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以忘忧

古稀之年,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寻其乐!
个人资料
李培永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教育随笔(118)也谈思维科学

(2023-07-16 14:02:46) 下一个

教育随笔(118)也谈思维科学

 

       最近,在我们“ 语文二班群”,读了老同学定正章的《“思维技巧”例举》,引发一些关于“思维科学”的思考,顺便谈谈我教语文改革教材时是如何让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

       实话实说,定正章同学的文章,就“思维技巧”举例12条,而且依据他的教学实践分别予以“定名”,结论是“懂得思维技巧,无论是写诗作文都是有帮助的。”可见,语文老师不论使用什么教材,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才是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根本方法。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历经艰难曲折调回母校——华中师大一附中,奉袁福老校长之命,参加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编辑出版的初中《阅读》和《作文·汉语》分编型教材改革实验。那是一场前无古人的教材改革实验,且学生及家长深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担心改革实验耽误了前途,而试教的教材又没有教学参考书,我真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啊!为了不辜负学生及家长的期望、袁校长的重托,也为了自己的前途,我在专家和老教师的指导下,边学边教,而且把学习的重点放在“科学思维”和“语文教学法”上。把钱学森先生编著的《关于思维科学》和《叶圣陶论语文教学》放在案头,采取“急用先学,活学活用”,立竿见影,以指导教材改革实践。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怎么叫用不着“讲”用不着“教”?学生入了门,上了路了,他们能在繁复的事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岂不是就用不着给“讲”给“教”了?这是多么好的境界啊!

        为了达到叶老说的“境界”,我们必须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而最重要的是把科学思维方法教给学生。

        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在为钱学森先生编著的《关于思维科学》写的“序言”中说:“思维科学是培养人才的科学。”要培养一个人成才,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在于思维,在于科学的思维。因为单纯的进行知识与技术的灌输而没有一种正确思维方法来予以归纳整理.....”

       钱学森先生在《关于思维科学》中,讲思维分为三种: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因此思维学也有三种,分别是抽象思维学、形象思维学、灵感思维学。抽象思维学,也称逻辑思维学,比如数理逻辑,研究的比较成熟,已经进入科学的行列,但是对于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的研究,还不成熟,不能够严格的称为科学。钱老说,对于形象思维的研究,比较有名的是张光鉴的“相似论”(编在《关于思维科学》中),对于灵感的研究,比较有名的是刘奎林的(灵感发生理论??)不清楚刘老的理论具体叫什么名字了。对于思维科学的应用,有人工智能、计算机软件工程、密码技术、情报资料库技术、文字学、计算机模拟技术等等其它许多。

        依据钱老的思维学理论,结合语文教学特点,尤其是人教社分编型语文教材的特点,大体上划分为逻辑思维的重点在“辩证思维”和“整体思维”;形象思维的重点则在“相似思维”;至于灵感思维嘛,钱老又称之为“顿悟思维”,是可遇不可求,但又在课堂教学中不时突然闪现出来,尤其需要教师能够抓住它,运用它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著名语文教育家章熊先生说:“语言、思维、思想之间的关系有点像我们的太阳系——语言围着思维转,思维围着思想转。就像太阳在宇宙里也是一直围着一个更大的天体运动一样,思想也在不断运动着,它所围绕的更大‘天体’,就是社会(随着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变化所形成的社会意识)。

       语言、思维、思想三者的关系中,思维是中介,是最活跃的因素。”

       历史发展到现代,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灵感思维是三种普遍的思维形式。具体人的思维,不可能限于哪一种。解决一个问题,做一项工作或某个思维过程,至少是两种思维并用。两种,就是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所谓三种,就加上灵感。思维科学作为基础科学就要研究三种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关于抽象思维,现在形式逻辑搞清楚了,至于辩证逻辑还是不清楚。有许多谈辩证逻辑的书,总是经典著作中辩证法的那几条,而具体怎么用,就没有了。

        科学家都说不清楚的事情,我们就不必去纠结那些名词术语了,我们就研究怎么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最基本的有三种:归纳演绎;抽象具体;分析综合。

       何谓“归纳演绎”?

