生李明洁有联系,她是华东师大民俗学的著名教授、美国纽约大学民俗学客座教授;还有她的同班同学米德慧,当年也喜欢文科,但在家长的关注下学成美国生物博士,终生从事生物研究,事业有成。

1982年8月29日,开学第一天,教研组长吴六林老师告诉我,从今以后,请汪厚铎老师负责指导你进行语文教材改革实验,希望我一定多征求汪老师的意见,做语文教改的有心人,像刘老师那样,注意积累资料,多动脑筋。他说,这个担子很重,今后要看你的了。我表示,一定要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多做工作,勤于思考,善于积累,经常总结。

1982年9月2日,开学第一节语文课,汪老师听我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下午就评这节课。汪老师跟我谈了近40分鈡,肯定了优点,指出了问题,还就个别问题展开了讨论。汪老师很满意。短短几天接触,我觉得汪老师非常坦率,也如他自我介绍一样,性子很急。他工作认真,学问渊博,记忆力强,独立分析问题能力很强,不随大流,敢于坚持个人见解。总而言之,我将从他那里学到许许多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汪老师专职指导我,可以说是华师一附中以老带新的优良传统吧。

1982年12月1日,接教导处通知,让我于12月3日举行一次公开课,届时省教育学院干训班有几十人来听课。这是执教语文教材改革实验班第一次大型公开课。

我从两方面做准备工作。一方面是告诉学生后天要接待校外的老师和领导来我们班听课,希望大家做好课前预习,特别强调一定要写好“预习提问”,上课要像平时一样积极举手发言,做到声音大、吐词清。

马上有学生举手问:“老师准备提哪些问题呢?你会要我回答第几个问题呀?”

“你怎么会想到这样的问题呢?”

“我们小学老师就是这样让我们做准备的。要求课堂提问时,大家都举手,但回答问题的是已经背好了正确答案的那个同学。”

“我再说一遍,我们华师一附中的老师上公开课,不管是教育部长还是一般老师来听课,跟平时上课一样!来真的!你们按我的要求认真预习课文就可以了,明天上课,希望你们要像平时一样,如果没有听明白,还有不懂的问题,随时可以举手问我。”

另一方面,写好教案后向老教师求教。

首先去向指导我两年的刘友三老师征求意见。他基本肯定我写的教案,在许多细节方面作了补充。

接着把教案给我的专职指导汪厚铎老师看了,他提了很好的意见。认为设计很好,但特别提醒我要抓紧时间,疏密恰当,否则讲不完。

12月3日,下午的公开课严格说来是失败的,但是几位老教师还是充分肯定了成绩,同时也指出了问题。

吴六林老师指出,老师自己的普通话不标准,因此不敢严格要求学生,以后要加强学习普通话。平舌音和卷舌音一定要分清。黄伯宜老师认为整个课堂教学的结构还可以,但是没有形成高潮。还要我注意板书写字要规范,“分”应该写“八、刀”,不能写成“人、刀”或者“入、刀”。汪厚铎老师肯定成绩后,关切地说:“几个月来,你是处于内忧外患之中,讲课出现这些问题,也难怪。以后要多加注意。”

汪老师最后还告诉我,上公开课与平时上课要两样处理,当断则断,不要在枝节问题上浪费时间,这就要紧扣时间安排,不要轻易耽误时间。

正所谓“成绩不说跑不了,问题不说不得了”啊!

吴老师说的“平舌音和卷舌音”分不清,对语文老师来说就不是一个小问题。要提升课堂教学艺术,必须苦练基本功,练功就要允许学生纠正老师的错误。后来一次三十多人的随堂公开课,刚给学生讲了书上几个字的平舌音与卷舌音的辨析问题。一开口讲话,“请这一组的同学按竖行一人朗读一段”。我又把“竖行”的“竖”读成了“sù”。全班学生异口同声“shù”。我立即表扬学生“活学活用、立竿见影”,学生和听课老师都报以友好的笑声。

华师一附中的语文老教师言传身教,从难从严要求年轻教师练就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一笔规范的粉笔字、一篇文从字顺的文章,小而言之,是夯实语文教师的基本功,大而言之,是传承语文教学之精髓。我有幸在中年回到母校教语文,得以与老特级教师陈治平、恩师刘友三、吴六林、汪厚铎、黄伯宜等老一辈朝夕相处,亲聆謦欬,如沐春风;亲炙其人其学,耳濡目染,春风化雨,深受教益。

