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以忘忧

古稀之年,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寻其乐!
个人资料
李培永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我的十年语文教改(2435)尽我所能,宣传分编型教材

(2024-07-24 05:14:25) 下一个

我的十年语文教改(2435)尽我所能,宣传分编型教材
       自1983年暑假开始,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每年暑假的八月上旬,都要召开全国第一轮分编型实验教材工作会议。各省市教研室的负责人或专职教研员、各实验学校的执教老师,集中开会。每次都是人教社负责分编型语文教材工作的编审刘国正先生,率领有关编辑到会宣讲编辑理念、教材体例、教学建议等,还请一线执教老师汇报试教情况,请语文教育教学专家、学者和特级教师作报告。83年在洛阳,84年在兰州,85年在青岛。86年已经接到通知,8月1日到太原开会。
       1985年8月5日,人教社在青岛召开初中分编型教材总结表彰大会。此前,7月7日,湖北省教研室组织华中师大一附中初中实验班学生,参加高考语文单科测试,人平成绩超过了应届高中考生。当我把学生的考卷,呈送给特约编辑、也是当年高考语文命题组副组长章熊先生看了之后,兴奋得手舞足蹈,立即拿去见刘国正先生和张定远先生,对他们说:“你们看看培永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这是我们多年研究的成果和心血呀!我看,现在可以大张旗鼓地宣传这套分编型改革教材了!”刘国正先生在总结大会上表扬了我们学校的改革实验,张定远先生鼓励我去大力宣传这套教材,章熊先生约我会后赴京深谈,并在《语文教学与研究》撰文,高度评价这批学生的高考单科测试考试成绩。
       1986年3月初,武汉市教研室教研员韦志成老师,与我在市教研室开会相遇时,邀请我暑假到宜昌参加省教学法研究会年会,为大会介绍人教社分编型语文教材教法与学法。我感谢韦老师的盛情邀请,同时也告诉他,每年寒暑假我们实验教材的执教老师都比较忙,只要没有决不能分身的要事,我一定前往。

     1986年6月24日,下午,去湖北省教研室拿实验班期末考试卷,遇到彭慧敏主任,她非常关心我的近况,希望我在学校语文教研组要虚心听老教师的意见,还明确告诉我,不论今后是不是搞教改实验,我们省教研室都不会忘记你的。还通知我于7月18日跟她一起去秭归,宣传语文教改的理念和第一轮初中教改成果,还要准备上一节示范课。
       6月26日,武汉市教研室的韦志成老师给我发《聘书》,请我于7月11日到宜昌参加湖北省中学教学法年会,并作报告。他同时还聘请恩师刘友三老师去宜昌作报告。