       苹果、梨子、香蕉、西瓜等等,统称之为“水果”。说简单一点,由苹果到水果,运用的是“归纳法”;逆向思考,从水果到苹果,就是“演绎法”了。

       何谓“抽象具体”?

       “水果”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吃不到。只是一个概念而已。   苹果、梨子、香蕉、西瓜等等,就是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吃得到。

        何谓“分析综合”?

       分析是把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侧面、属性,分别加以研究。是认识事物整体的必要阶段。

       综合是把事物各个部分、侧面、属性按内在联系有机地统一为整体,以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分析与综合是互相渗透和转化的,在分析基础上综合,在综合指导下分析。分析与综合,循环往复,推动认识的深化和发展。一切论断都是分析与综合的结果。

      分析和综合最能体现钱学森说的:“具体人的思维,不可能限于哪一种。解决一个问题,做一项工作或某个思维过程,至少是两种思维并用。两种,就是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所谓三种,就加上灵感。”

      这三种基本思维方法,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随处可见。而逻辑思维中的辩证思维方法是用得最为普遍的,尤其在恢复高考以后的作文考试中,几乎每年的试题都要考核高中毕业生的思辨能力。

       2013年湖北省高考作文题是:“你注意到了吗?装鲜牛奶的容器一般是方盒子,装矿泉水的容器一般是圆瓶子,装酒的圆瓶子又一般放在方盒子里,方圆之间,各得其妙,古诗云:方圆虽异器,功用信具呈。人生也是如此,所谓:上善若水任方圆。以方圆为话题,根据此材料,题目自拟写作文”。

       那一年华中师大一附中的毛平阳老师,请我帮他的朋友,个别辅导华师一附中艺术班的学生肖唅。该生的专业考试已经在中央美院通过了。我在辅导过程中让他做的作文题刚好与高考题相似:做事要坚持行“方”的原则,做人还要有“圆”的润滑功能。请你以“方”“圆”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该生当时在规定时间内写完后,我曾当面予以批改。那个叫肖唅的学生在考场看到高考作文题第一眼,就非常兴奋。考完后感觉很好。成绩也非常理想,后来被中央美院录取了。

       肖晗后来在纽约布鲁克林普瑞特学院读室内设计专业研究生。

       这个学生的成功也许只是个案,也纯属偶然押对了高考作文题。然而,偶然之中也有必然呀!那必然就是,我们高度重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

        回顾往事,1985年,我执教的语文教材改革实验班初中毕业时,在没有任何复习准备的情况下,学生参加当年高考语文单科测试,高考语文平均分超过应届高中毕业生一分多。这足以说明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必定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文水平。

        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还要学会运用“相似思维”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和语文水平。

        钱学森编著的《关于思维科学》收录了张光鉴先生的《相似论》,作者在文中提出:“人们大脑的思维,依赖与其在学习与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而贮存在大脑中的知识单元——相似块。人们总是先从事物的形式相似入手,然后才去认识事物之间的运动、结构、联系及功能相似,才能认识到事物千变万化中那些相对不变的本质,达到对事物规律的认识的。”

       相似思维无处不在。

      “历史有惊人的相似”,古有三国:魏、蜀、吴,今有三国:中、俄、美。

      《安娜·卡列宁娜》开篇首句是:“每一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每一个不幸的家庭都有自己的不幸。”

      初中几何老师讲的“相似三角形”,一生难忘。

      孔子《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俗话说,“天下文章一大抄,就看谁的抄得妙”说的就是文章结构相似。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一个整体,在结构上是有规律可循的,古今中外,不论什么文体,概莫能外。

      再往小一点说吧,布局谋篇的基本要求是:文章结构完整,中心突出,首尾呼应。

       所谓结构完整,就是说一篇文章必须由开头、展开和结尾三大部分组成。因此开头必须做到开宗明义,结尾一定要短小精悍,而且首尾要遥相呼应。当然,展开部分一定要突出中心。

       再细说怎么写好开头和结尾。

       古人作文有所谓凤头、猪肚、豹尾的说法。

     “凤头”是说文章的开头要像凤凰的头那样秀气、漂亮;“猪肚”是说文章内容要象猪肚那样内涵丰富、充实;“豹尾”是说文章的结尾要像豹子尾巴那样有力、刚健。

       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说:“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意思是指文章一开头就要切题,要开门见山;而文章的结尾又要起到进一步明确和深化主题思想的作用,充分显示出作者立言的本意。

