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以忘忧

古稀之年,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寻其乐!
个人资料
李培永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说三道四(94 )也来说说“体面”

(2021-12-02 14:32:21) 下一个

说三道四(94 )也来说说“体面”

电视机自动蹦出来一个不知什么时候的节目,北京电视台《记忆》主持人问唐闻生,请她讲基辛格第一次秘密访华时,让他很不高兴的是一件什么事?唐闻生说,基辛格在巴基斯坦登机来北京之前,精心准备了一件非常合身的新衬衫,秘密之行匆忙之中被随行人员忘记带上飞机。结果,第一次去见周总理时,他借同事的一件衬衫穿在西服里面很不合身,他感觉非常不体面。

我马上想到最近著名主持人窦文涛,与他的老搭档马未都、周轶君、许子东,在“圆桌派”聊“体面”,非常有意思。我就在圆桌外,也来说说“体面”吧。

我妈妈是文盲,三寸金莲让她足不能出户,一生为我们一家老小围着锅台转,但她特别爱“体面”。七八十岁的老人,不仅四季衣着合身整洁,那一头黑发梳得发亮,看不出她的实际年龄。联想到我小的时候,有时看到妈妈用很细的棉索子,对着镜子,在脸上绞,原来那是原始的传统的女人美容方法。爱美就是讲体面。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们夫妻两人的工资加起来才七十多元,还要养育两个女儿。逢年过节,妈妈一定要我们回家团聚,孩子们也特别想去奶奶家过年。但我们囊中羞涩,回家过年总得买点礼物吧,贵重的买不起,便宜的不像样。总是妈妈让我的弟弟来接我们回家。到家以后,她老人家对我们说:“过年过节,家里有吃的喝的,什么都不需要你们买回来。你们就多拿几个包包,里面装一些大人和孩子的衣服什么的,隔壁左右邻居,看见你们带着大包小包回家来过年!你们体面,我们也有面子啊!”

中国自古以来都讲“体面”。

古人最重视的“体面”,是出门一定要系一条合适的“腰带”。有诗为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这一诗句中说的“衣带”,似乎与他的精神面貌合一,腰间的三尺长带,就像是他的另一张“脸”,就是“体面”。

而且,衣带是否体面,成了古人出门前最重要的检点。

古代士人用的大带,也称作“绅”。绅这是个形声字,形旁从“系”,声旁从“申”,申含有“婚配”“生育”之意,“绅士”一词的最初意思,正是指以帛带作为已婚标志的士人。好比当今女人金戒指带在右无名手指上表示已婚一样。

可见,古今中外,上至达官贵人,下到平民百姓,都爱体面、讲体面。

体面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请看《红楼梦》贾母怎么说:

第五十一回,袭人的母亲病危,袭人回家探病。临行前王熙凤让周瑞家的传话,“那袭人是个省事的,你告诉他说我的话:叫他穿几件颜色好衣裳,大大的包一包袱衣裳拿着,包袱也要好好的,手炉也要拿好的。临走时,叫他先来我瞧瞧。

总是想着,袭人戴着金钗珠钏,穿红袄绿裙,华丽丽地回到家里,该是一种怎样的情形?该有多少艳羡的目光看着袭人的体面,该有多少奴仆称颂主子的仁慈,袭人的母亲临终之际看到这样的女儿,心中该是如何的安慰!