(网上下载的韦志成老师的照片)
        7月11日,我与恩师刘友三老师到达宜昌。与应邀前来参加会议的武汉中学蒋自立、武汉六中的胡明道欢聚一堂。晚饭后,我们这批武汉市当年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先行者,在韦老师召开的座谈会上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最后韦老师决定了各人作报告的主题和示范课的课题。
       我负责讲《人教社初中分编型语文教材改革实验概况及成果》,并借宜昌的学生上示范课《统筹方法》。为了让报告内容更切合会议的主题,我请韦老师,把实验班学生王江7月7日参加今年高考语文单科测试写的作文,《谈他们都是钱学森》复印,提前发给与会老师,并请大家按高考评分标准打分后,交回来。统计结果:作文满分60分,老师们打的最高分48分,最低分15分。分差33分,可见高考作文评分误差问题之大!
       于是,我在7月16日下午,示范课后的报告中,重点报告了三年初中作文教学改革的具体做法与成果,特别就王江的这篇高考作文评分问题,阐述了平时写作训练与考试作文评价的标准问题。
       人教社分编型教材初中《阅读》和《作文·汉语》第一轮实验,是建国以来,改革步子和试教规模最大的一次改革实验。我有幸参加了这场改革实验,并在人教社刘国正先生和张定远先生,还有《阅读》课本的特约编辑章熊先生和张必锟先生,《作文·汉语》责任编辑王连云先生的亲切关怀和引领下,坚持三年改革教法和学法,学习使用分编型教材,规划整体教学,探索适合分编型教材特点的教学法。
       我结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全方位研究语文教学,逐步形成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我的语文教学系列观,即语文教学是把《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师创造的教学环境,运用比较科学的和艺术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素质、思维能力、基本技能训练的一个有机整体。   
       任何一个整体都是由部分组成的。语文教学这个整体由教材、教师和学生三部分组成,通过课内外教学活动构成有机联系。
       从纵向看,随着年级的递增,根据各年级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等,形成教育、教学和训练系统,各系统自有序列、有层次、有重点;从横向看,每一个教学单元又以教材内容为中心,形成教育、教学和训练的“单元微循环”结构,这个结构有模式、有重点、有反复。
       初中实验教材内容包括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从读写结合的角度设立单元;文学作品、文言文,从阅读角度设立单元;写作基本能力训练同文体知识相结合,与阅读教学基本同步。“着重建立现代语文读写能力的训练序列。知识点和训练点少而精.求实效。纵向注意循序渐进的序列,横向注意互相渗透,相辅相成。突出重点,由易到难,以简驭繁。”(见人教社《语文》课本说明)
       当教师自觉地有意识地以课文这种结构体系为轴心,从纵向把教育、教学和训练系统与课本的纵向序列相结合,从横向运用“单元微循环”模式进行“单元教学”,再加上教师创造性的、科学的和艺术的教学方法.就能使语文教学这个整体“活”起来。
激活这个整体的训练体系就是“三敢→三多→三会”,即“敢想、敢问、敢说;多想、多问、多说;会想、会问、会说”。还有“三爱→三多→三会”,即“爱听、多听、会听;爱读、多读、会读;爱写、多写、会写”。
       正如湖北省语文教研室雷秋山主任所言:
       华中师大一附中的李培永老师,是一个富有个性的中年教师。1982年秋,他参加了省语文教材改革实验。几年来,他积累了近200万字的教育资料,勇敢地探索具有自我特色的教学训练体系:即培养学生三“敢”三“爱”,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是对传统文化积习深层的爆破,是“三多”、“三会”的心理基础。三“多”是科学训练量和质的要求,是打破老师“一讲到底”的重要手段,是提供给学生以发展能力的学习平台。而三“会”是学法的指导,是方法和技巧的掌握和运用,也是“敢”、“爱”、“多”的必然结果。三条线、三步台阶,融于一炉,小市长王江那样的学生便锻造出来了。
       报告最后,结合王江的高考作文《谈他们都是钱学森》,各位老师的评分统计结果,简要说明了我的看法和做法。
       首先,平时的写作训练评价学生的作文,与中考、高考给学生的作文评分,是不同的两个慨念,其评价方式及结果当然也就不一样。
       先说平时的作文训练。