       明代著名学者谢榛所写的《四溟诗话》中则有“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的说法。这是说,作品一开头,就要像放炮似的,使人耳目为之一震;而作品的结尾,又要像敲钟似的,使人觉得余音绕梁。

       上述古人这些关于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的言论,尽管说法不一,但归根结底是说好文章开头和结尾都是相似的。

       说得更具体一些,作者在构思章时,不论是记人还是叙事,运用的常常是借景抒情,寓情于物。如课文,茅盾的《白杨礼赞》中,作者通过描写白杨树生长环境、外部形态、内在气质的不平凡,象征了北方农民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民族精神。这实质上就是相似思维。

       议论文一样要运用相似思维,如课文,吴晗的《谈骨气》中所列举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分别对应举了一个例子“文天祥拒绝降元”、“贫者不食嗟来之食”、“闻一多宁死不屈”,这种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对应关系也是运用的相似思维。如果是写说明文,如课文,华罗庚的《统筹方法》,更是熟练地运用了相似思维。因此,不论是阅读课文,还是写作文,都要在相似思维训练上下足功夫。

      如何加强相似思维的训练呢?

      张光鉴先生说的“相似块”,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说的“相似点”,其实是一回事。也许说“相似点”在教学中更好操作一些。       

      还是以文章结构为例吧。

      文章是以“段”为单位依序排列组合的,段与段之间的衔接,俗称“过渡段”。而过渡段因文章内容的需要,可长可短;也因表达目的的需要,可快可慢,快速过渡有时只要一个词或一句话。

      为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过渡段的用法,找它与生活中常见的什么东西相似呢?其相似点在哪里呢?

      2000年,我在纽约,乘高速电梯,59秒,150人同乘一个电梯,就登上世贸中心一号大楼400多米顶层。惊叹之余,终身难忘!

      于是,在教学过渡段时找到了“相似点”:文章的基本单位“段”,就像一座大厦的楼层。楼层之间的楼梯就像文章的段与段之间的“过渡段”。一般楼层的那个楼梯就与过渡段相似;中国曾有规定七层以上楼房才能建电梯,那个电梯就像“过渡句”,而高速电梯就像“过渡词”。特别是,我讲完世贸中心那个高速电梯之后,学生们也是惊叹之余,终身难忘!59秒,150人,上升到400多米的顶层!

      总而言之,相似思维训练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用心,就能发现许许多多的“相似点”!

        我们知道,人教社编辑出版的中学语文教材,不论是通用的《语文》课本,还是重点中学使用的分编型《阅读》和《写作》课本,全套教材是科学有序的,我们运用整体思维,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规律,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运用整体思维指导语文教学,大而言之,要从全套教材的体系出发,研究每一个单元的教学重点,教学就可以有所侧重,不必在教学过程中“见一个菩萨作一次揖”,就应该采取“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果断措施,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小而言之,要从课本的一个单元的知识点和训练点出发,抓住这一个单元的“教学要求”,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思的知识教学和能力训练。

      如果说大而言之要运用整体思维指导语文教学的话,那末,小而言之就一定要运用相似思维进行语文教学。

        所谓整体思维,是以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看待世界的思维方式。注重整体统一的整体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整体思维从整体原则出发,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和整体功能,探讨天与人、自然与人为、主体与客体、人与人、人与自我的相互关系,以求得天、地、人、我(心)的和谐统一,即注重“天人合一”“天人和谐”。这种整体思维方式,在道家、儒家以及中华传统医学中表现得十分突出。

        我国思维科学学科带头人、《相似论》创立者,著名思维科学专家张光鉴先生说:“从一般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从生物上看是显而易见的,如人的整体功能就不是手脚或细胞单个功能或一部分功能的总和。在化学中,水的性质不是氢和氧部分功能的总和。这些都体现了物质内部结构上的量变到质变的一种规律。又如,人的精子和卵子的结合而发展起来的新的整体,更体现了父母整体信息对单元的反作用,这是由于所谓遗传信息作用于基本单元的结果。不单生物化学物理结构系统是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的形成而相互构成一体的,就是很多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中这个作用也是很明显的,以前的人只重视机械的分析和综合,而不重视综合指导下的分析,更不重视研究系统或整体中信息相互作用忽然相互制约的作用,因而阻碍了科学更快地前进。”(《相似论》第37页)

       通俗一点说,任何事物都可以说是一个整体,每一个整体都是由部分组成的;但是,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具体来说,中学语文教学就是一个整体,也是一个系统。那么,这个系统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呢?

