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以忘忧

古稀之年,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寻其乐!
个人资料
李培永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笑谈邂逅(7)高中实验教材的设计师和领路人周正逵

(2023-06-01 18:25:21) 下一个

笑谈邂逅(7)高中实验教材的设计师和领路人周正逵

 

        周正逵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高中语文阅读实验教材的责任编辑。

        我与周先生初识在1984年暑假,人教社在甘肃兰州召开第二次语文实验教材试教工作会议。8月11日上午,周正逵先生给全体与会人员介绍高中阅读实验教材的编辑理念、整体设计及编写高一年级《文言读本》的具体情况。他讲的理念之新颖、设计之独创,让大家精神为之一震。

         8月12日,大会组织与会人员去参观游览刘家峡水电站、泛舟刘家峡水库。我非常幸运地与人教社副总编刘国正先生率领的全体编辑、还有特约编辑章熊、张必锟等专家学者在同一条船上。

        那天,天公不作美,上船不一会就开始下起蒙蒙细雨,大家本来都在舱外观赏湖光山色的,纷纷回到舱内。只有章熊和张必锟两位先生在船头引吭高歌俄语歌曲《三套车》,他们两位是人教社编辑们非常熟悉的老朋友,大家边听边与邻座的朋友聊天。

        我刚好坐在周正逵先生旁边,他笑着问我:“你认识他们两位吗?”

       “83年在洛阳会议时认识的,这是第二次见面了,两位老师每次见面都鼓励我一定要坚持下去。”

        周先生说:“是啊,这套实验教材就需要你们年轻教师坚持试教,你昨天上午的大会发言讲得很好,只要你用心研究实验教材,脚踏实地按教材要求,上好每一节课,将来一定会出成绩的。”

        “谢谢您的鼓励!”

        周先生在谈话时,再次强调他昨天在大会上讲的编辑理念,详细解释了为什么高中三年要依序编成高一年级《文言读本》、高二年级《文学读本》、高三年级《文化读本》。

        他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文言文基础,就不可能欣赏文学作品,如果没有文学素养,就很难读懂文化著作,当然也就不可能成为一个有文化有教养的人。

        我相信,不仅仅是我,所有与会老师听他这样言简意明一说,都不会忘记。

        他还告诉我,“张必锟老师是《文言读本》的特约编辑,他是五十年代初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的高材生,几十年一直在中学教书,他的文言文功底非常深厚,而且已经摸索出一套文言文教学的方法。”

        我说:“83年暑假在洛阳,张老师在大会作报告《初中文言文教学》,我就坐在前排,看到他讲话时,完全不看讲稿,引用课文中的例句,脱口而出;引经据典,言之凿凿。真是佩服得不得了!”

        他说,我们这套《文言读本》,特别要求执教老师彻底抛弃过去那种“串讲法”,实施“诵读教学法”。希望你从现在起,就在你的班上试着用“诵读法”,教学生学习文言文。

        周老师特别健谈,谈起他负责编写的《文言读本》,滔滔不绝。原来,他毕业于北师大中文系,因成绩优秀而留校教语文教材教法,后来还去景山学校当过语文老师、东城区教研室当过语文教研员,他非常熟悉中学语文教学教研的实际情况。所以,他后来到人教社编教材就有自己的理念!

        我们第一次见面就在船上谈了两个多小时,还言犹未尽。

        最难忘的是1986年暑假在太原高中语文实验班工作会议上,大会主持人周正逵老师,发现正在上示范课的那位老师,还在用传统的“串讲法”,一句一句边讲边译时,立即找到必锟先生,请他马上准备下一节课,用“诵读教学法”去上示范课。先生只有不到半小时的准备时间,还是借用那个班的学生,还是讲那篇文言文,还是在大会主席台上上课,让学生和与会老师们大开眼界。  

       “串讲法”教文言文,是典型的注入式,课堂死气沉沉;必锟先生用“诵读法”教文言文,源自传统,改革创新,是真正的启发式。课堂上师生互动,气氛非常活跃,张老师运用各种诵读方式训练学生,就是平平常常的教师领读,也非同一般,只见他把课本放在讲台上,然后走到学生中领着学生诵读课文;还有他独创的“跟读”,即老师高声诵读,学生跟着老师轻声读,要求学生边听边跟着老师读,似有声又似无声。张必锟老师这样教学生诵读文言文,令全体师生和与会人员耳目一新。大礼堂响起热烈的掌声。