在袁校长、王主任和老一辈教师的精心栽培下,在六年教材改革实验过程中,我和我的学生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听课老师三千多人,从东北的吉林到海南岛,从上海到西北的兰州。接待最多的还是与湖北接邻的河南、湖南、四川、江西等省实验班的执教老师。我和学生一起在上公开课中逐步成长。最难忘1984年12月17日,在母校老校区大礼堂,接待华中师大300多见习生和附近中学的近百位老师,讲读《孔乙己》。两课时讲读课在一个学生非常完美的讨论发言后,下课铃响了。全体见习生起立长时间热烈鼓掌,祝贺公开课成功了。(参阅《教育随笔》“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平时经常接待教导处临时安排外省市来听课的学校领导和老师们。还记得 1984年9月中旬,一个周一的上午八点第一节课,上课前几分钟。湖北省教研室的谭爱旭老师带了十几位老师来到我的教室门口。他回头看了看吴多雄主任后,对我介绍说:“吴主任带海南农垦系统的老师来我们湖北听课学习,省教育厅安排他们到华师一附中来,刚才教导主任说第一节课就听你的。”我马上表示欢迎,立即安排他们到教室后面就坐。

 现在也记不清当时上课的内容是什么,反正我一贯坚持的原则是,不论谁来听课,我都按教学计划该讲什么就讲什么。学生也习惯了,该怎么着就怎么着。下课以后,听课的老师们非常兴奋,谢谢声不断。带队的吴主任对谭老师和他们听课的老师们说:“我们这样突然袭击式的推门听课,听到的、看到的都非常真实。李老师教态自然,讲课要点清晰,重点突出,学生主动学习、思维积极、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感谢李老师为我们上了一节很好的非常真实的语文课。”吴主任握着我的手说:“请你在方便的时候,一定到我们海南来,给我们农垦局的语文老师讲讲课吧!”

后来,每学期开学后不久的九、十月份,像这样“推门听课”的事几乎每周都有,少则三五个,多则二三十个老师。我们班教室后面常备十几张座椅,方便突然来听课的老师。我的学生们也习惯了,该怎么着就怎么着。所以,他们在一百多人,乃至三百多人的大型公开课上,照样敢于质疑名家名篇,照样开展激烈的辩论。学生的思维能力、说话能力在辩论中不断提高。

1985年4月22日下午,湖北省教研室组织武汉市参加语文教材改革实验的执教老师,到省教研室开座谈会,向教育部教材审查委员会

魏一樵主任汇报改革教材的使用情况。

座谈会结束后,省教研室彭慧敏主任对我说:“我们已经通知你们学校领导了。明天魏主任要去你们班实地考察,第一节听课,后面三节课开座谈会,听听学生的汇报。”

4月23日,上午第一节课,魏一樵主任一行五人,到我们语文教材改革实验班来听课。陪同魏主任走进教室的,还有省市教研室的领导和教研员,我们学校的领导和语文教研组长等十几人。

学生汇报座谈会由语文科代表孙燕主持,所有学生都是即席发言,没有一个学生照稿子唸。十几个学生的发言,从不同角度、比较详细地汇报了参加语文教材改革的体会和收获。

魏一樵主任最后讲话时,热情表扬了学生参加教材改革的积极性;高度评价学生的发言内容实在、具体,表达清楚明白、逻辑性比较强;充分肯定学生的说话能力很强。最后明确表示,你们的实践证明了,这套初中《阅读》和《作文·汉语》实验教材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鼓励大家继续参加高中语文教材改革实验。希望李老师认真总结初中三年试教经验,把总结和试教成果报送给我。

他离开时,在实验班听课记录本上,郑重地签名:教育部教材审查委员会会魏一樵

我在语文教学上的每一点进步,特别是在语文教材改革试验中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是母校老一辈教师培养的结果。都离不开课堂教学实践的锻炼,而大大小小的公开课正是我们实验班师生不断成长的舞台和见证。

感恩华中师大一附中!感恩老一辈教师!感恩积极参与教改的全体同学!

【附录一】李慧的作文《语文实验教学花絮》

 我真幸运,一进中学就分到了语文实验班。在我们班里,语文不再是一门令人头痛的功课而被学生们又恨又怕,而以一种富于改革的形式,受到同学们的欢迎。现在,我就从语文实验教学这朵鲜艳的大花上采摘几朵花瓣献给亲爱的读者吧……

 在一百多人面前……

几十个学校的一百多位校长、教导主任威严地挤在物理实验室里,脸上带着审视的目光打量着我们,我们的心禁不住扑通扑通跳个不停,担心得更多的是我们的老师,在众目睽睽之下,只见他脸不变色,心不跳,从从容容开始了讲课。

老师的情绪感染了我们,渐渐地,大家都忘了这一百多人。在他们面前,大家依旧发言,依旧争得脸红脖子粗,完全忘记了自己和老师的身份,互相切磋,互相学习,课堂上的气氛由紧张严肃变得轻松活泼。

“可以提问题了。”老师的这一句话像一个打开洪水的闸门,同学们立即活跃起来。“老师,叶老写的牵牛花蓬勃向上,可是很多人认为牵牛花是向上爬的东西,它总是依赖别人,自己一点都不坚强,这怎么解释啊?”教室里霎时静了下来,几百双眼睛盯着老师,是指责学生胆敢批评名家,还是搪塞过去?