        至少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教育部颁布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考试大纲》、《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人教社编辑出版的中学语文课本;

      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方法、能力;

      中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能力。

      这个系统的每一个子系统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又构成互相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部分。

       比如中学语文课本,六个年级十二本书,组成一套教材。这一套教材就是一个整体,又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呢?

      从大的方面来看,只有两部分,就是“阅读”和“写作”。

      再往下分析,就要按张光鉴先生的话来做了,“重视综合指导下的分析”。

       先看“阅读”部分,当然它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

       按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中学生必须具备阅读和写作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应用文的能力;初步具备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语文课本按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编写的课文和相关的语文知识,按文体编成教学单元,形成初中和高中语文教学系统。全套教材40个单元。

      “读写结合”系统共19个单元:记叙文序列6个单元、议论文序列8个单元、说明文序列3个单元、应用文序列2各单。

      “文学作品鉴赏”系统共10个单元: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

      “文言文”系统共11个单元:课文内容选自历代名篇,包括上述文体的文章。

       全套教材的每一个单元都是一个知识点和训练点,各点之间纵向按上述三个系统分层次编成六本语文书。我们研究单元、层次是为了更深刻地把握单元、层次与“整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教学时尤其要重视整体对各层次及各单元的反作用。

       整体思维讲的就是“天人合一”.天行有常,自然有序。由上述内容可知,课文编写自有其“序”,师生只要循“序”渐进,必能事半功倍。

      教学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应用文,一定要学生会读会写;

      教学文学作品,一定要学生学会鉴赏四种不同样式的文学作品;

      教学浅易文言文,一定要学生熟读成诵。

      运用整体思维指导语文教学,大而言之,要从全套教材的体系出发,研究每一个单元的教学重点,教学就可以有所侧重,不必在教学过程中“见一个菩萨作一次揖”,就应该采取“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果断措施,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小而言之,,要从课本的一个单元的知识点和训练点出发,抓住这一个单元的“教学要求”,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思的知识教学和能力训练。

       总而言之,上述辩证思维、相似思维和整体思维,是中学语文教学尤其要重视的科学思维训练,是管总的,其他林林总总的思维方式都可以分门别类归化其中,至于钱学森先生说的“灵感思维”,请看【附录】。

【附录】教学灵感

       著名钢琴家傅聪说:“我喜欢教学,因为教学不仅是我教学生,而是通过教学,我能学到许多东西,在讲解过程中有很多新的灵感。”如果傅聪先生在天之灵允许的话,我就把“新的灵感”称之为“教学灵感”吧。

“灵感”似乎很玄,其实经常出现在我们的大脑中。正如傅聪先生所言,我自从走上语文教学讲台,越来越喜欢语文教学之后,也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有很多新的灵感”。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们华中师大一附中初中语文教材改革实验班,用的是人教社的《阅读》和《写作》分编型课本。我在讲读王愿坚的小说《党费》备课时,突发灵感,要求学生回忆上个学期学过的《七根火柴》,那篇小说的作者也是王愿坚,那篇小说的主人公卢进勇和这篇小说的主人公黄新是夫妻,黄新和他们的女儿小妞留在南方根据地,黄新牺牲后,党组织抚养小妞长大。卢进勇在《七根火柴》中长征北上了。请同学们根据这两篇小说的相关情节,以《父女相逢在北京天安门》为题,思考五分钟,开始口头作文。

        没有想到,我为自己灵感突发的设计而自得,刚对同学们说完口头作文题,一位名叫卢山的女生举手要求发言:“老师,您这个作文题不好,限制了我们的想象能力。”

       也许这就是美国旧金山大学心理学教授林格伦在他的《课堂教育心理学》中所说的“开窍反应”吧。

        “开窍反应是在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去寻找尽可能多的不同解答或答案时所使用的许多教与学的方法之一。”

       于是,我立即鼓励她修改我出的作文题:“是吗?那你就改一改吧!但是时间跨度必须按我的要求来说!”