       周正逵老师接着上台,非常兴奋地说:“热烈的掌声,说明大家喜欢张老师这样上文言文诵读课。再强调一下,所谓诵读,就是像张老师这样,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指导学生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直到可以背诵。大家刚刚已经看到了,学生只要训练得法,是完全可以当堂背诵课文的。”

       记得1986年10月10日,周正逵先生请我们在人教社招待所修订教材的几位老师去他家吃晚餐,席间还有河南省教委张进副主任在座。张厚感是中语室副主任、周老师和王老师分别是高中阅读和写作实验教材的责任编辑,我和张必锟、朱泳燚是来参加初中写作教材修订工作的三位中学老师。大家所聊话题差不多都是关于教育、教材、教法等热点问题。吃完饭后,厚感先生聊兴未尽,与王连云老师一起再回招待所与我们继续聊。也不知道他是不是见到那位副主任之后有话要说。王老师关注的是具体工作,表示一定要在22日之前,完成第一册的修订。厚感先生酒后吐真言,他关心的是整个语文教育教学,宏观要控制,但是不能像教委那些人那样去管控,像他们那样只能把语文教学管死!他情不自禁地说:“语文教学还真他妈不是谁都可以来管的!”

        周正逵先生是高中语文阅读实验教材的设计师。阅读教材一改多年的陈旧模式,设计并编写出了高一《文言读本》(上下册),高二《文学读本》(上下册),高三《文化读本》(上下册)。这样的教材既有梯度,又有深度,当然教学也有一定的难度。因而,必须改革教学方法。他尖锐地批评人教社以前的教材是:“从小学到高中,上了12年的语文课,长期是在平地上转圈,记叙、说明、议论,这三个部分循环,本身没有梯度。”

        高中三年试教圆满结束后,他准备修订第一轮实验使用的阅读和写作教材。他认为阅读教材整体设计既有系统,又有层次,实验效果也比较好。

        1988年10月15日,周正逵老师到武汉开会,离汉前,来我家谈高中实验教材修订工作。他首先肯定我执教的实验班取得的成绩。他说,用我们人教社副总编刘国正先生的话来说,你们这个实验班,不光是普遍成绩都好,而且出尖子学生。理科语文实验班出了个化学奥赛冠军,确实了不起。而且据说,他是高中入学被你抓阄抓来参加实验的。

        然后重点谈关于高中实验教材《写作》的修改思路。

        他说,那几年集中精力和时间编高中实验教材的阅读部分,基本上没有考虑写作教材的整体设计问题。他认为王连云老师的高中《写作》教材,较之初中《写作》教材有了比较大的突破,但是总感觉还没有完全跳出老框框。而且,高中《写作》与阅读教材基本上是不配套的。他希望我说说试教实践之后的体会。

        说实话,我一直非常感谢王连云老师,如果没有他的极力提携和推荐,1986年,人教社建国以来第一次请三位中学老师参加教材修订工作,全国那么多优秀语文教师,怎么也轮不上我呀!

        然而,当周正逵老师把他的高中《写作》教材设计思路说给我听了之后,我不得不佩服他!

他的思路非常清晰而有序:高一,思维和语言;高二,思路与章法;高三,思想与理义。

        凭直觉“正逵思路”比“连云思路”可能要好一些。

        我建议,请周正逵老师组织编写人员,借鉴章熊先生的《语言和思维训练》,还有他的译著《提高写作技能》,来设计写作相关练习。这两本书都是在六年试教时,章熊先生签名送给我的,也是我的试教必读书。

        那天下午五点,周正逵老师来我家,直到晚上八点五十,送他去武昌火车站乘车离汉回京。我们在家里、在饭桌上、在路上、在车站站台上,一直都在谈语文实验教材改革,有说不完的话。

       我不知道后来修订的《写作》教材,到底是走“连云思路”,还是“正逵思路”。但是,我知道,他们都是走的改革之路,他们永远都是中学语文教师的领路人。

【附录】周正逵先生在武汉谈《文学读本》试教。

        1986年2月18日,湖北省语文教研室教研员张良谟老师通知我,人教社高中阅读教材责任编辑周正逵先生到武汉来参加一个学术会议,张老师做东请周老师吃饭,请我们几个执教高中实验教材的老师作陪,以便向周老师请教《文学读本》(上下册)的编辑意图、体例以及他的教法学法建议。

        这次在武汉,我们边吃边谈,亲聆謦欬,如沐春风。

        周正逵先生认为,教材改革是语文教育改革的中心环节,也是提高语文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作为一课之“本”,语文教材不仅体现本学科最基本的教学内容,也渗透着本学科最基本的指导思想,还规定了本学科最基本的教学方法。