王熙凤在袭人临走之际特意嘱咐袭人道:“你妈若好了就罢;若不中用了,只管住下,打发人来回我,我再另打发人给你送铺盖去。”

像贾母说的,奴才首先是主子家的奴才,任何时候都要把主子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至于袭人探病、为母亲送殡,也是因为袭人在主子面前有体面,给她格外的恩典。

“该有多少艳羡的目光看着袭人的体面”,“袭人在主子面前有体面”。前一个“体面”是“面子”,是给别人看的;后一个“体面”就是“地位”,那地位是主子“给她格外的恩典”。

可见“体面”这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含义不一样。而这不一样的含义,却是社会环境造成的。

许子东教授讲到上海人最讲“体面”,但是,在那个家用电器匮乏,对平民来说还是奢侈品的年代,夏天有一天晚上气温38°,他在南京路上看到整条马路边上,都是一家一家睡在那里,哪里还有什么“体面”?马未都先生紧接着补充一句,那个年代,南方城市都是这样的。确实如此,那时我们武汉这个史上“三大火炉”之一的大街上,男的赤膊,女人短裤汗衫,都睡在街边的竹床上,而且,那一排排竹床之间也没多大的间距。大家也没觉得不“体面”。

可见,“体面”是需要物质基础来支撑的。

一般来说,国家越富强,人民生活水平越高,就越体面。也就是说,爱“体面”是人性的必然,而讲“体面”却是要有物质条件的。

俗话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指的就是人都要讲体面。自古追名逐利的故事就更多了。明代的“三言两拍”五本短篇白话小说,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反映了古代市民生活中追求名利和享乐的状况。

其实,现代人何尝不是这样呢?

学生十年寒窗,追求的是“金榜题名”。名落孙山就太不体面了。

民间歌手,执着追求上金光大道,不仅一举成名天下知,而且财源滚滚而来。名利双收,既体面又实惠,何乐不为?

当人们都有条件讲“体面”以后,该做些什么?该怎么做呢?

我以为,国内许多男厕小便处贴着的提示“上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可以作为“讲体面”的行动指南。字面通俗易懂易行,但内涵丰富而深刻,真正迈一大步走向文明却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人人都喜欢讲“体面”,只要向前一小步就是讲“文明”。

中国入世谈判首席代表龙永图在央视《实话实说》节目中,讲过他在国外如厕,发现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上完厕所后,正在因抽水马桶不出水而着急……,由这个小孩子可以看到发达国家的文明程度。

二十多年来,我经常往返中美之间,深感“文明一大步”必须从小孩子抓起,让他们从小就懂得文明礼貌、责任担当,否则,将来长大了,就是一个“体面苕”(武汉话“苕”就是指人笨,蠢得很)!

为了讲体面,必须从小孩抓起,从小事做起。

1988年1月18日至21日,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聚会,以“21世纪的希望和威胁”为题,就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进行研讨。

在会议期间,有记者问一位诺贝尔获奖者:

“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主要的东西呢?”

这位白发苍苍的获奖者回答:

“是在幼儿园。”

提问者愣住了,又问:

“您在幼儿园学到些什么呢?”

科学家耐心地回答:

“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便后要洗手;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爱体面,讲体面,就要从小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与人交往会说文明语言,生活中注意文明行为细节。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曾到天津南开中学参观学习,时任校长告诉我们,一代一代南开人都铭记张伯苓校长,建校之始,他专门在校门的一侧设立的整容镜。镜子上刻着严修书写的“容止格言”:“面必净,髪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这就是当年张校长要求学生爱体面、讲体面的格言。

如果我们现在从小孩子抓起,从小事开始去做,几十年后,在中国,必将看到交通繁忙的十字路口,即使绿灯車可行,司机见到斑马线上还有行动缓慢的老人,一定会心平气和停下车来,就像现在的美国开车人一样,微笑着示意老人慢慢走过去。而不会加大油门,抄在老人前面通过,还要从窗口高声抛出一句“个老不死的”!

总而言之,物质财富丰富了,开着豪车似乎有“体面”,就那么一瞬间一句话,“体面”就抛到九霄云外了!

愿我们都记住三国时刘备诏书中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吧!

爱体面,讲体面,一定要从小事做起!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李培永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LingYuan' 的评论 : 谢谢你的关注和点评!
LingYuan 回复 悄悄话 拜读了。体面是人格与尊严的体现,确实很重要。"容止格言"很实用。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