      “好!请您把黑板上题目中后面的五个字擦掉,然后请加上省略号。”

      “好的!非常好!五分钟后,请你先说!”

       教室里非常安静,大家都在思考自己按卢山的题目该怎么说。

       五分钟后,卢山同学站起来说:“我的题目是《父女相逢在朝鲜战场》。卢进勇将军在朝鲜战场与随军护士小妞在防空洞邂逅,……”

        她说得非常好,故事内容、时间跨度在情理之中,故事情节在意料之外,学生听完后热烈鼓掌。

       思维的闸门一打开,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卢进勇父女相逢的地点随着学生们的想象合理地展现出来了。

        教学灵感与“开窍反应”如影随形,经常在师生讨论中突然降临。当灵感闪现那一瞬间,只要紧紧抓住它,定能达到教学相长之境界。

        教学过程中,把来自学生的问题,千方百计再抛给学生,即信息反馈及时反弹,设置“反弹语境”,能触发“开窍反应”。如《孔乙己》一课,我们的课堂教学实录里有这样一个片段:

        学生(1):文章最后一段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一句中的    “大约”和“的确”是矛盾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教师:她提出的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大约”和“的确”是矛盾的呀!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我们班肯定有同学能解答这个问题。

        学生(2):“大约”是修饰“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一句,而“的确”只是修饰“死了”这一个词组,它们修饰的范围不同,所以说不矛盾。

          学生(1):既然孔乙己的确死了,为什么还要用“大约”来修饰呢?

      (两人辩论了几分钟)

        学生(3):我觉得这一句可以这样来理解,这个“大约”是因为孔乙己在社会上没有地位,也很穷,没有人知道他死的确切消息,大家只能根据推测来判断。推测的根据是孔乙已一生的遭遇,说明他的死是带有必然性的,所以后面有了“的确”这个词。

        当这个学生发言结束时,华中师大中文系在场听课的二百多见习生、武汉市及郊县十几个学校的听课教师以热烈的掌声,充分肯定了这个学生的正确答案。

        教学灵感还常常来自课堂教学之外,恰如陆游所言:“功夫在诗外”。

       初中学生学习议论文后,一般都觉得写议论文很难。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呢?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国内兴起西装热潮。当时,我在执教初中语文教材改革实验班的同时,还兼任学校为创收而办的服装设计班的语文课,该班几个学生(服装厂认为有培养前途的年轻人)一定要帮我做一套西服,陪我去选料,为我量身定做。西服做好之后,实验班语文教学刚好进入“议论文”单元,按照编者的要求,议论文教学必须讲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不仅会读而且会写议论文。那么,读写结合、训练学生写议论文的切入点在哪里呢?

       改革开放初期,国门打开,人们对西方世界充满好奇。于是,灵感启示我,选择穿西服走进写作教学课堂,让学生有话可说。

       平时,我穿的都是黑色或蓝色卡其布中山装,那天我穿的是一套咖啡色毛料西服,还打了领带,而且故意迟到一两分钟,在学生焦急地盼望中,以与过去截然不同的形象出现在讲台上,学生哗然,兴奋异常。

        学生七嘴八舌、议论纷纷。

       有的说:“李老师赶时髦,穿西服,像马季,好帅!”

       有的说:“李老师还是穿中山装看着才像老师!”

        等他们安静下来,我请大家以《从李老师穿西服说起》为题,各自发表意见。要求做到“言之有理,持之有据”。

        学生整整说了一节课,然后,再以《从李老师穿西服说起》为题写作文,帮助学生突破了学习写议论文的难点。

        总而言之,教学灵感是客观存在的,不论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突然闪现,还是在备课时深思熟虑后自以为妙的设计,都需要执教者上课时实施民主教学,尊重学生的发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创造课堂教学“开窍反应”有利环境,培养具有创新思维意识的一代新人。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