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104)高考文言文备考之五
文言常识九 探主旨
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都是为了表达思想的。文章的主旨就是统摄全篇的思想。读文言文,如果只停留在一字一句的了解,而不明主旨,就无从分辨内容的是非,也难以理会措辞的精美。
探求文言文的主旨,和读白话文概括中心意思的方法基本相同。但是由于时代不同,社会不同,与古人的思想距离较远,又由于文字比较艰深,也增加了理解上的困难,所以对于读文言文如何探求主旨仍然有简述的必要。
文言文中的议论文,有的以阐明事理为主,如《订鬼》《师说》;有的以评论历史为主,如《伶官传序》《六国论》;有的是向皇帝上奏自己的政见,如《论积贮疏》《谏太宗十思书》;有的是向君主提出自己的请求,如《出师表》《陈情表》;有的是与师友讨论问题或向子弟进行教诲,如《戒兄子严敦书》等等。类型虽有不同,揭示的主旨大都是讲明一个道理。
议论文揭示主旨的方法,本无定法,但常见的无外乎“开门见山”和“仙人指路”。
开门见山,顾名思义,就是在篇首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这种揭示主旨的方法是比较容易辨明的。也是高考作文最常用的开头方法。
仙人指路本是中国象棋术语,一种开局的下法。借它来说明有的议论文的主旨,是需要对内容经过一番探索才能识别。好的文章是有一条思路的,而指导我们找到思路的“仙人”,就是文中关键语句。只要逐段分析内容,并根据各段之间的关系来辨明主旨,也并不是很难的事。
另外,还有些文章的主旨不直接说出来,或者含蕴较深,或者意在言外。有的借古喻今,如《六国论》:有的是借物以托讽,如《马说》。对这类文章则要了解作品所写的时代和作者所处的境遇,才能了解作者的用意。
记叙文的内容,大概不外写人记事状物三个方面。探索其主旨,往往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记叙上,而要探求作者在记叙这些内容的本意上。例如《垓下之围》的本旨并不只是在于告诉人们项羽身死东城的经过,还在于指明一种历史教训:要夺取天下,不能只恃勇武,否则,纵然取胜一时,最终也难免要彻底失败的。又如《醉翁亭记》的本旨并不在于写自己醉心于山水之乐,而抒写的是被诬陷贬谪滁州作太守时与民同乐的坦荡胸怀。这就需要我们对作者的境遇和他的作品有更多的了解,才能准确地理解到文章的主旨。
抒情文都是有感而发的。例如《祭十二郎文》是表达思人的哀痛,《兰亭集序》是感慨盛事之不常,《归去来辞》是抒写归隐的乐趣,《赤壁赋》是主张处世的旷达。总之,凡是以写心情为主的文章,不论感于何事何物,都可归在抒情文这一类。
探求抒情文章的主旨,比较困难的是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因为这与作者的身世遭遇和所受的思想影响有密切的关系。例如《陋室铭》表达的是古代知识分子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的那种孤高自许的思想感情。因此他觉得只要品德高尚便无陋可言。又如《赤壁赋》表达的是一种旷达的处世态度,即只要以不变的眼光看待世上的一切变故,这样就能不为世事所烦扰。当时苏轼被贬到黄州作团练副使,在政治上很失意,心情上很矛盾,所以她提出了这种超然物外的态度,自寻乐趣以求得自我的解脱。由此可见,我们读抒情文,不仅要细读本文,而且要对作者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主旨。
以上所述,是探求文章主旨的一般方法。不过,古代文章分体的方法和现代有很多不同,所以在古代是同一体制的文章,在现代看来却不一定属于同一文体。例如《阿房宫赋》与《赤壁赋》,虽然在古代同是赋体,现在看来,《赤壁赋》则应属于抒情文一类,而《阿房宫赋》实际却是论六国与秦破灭的缘由,借以讽刺唐敬宗之大兴宫室广声色,更近于议论文一类。又如《马说》与《爱莲说》,虽然在古代同为说解体,现在看来,《马说》应属议论一类,而《爱莲说》以赞美品德高洁,暗讽当世多爱富贵为主旨,更近于抒情文一类。至于《桃花源记》虽名为记,实际说来写的都是虚构的内容,它的主旨在于描绘理想中的社会;又《五柳先生传》虽名为传,实际上只是抒写自己为人的志趣。因此,我们在探求文章主旨时,不可只拘于文体,更重要的是要从具体的文章出发,对文章的内容多下一些分析概括的功夫,并对作者要有一定的了解,这样,就能正确地把握文章的主旨,从而增进对文章内容和形式的理解。
文言常识十 评得失
阅读文言文,除了正确地理解语言文字外,还要对它的思想内容进行鉴别。在切实读懂文章或文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或文段的思想内容,认清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哪些在今天看来仍然是可取的,哪些是不可取的。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文言文的思想内容进行必要的分析,我们把它叫做“评得失”。这也是高考文言文必考的内容之一。
著名诗人杜甫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我们对文言文“评得失”,一定要注意两种倾向:一是以今人的标准衡量古人,过多地否定,把积极因素也看成消极因素;二是盲目地崇尚古人,过多地肯定,把消极因素也看成积极因素。也就是说,“评得失”的原则是实事求是,具体分析,要防止一种倾向掩盖了另一种倾向。
要了解和研究文章产生的具体的历史条件,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出发,在充分肯定文章的积极意义的同时,也要看到文言文的历史局限性。例如《归去来辞》,这是一篇历代传诵、脍炙人口的名作。作者憎恶当时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憎恶那种寡廉鲜耻、污浊不堪的官场生活,并毅然同它决裂,这种保持清白的节操,决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是应该肯定的。但是,也要看到,他所采取的态度只是从厌世到避世,追求不为“形役”,乐天知命的自我解脱,并不想触动一下黑暗的现实,这是消极的,是不足取的。
也有的文章,通篇的思想内容是积极的、健康的,但其中有某些语句表露出作者的历史局限性。例如《师说》就是这样。全篇所阐述的教育思想,很有见解,很有价值,但有个别语句,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之类的话,是不足取的。
我们弄清楚文言文的历史局限性,并不是要对古人进行挑剔,而是要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从中吸收有益的成分,排除消极的影响。
文章的得与失,积极的和消极的东西往往混杂在一起。不同的文章,得失的性质、程度各有不同,呈现出纷繁错杂的情况。阅读的时候,要认真思考,仔细分析,才不致弄得混淆起来。
至于文章的语音和写作技巧,虽然也有个得失问题,但是评论这方面的得失,要涉及很多专业性的知识,已然超出了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高考语文考试大纲的要求,就不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