        据周正逵先生考察与分析研究,从清末到现在,语文教材体系陈旧已经延续了上百年,尽管近年来出现了语文教材多样化的新局面,但绝大部分教材在编写理念上,都是一脉相承,守旧如初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不变:“文选组合”的模式不变,“阅读本位”的体制不变,“文体循环”的序列不变,“讲读中心”的方法不变。按照旧的教材体系编写出来的语文课本,无论怎么装饰,总是不可避免地存在四大缺点:缺乏明确训练目标,缺乏周密训练计划、缺乏系统的训练内容、缺乏科学的训练方法。

         针对当时语文教材普遍存在的问题,周正逵先生主张语文教材改革要抓住要害,对症下药。他提出了四个具体对策:第一,变“文选组合”为“训练系统”,以系统的语文训练为中心,而不是以“选文”为中心;第二,变“阅读本位”为读写能力的“分进合击”,语文教材不应该把写作置于从属地位;第三,变“文体循环”为“能级递进”,语文教材要以有计划有步骤地训练各项语文能力为主线,而不是以常用文体和读写知识的循环为主线。第四,变“讲读中心”为“自学指导”,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教材应该体现“自学为主”的思想,以“自学指导”为基本方法,不应该把讲读教学当作基本方法。

        饭后,周正逵先生送了一本《文言读本》下册给我,然后谈高二《文学读本》的编辑意图和教学方法。

        周先生说,《文学读本》的学法、教法与《文言读本》一样的都是以训练学生的能力为主,不一样的是训练内容和方法。《文学读本》的单元内容分为五个部分:文学常识、代表作、试析、练习、浏览。从点→线→面,逐步培养学生具有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他说,现在教材还没有印出来,等下次来武汉再送一本给你吧。他准备五月底或六月初,到各地看看试教情况,你们武汉是首选之地。

       非常感谢周先生的关心与赐教。

【附录】二      文学常识及文学作品鉴赏

        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本)明确指出,高中生必须“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大纲》编的高中《语文》(必修),三年全套40个单元中,有10个单元是文学作品。由此可见,文学作品鉴赏是中学语文教学和高考语文试卷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即“考试大纲”,俗称“考纲”,其中关于文学作品的选考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 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2)探讨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解读考纲】

        纵观四十年来高考语文试题中文学鉴赏题所涉及的内容,基本上是语文课本中的文学作品,即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种文学样式编单元的课文,以及与课文相关的文学常识和 文化知识。

        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高考语文试题,在如何考察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有关专家提出了“文学定向鉴赏”的考察方法。所谓“文学定向鉴赏”,就是指在确定的目标下,在一定的范围内对文学作品进行鉴别欣赏,从而检测学生是否能领略作品中某些精妙之处,受到情感上的感染和熏陶。这类考题,就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文学作品了。

       “文学鉴赏”本来是见仁见智、绝无止境的。但是,加上“定向”来限制,就意味着对作品的鉴赏,在广度与深度上有一个定量与定性的要求。临考遇到“文学定向鉴赏”试题,首先要“辨方向”,即要认真审题,仔细读题干,看题目是考“内容”还是考“形式”。因为“文学之欣赏,所取资于文学作品者不外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作品之内容,则不外为感情与思想二者之表现,起之以想象,乃成其为文学。情必持之以理,理必融之以情,乃其文学之高尚与伟大。”(傅庚生著《中国文学欣赏举隅》,其次,要“细分析”,结合具体题目,分析试题测试目的,看题目考的是哪一方面的内容和形式,其解题步骤如上所说:→辨方向 → 细分析 → 鉴诗文 → 会比较。

【备考对策】

       “文学作品定向鉴赏”应抓住特点,明确重点。就中学文学作品鉴赏训练及测试来说,应力求做到:能领略诗歌意境,揣摩散文神韵,剖析小说人物,把握戏剧冲突。

一、领略诗歌意境

        领略诗歌意境,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主旨,注意从诗歌的类型和体裁入手进行分析。我国的诗歌接时代划分,可以分为古诗和新诗两大类;古诗又可以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近体诗也叫律诗,是一种严格讲究格律的诗体,其中又包括律诗和绝句。和近体诗相对的是古体诗,又叫古风,写法上比较自由。新诗,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创造与发展起来的一种崭新的诗歌形式,它用通俗的白话来写,表现全新的思想内容,新诗在形式上比较自由,但同样要求有诗的形象和浓郁的感情,也要注意节奏和韵律。