       从我读书到我教人教社分编型教材之前,中学生从来没有见过写作课本,而且编辑和省语文教研室还严格要求,每周必须用两节课教学《作文·汉语》。即单周按课本单元要求完成一篇课内作文,双周按要求训练学生先自改、后互改作文。简言之,课内写作训练重点在“习法”,课本每学期只有八个单元写作训练,显然,训练量是太少了。于是,另外要求学生每周至少写三篇课外练笔文。王江的《假如我是武汉市的市长》就是一篇课外练笔文。教育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习任何一种的技能,没有一定的训练量是难以掌握的。于是,我要求学生背诵文言文《卖油翁》,牢记“无他,唯手熟尔!”
       我们初中实验班三年作文训练从来不打分,只要求学生学会纵横比较评价法。纵向比较,看进步。即看自己这一次写的作文比上一次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然后对照同学的批改,找出原因,写在“作文后记”中。横向比较,找差距。学生完成每一次课内作文,我查阅后,给学生互改“配对”。其标准就是这一次作文水平相当的互相评改,改错别字,只圈出来,让对方自己纠正;改语病,可以互相讨论;重点在“评”,每篇作文要写至少三条眉批,评佳句或病句;写总评,参照《作文·汉语》单元知识内容,比较全面地评价文章。然后,各人自己在对方总评后面写“作文后记”。
       语文学家刘国正先生主张“作文在有法与无法之间"。他有一首诗曰“若谓文无法,绳墨甚分明,暗中自摸索,何如步随灯?若谓文有法,制胜须奇兵,循法作文章,老死只平平,习法要认真,潜心探微精,待到着笔时,舍法任神行,谓神者为何?思想与感情,瞻彼春鸟鸣,无谱自嘤嘤。"  (引自张中行著《作文杂谈》的《序》)。把握“习法"、            “思想与感情”,是指导初中学生练习写作,即“习法”的三个基本点。
       指导学生“习法”,要循序渐进、集腋成裘,《作文·汉语》教材已初步建立了作文教学体系,从纵向看,根据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接受能力,从初一到初三共安排了三十七个写作知识点及其训练点;从横向看,每一个写作知识点和训练点都与《阅读》的知识点和训练点基本同步。所谓循序渐进,第一要遵循作文教学的“序",第二要有一个作文训练的“序”,这个“序”是以作文教材为训练内容,以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心理发展规律为前提的训练序列,即敢想——多想——会想,爱写——多写——会写。
       指导学生“习法”,要突出重点,“反复历练”。古人云:“多则惑,少则得”,兵书曰:“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按照《作文·汉语》体系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就应该运用这种指导思想,在每一单元作文教学时,重点帮助学生解决一、二个问题:课内严格按要求“习法”。课外指导学生“反复历练”。
       指导学生“习法",要精读范文,潜心探微。《作文·汉语》每一单元作文训练中,编者都根据单元训练要求,编排了几篇范文。范文既有名篇佳作,也有学生的优秀习作。这些“精读教材是挑选出来的,它的写作技能当然有可取之处,阅读时候看出那些可取之处,对于选剔与斟酌就渐渐增进了较深的识力;写作时候凭着那种识力来选剔与斟酌就渐渐训练成较精的技能。”(引自《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7l页)
       至于课外练笔,每周一早自习请课代表收齐后送到办公室来,我采取圈阅方式,写得一般的,只签“阅”和“X月X日”;写得好的,就签一个“好!”或“很好!”。再发稿纸给这些学生,自己修改后誊抄好,交给课代表。每月编一本《优秀练笔文集》,在班上传阅。
       期中期末考试作文评价是必须打分的,按照人教社(期末试卷)或省教研室(期中试卷)的评分标准严格执行。
       不过,期中期末考试,都是考察学生前一段学得如何的“成就考试”,不同于中考和高考那样的“选拔考试”。成就考试只看学生是否掌握了前一段的学习内容;选拔考试只重淘汰率。评价标准完全不同。
       另外,作文评估只能是一种模糊测量,这种评估主观随意性极大。因而,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为了尽可能客观地对一篇作文作出评价,必须有统一的标准,还要尽可能地为这一标准拟订出便于把握的、可操作的指标。即使这样,每年高考作文评分误差问题仍然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同一篇作文,让十位高考阅卷老师按统一的标准评价,误差在10~20分之间。这也就告诉我们,作文评分的基本因素至少包括高考阅卷老师的评判能力和学生的写作能力两大因素。
       会前请大家对王江的这篇高考作文评分,分差很大,也是正常的。我乐意告诉各位,国正先生、章熊先生看过这篇作文后,都给予很高的评价。我们湖北省高考阅卷老师给这篇作文打的是满分!
      这也是人教社分编型初中实验教材第一轮试教取得的丰硕成果之一。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