“首先得表扬他敢与名家争论,有勇气!第二,说明他知识面比较宽,很好!”我们都松了一口气,“至于问题,我想,是不是写作都有一个根据自己文章的中心选择材料的角度问题。叶老看到的是牵牛花向上的那种精神,你看到的是它只能依赖别人向上爬,都没有错吧?你觉得呢?”老师含笑问那个同学。那个同学本来摆出一副要与老师争论到底的架势,一听老师这样说,急忙表示同意!高!高!

下课以后,有些老师还悄悄问我们是否课前搞过准备工作。“嘿,我们今天早上才知道!”他们听后不禁惊异,又夸奖我们说:“你们的阅读能力真强!”

 写作课上……

这节课照例是评改作文。这也是我们实验教学的特点。我们老师规定,每次课内作文写完后由同学们互相批改。如果你不同意同学的批改和评语,可以在作文后记中提出来。这样一来,在别人一提起来就头痛的写作课,在我们班成了最受大家欢迎的课之一。

你看,同学们批改得多么细心,又是多么地毫不留情。郭莹给李晓冬的作文《腊梅怒放》的评语:“本文结构新颖,中心明确,不足的是本文应着重写‘梅花’——张海迪在党的培养下成长的过程。”而李晓冬却在后记中说,中心应该与题目相符,我认为要强调张海迪自己是怎样成长的。两人针锋相对,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只得提交全班讨论,而在班上,又展开了一场唇枪舌战……

我们不仅每次认真地上写作课,而且还要写日记,每周还要完成两篇课外练笔。经过这样的训练,同学们的写作能力提高很快。王江同学的《假如我是武汉市市长》的课外练笔文,以她独特的构思,大胆的设想,“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文章发表以后,在全国引起巨大的反响。《长江日报》、《文汇报》、《文摘报》相继转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还广播了呢。还有孙燕、王艳、卢山、刘晓菲等同学曾发表过作文或获作文竞赛奖。这一切不能不说是我们写作实验教学的成果。

 录音机前……

同学们怀着极大的兴趣,兴奋的心情,期待着又一节语文课。

   “呤呤……”上课了,老师手提录音机,满面春风走进教室。录音机,不必惊奇,这是我们实验教学中提高说话能力一个独特的练习方法。

在录音机前,同学们一个一个地录下了自己的声音。有的充满激情地朗读散文、诗歌;有的绘声绘色地向同学们介绍一处名胜;有的则惟妙惟肖地表演一段小品,内容包罗万象。同学们就在录音机前纠正自己的普通话,改正了说话时经常犯的“小动作”,克服了胆怯怕羞的心情,锻炼了演讲能力。

亲爱的读者,假如你对我的作文感兴趣,就请你来看一看我们的语文实验吧!

【附录二】 教育随笔《牵牛花》的“生之力”

 叶圣陶老先生的《牵牛花》,是重点中学语文实验教材《阅读》第三册散文单元的讲读课文《散文二篇》之一。

 湖北省教育学院教教学法的刘世笃老师,准备带该院中文班和行政班的学员(湖北省各县市中学在职干部和教师)来听课。她约定的时间,按我的教学计划刚好要上散文单元,于是决定一课时讲读《散文二篇》之一《牵牛花》。

 那一年,湖北省重点中学初中语文实验班期末统一考试,作文题是,《给老师写一封信》。我的学生朱清华写的考试作文,全文如下:

敬爱的李老师:

 在我们所学的各门课中,我最喜欢语文课。而在您给我们上的几百堂课中,我们初二上学期学的第二十六课《散文二篇》最为动人,让我难以忘怀。

 那时正是十一月,深秋时节。

 在上课的前一天下午,您在班上对我们说,明天的公开课讲《散文二篇》中的《牵牛花》,还说这一次公开课规模很大,有二百多老师、主任和校长来听课。这不仅是我们平生遇到的场面最大的一次公开课,就是李老师,您自己也可能是第一次遇到吧。您要求我们,课前要好好预习,明天回答问题时,举手要大胆,说话要大方,吐词要清楚,错也要错得明明白白。