诗歌按内容划分,一般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叙事诗是借助一定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来抒发诗人的强列感情,表达作者的理想和愿望。而抒情诗重在主观抒情,通过一定的意境的创造,倾作者的心声。抒情诗,或托物抒情,或情景交融,或寄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手法尽管不同,但都是表现真情实感,对此,要采取分析态度,分清作者所表达的是进步的、积极向上的,还是落后的、消极颓废的。这就是结合作者生平及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领略诗歌的意境,还要从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描绘的形象以及语言特征,韵律和节奏等四方面进行具体分析。诗歌中感情的抒发,并不是抽象的,而是通过生动的形象,具体而鲜明地呈南在读者面前,诗歌强烈的感情常常借助丰富的想象来表达,因而比兴、夸张、拟人等等,便成为诗歌的重要表现手法。

诗歌的语言富于形象性、音乐性、凝炼精粹,总是以较少的字句容纳丰富的内容,它的韵律和节奏应力求“易记、易懂、易唱、动听”(鲁迅语)。

二、揣摩散文神韵

        散文不像小说,剧本那样,通过完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集中的矛盾冲突来表现中心思想,而是以一个有意义的生活片断,联想发生,着意挥洒,其中包含着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借以揭示中心思想。因此,揣摩散文神韵首先要做到知人论事顾及全篇,要从作者截取的生活片断中,体会作品的主旨。

        其次,鉴赏散文要能抓住作品的中心线索,这就要注意作品“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第三、散文长于抒情,抒情散文,一般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作者在文章中可以尽情地直抒胸臆,叙事散文则常常偏重于间接抒情,寄情于叙述或描写之中,托物言志和寄情于景,更是散文常常采用的间接抒情的方法。

        最后,在鉴赏散文时,仔细揣摩文章的遣词造句,体会所运用的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用心辨别各种表达方式及其作用,用心分析鉴别各种表达方式及其作用,从测试角度来说,品味散文的语言也是定向鉴赏散文的重要内容。

        如何品味散文的语言美呢?人们都说散文的语言像诗一样,凝炼、优美、含蓄、形象,所以鉴赏散文的语言,与鉴赏诗歌的语言有许多相拟之处。

三、剖析小说人物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小说的思想内容主要是通过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来休现的,因此,要把握小说的思想内容,就应该认真的剖析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人物形象所折射出来的社会历史的内涵。

        小说塑造人物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作概括的介绍,也可以作具体的形象描绘乃至细节描写;即可以写人物外貌,也可以刻画人物的心里活动,既可以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和语言,也可以适当插入作者的议论和抒情,既可以正面描写,也可侧面烘托。在鉴赏作品时要细心体会这些塑造人物的方法。

        故事情节是小说的基本要素之一,它是人物思想性格的发展史,其主要作用就是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性格、从而表现主题思想。小说的故事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有些还有序幕、尾声。

        环境描写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物的性格,情节的发展,都要在一定的环境中表现出来,所谓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描写,往往交代出作品的时代背景,为人物的典型性格的存在提供活动场所;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以及场景等,一般起着渲染气氛和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

四、把握戏剧冲突

        戏剧是一种综合艺术,课本中的“戏剧”,专指戏剧的文学因素——剧本,剧本作为戏剧文学,是和诗歌、散文、小说并列的一种文学基本样式。

戏剧要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中尖锐的矛盾和冲突,一般来说,有冲突,才有“戏”,冲突是戏剧最重要的特征。优秀的剧本都善于组织反映社会生活本质的戏剧冲突,通过戏剧冲突来细致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戏剧鉴赏,就要能把握戏冲突。

        剧本主要是通过剧中人物的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剧中人物语言,就是人物的对话和独白(在歌剧和戏由剧本中,还包括唱词)。人物的思想性格,主要由对话表现出来,由于性格的不同,人物的语言常常有个性化的特点。优秀剧作中的精彩对话,往往起着对重的作用,即表现人物在说什么,又表现人物在想什么,能使读者体会出人物说话时的心理状态。剧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有时也可以通过人物的独白来直接告诉读者,精彩的独白,能有力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因此,鉴赏戏剧文学,要牢牢抓住戏剧冲突,了解冲突发生的背景和场景,分析冲突的内容和实质,认识冲突的社会意义,重点把握冲突中的人物性格,揣摩人物心理,体味其个性化语言,推敲独白的作用。

        在中学阶段,不论是平时学习,还是备战高考,抓住四种文学作品样式鉴赏的重点,再辅之以掌握“定向鉴赏”的方法,在高考时就能“踩”到试题“考点”,把握“得分点”,取得优异成绩。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