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三道四(49)再谈白岩松的三“不”“说”
白岩松发现,许多领导干部媒介素养欠缺,面对镜头不敢说、不能说、不会说。何止是他发现了这个问题,每天看新闻联播的亿万中国人谁都发现了,两会上参加分组讨论的代表,面对镜头发言都是低着头,照着稿子唸。他们离开了稿子就不会说话了?!
幸亏有了微信,人们不仅可以文字交流,还可以语音交流。而语音交流是不可能照着稿子唸的,必须根据对方说的问题或事情,表达自己的看法想法态度等等。这就相当于面对面的即席讲话。
诚如白岩松所言,三“不”“说”的关键问题是“素养”。而“素养”涉及方方面面,其中也包含“不敢说”、“不能说”,真的有点复杂,暂且不论。
只说说我认为“不会说”的关键,就是不会即席讲话。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些人因为“急不择言”,与他人发生不愉快的言语纠纷;我们还经常在有的老师讲课时,或某领导作报告时,听到“嗯”、“啊”、“这个”之类的口语。鲁迅先生说:“急不择言’的病源,并不在没有想的工夫,而在有工夫的时候没有想。”(鲁迅《华盖集·忽然想到》) 由此可见,说话与思维之间的关系是多么密切!而说话不自觉地带出那些口语还与缺乏说话训练有关。
鲁迅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急不择言的病源,我们该如何对症下药呢?
还是要运用鲁迅先生所说的方法,在有功夫的时候要想一想如何说话,如何好好说话,如何说好好话。其标准可借用严复先生提出的“信”、“达”、“雅”。
“信”“达”“雅”,是我国清末新兴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出的翻译三大原则。简单说就是:“信”,即忠实于原文;“达”,即笔译流畅、译文通顺;“雅”,即文字优雅(典雅)。
之所以说借用严复先生的译文三原则,是因为:“信”,我们从字的结构上就可以看出,这个字是用会意的方法造的。意思的“人言为信”。也就是说,人说出的话,就要遵守诺言,要有信用!要说真话。“达”,《说文》解释为“通也”。本义为道路通畅。这里指说话要通顺。“雅”,本义是优雅,说话尤其要优雅。
现在我们有功夫,就先说“信”,就是说说真话。
著名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有句名言:“真话不全说,假话全不说”。
“假话全不说”,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问题,表现了一个人优良的人格魅力。“真话不全说”,是一个人做人的技巧问题,表现了一个人的智慧和能力。二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假话什么时候也不说,真话该说的时候就说,不该说的时候就不说,能做到这样的人就不简单了。做人不容易,做一个有头脑的实在人更不容易。对照季羡林老先生假话与真话,应该好好思考一下,我们该怎样说真话。
再说“达”,就是说话要通畅。一句话通不通,是从语法的角度来说的;一句话对不对,是从逻辑角度来说的;一句话好不好,是从修辞角度来说的。说话总是要一句一句说,如果每句话都是通的、对的、好的,那么连起来说就应该是通畅的。那为什么有的人说了一番话后,别人听起来感觉不通畅呢?这就有一个说话的技巧问题了。你不论是告诉别人一件事,还是表达一种观点,或是说明某一事物的特征,都要想清楚: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多说什么、少说什么、不说什么;而且有时还要辅之以手势或肢体语言。
最后说说“雅”。“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风雅颂一直传承至今。说话要优雅,一般来说就是讲文明懂礼貌。比如对长辈说话,不能说你,要说“您”。要懂得一般的尊称和谦辞,要学会说“对不起!”“谢谢!”等。优雅是一个人素质的外露,其本质是人的内在修养的结晶。
至于在说话时不自觉流露出“嗯、啊、这个”之类的口语,主要还是一个学习问题,就是说要在有功夫的时候努力学习说话。只要多说,就一定会说。
白岩松在一個讀書節目裏,當一位美女記者問他:白老師,你最崇拜的中國作家是誰?
”老子“,白答;
女記者蒙了,不清楚是白老師說自己還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老子。
现在在中国的领导干部面对镜头敢说吗?不面对镜头时敢说吗??老百姓面对镜头敢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