 我听了之后,心里总有点发怵。我想,这次公开课您都可能是第一次碰到,会不会因为紧张而讲不好?我明天如果回答问题会不会出现错误?就这样,我心事重重地回了家。

 晚上,我做完作业后,把课文反复朗读了几遍,在预习提问本上认真地提了问题,才安下心来。

 第二天,我早早来到学校,把课文又反复读了几遍,上课铃就响了。我们赶到物理实验室一看,呀!这么多人呀!不仅实验室后面坐满了,走道上也坐满了,而且讲台周围也坐满了,我们进去都很困难,是挤进去的。就这样,我们在一个水泄不通的人堆里开始上课了。

 您走了进来,满面红光,脸上充满了喜悦和信心,看不出丝毫胆怯。

 您一上课,就点了包括我在内的四个同学朗读课文,我大声而清晰地朗读完了该我读的第三段,其他同学也读得很好。您很高兴,表扬了我们后,要大家把预习时的问题提出来。同学们一看您那么镇定,一个个都大胆地举手,争先恐后提出预习时的疑问。整个课堂气氛很快就活跃起来,分析文章结构时,大家也像平常上课那样,讨论十分热烈,连平时不怎么发言的同学都能畅所欲言。

您的讲课,思路十分清晰,重点十分突出。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讲起来有条不紊,那生动的讲解,好像把我们带进了叶圣陶老爷爷的家,和他见了面,似乎看到了他种的生机勃勃的牵牛花一样。这时,同学们的积极性真正被激发起来了,好像在知识的海洋遨游,完全忘记了课文以外的事情。下课铃响了,好像把我们从梦中拖出来一样,感觉这节课过得太快了!

 您取得了这样大的成功(我是这样认为的),这与您平常每堂课都认真准备,严格要求我们认真预习,成功地去掉我们各种不好的心理因素分不开。正因为如此,我们师生配合默契,您上得得心应手,我们学得积极主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我从这堂课,看到您教学一丝不苟的精神和强大的自制能力,以及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这堂课,使我更加信服您,敬佩您!我将永远不忘记这堂课。

       此致

敬礼

                                                                               您的学生:朱清华

这封信从学生的心理、视觉和感觉,比较全面地记述了那节课的情况。就考试临场写作命题作文来看,不失为一篇优秀作文。然而,并没有抓住这节课的中心和重点。

 我们可以从这篇作文中看到他写的“一个个都大胆地举手,争先恐后提出预习时的疑问。”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

这批参加教材改革的学生,十一二岁上中学的第一节课,我就在黑板的左边写一个“鱼”,右边写一个“渔”。问他们想要哪一个,非常聪明的他们异口同声要“渔”。他们知道,要吃鱼,就要掌握打渔的方法。接着就给他们讲古今中外名人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故事,要求他们立即当堂背诵陶行知先生的一首提问诗:“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然后要求他们一定要养成预习习惯,每人准备一个“预习提问本”,预习每一篇课文至少要提出三个问题,只要有一个问题问得好就得一百分!而且,在第一次家长会上,恳请家长不要只问孩子在学校的考试成绩,每天要问问孩子在学校向老师提了几个问题。学生经过“敢想、敢说、敢问”、“多想、多说、多问”的训练,一两年后就“会想、会说、会问”了。

这节课学生“争先恐后”提出的问题是:

 课文的题目是《牵牛花》,而叶老着重写的是藤蔓,是否自相矛盾?

 牵牛花只能依附别的东西向上爬,叶老为什么还要赞美它?

 课文的第七段已经点明了赞美牵牛花的“生之力”,最后一段是不是可以删去?

在学生“动了天君”(叶圣陶语)提出许多问题之后,我从中选择了以上三个问题,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展开讨论,明确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使他们认识到这种托物抒情的文章中的“物”,不一定要全面描写,根据“情”(文章中心)的需要,可以突出它的某一部分或某一特点。

 于是,“整个课堂气氛很快就活跃起来”,学生的思维也更加活跃。

 我适时鼓励学生想一想,你能借什么“物”来抒什么“情”呢?

 当堂仅用十分钟时间,学生就说出了许多创造性构思设想,如:

 竹子的节——学习应该经常小结

 仙人柱开花——厚积而薄发

 水仙花——求之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

最后,再让学生集体朗读课文,充分体会《牵牛花》描写的重点,深刻认识叶老写的《牵牛花》,就是要赞美“生之力”!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