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三道四(43)疫情期间我思来想去
疫情期间,无论我住在美国新泽西,还是在加拿大温莎,都有许多时间让我思来想去。
我从哪里来?与所有人一样,是父母给予的生命,是父母带我来到这个世界的。我将到哪里去?也与大家的终点一样,最后都要走向死亡。
也许有人说,这么简单的问题,值得思来想去吗?当然值得。
不说人人、至少大多数人,小时候问过妈妈:“我从哪里来的?”然而,哪个母亲坦然告诉过孩子呢?哪个小孩真正明白了呢?记得中国有句俗话叫“养儿方知父母恩”。成人了,生儿育女之后,“方知”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才真正明白为什么要感恩父母。父母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并把他们抚育成人,实在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完成这项工程,尤其需要爱心、耐心和信心,更需要对孩子日复一日地、周到而细致地关爱。而作为孩子在这个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一段时成长时期,当身体发育到了对异性充满好奇心时,都是在黑暗中摸索。有限的一点点男女之间的那点事,或是偶尔听到大人不小心说出来的,或在中学《生理卫生知识》课本上自己看到的,我们那个年代的老师在课堂上是不讲那个重点的,或在课外看小说时揣摩出来的,言而总之,不论男生女生,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人们当下开口闭口“与时俱进”、“不忘初心”云云,我们能不能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信息社会,坦诚、真实地告诉孩子,你是从哪里来的呢?
人“生”,确实有很大的偶然性,而且由不得自己去选择;但,“死”却是必然的,是可以自己选择怎么样去死的。人来到这个世界后,尽管人生之路长短不一样,各人命运也不尽相同,但不管怎么样去死,总归是要死的。因此每个人必须面对“你到哪里去?”
这次新冠肺炎突然爆发,让许多老年人还没来得及想清楚“到哪里去”,就匆匆忙忙走了,留下好多遗憾。网传武汉一位健身健美大爷、“从不生病的”七十一岁的邱钧大爷,没有躲开这场灾难,他的健身目标和健美比赛计划,也只能遗憾地搁浅了。
诚然,人生必须有目标,不能浑浑噩噩混一辈子;人生也应该有规划,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有时间,特别是老人,实在该认真想一想到那里去之前的事啊!
托翁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琳娜》,开卷第一句话写道:“每一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每一个不幸的家庭都有自己的不幸。”当下,中国以及进入了老龄社会,不论是幸福家庭,还是不幸的家庭,老人都面临“到哪里去?”这个非常严酷的问题。
在文学作品中,对人生和生命的思考,不仅是永恒的主题,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自古及今的文人墨客,在他们的作品中,有的乐观、豁达;有的悲观、恐惧;也有看透红尘,及时行乐;更有舍生忘死,家国情怀,流芳千古。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和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金句,就是民族英雄一生的光辉写照。唐朝李白诗曰:“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活着的人,在这个世界上像是匆匆来去的过客一样;死去的人,像是在这个世界上走了一趟之后,回了自己的家,再也不到这个世界上来了。”这就是李白的豁达。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一文中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诚然,重于泰山之死的人,必流芳千古。而且,在历史的长河中,千古留名的人举不胜举。但是,与普通老百姓比,总是少数人。大多数人的死,“轻如鸿毛”,泯灭于史册。
在民间,自古就信孔子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之说。其实是一种无奈,也是逆来顺受的自我安慰。然而,不管怎么说,大家都关注人的“命”,相信“生死有命”,正如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六:“且人之生也,贫富贵贱,夭寿贤愚,禀性赋分,各自有定,谓之天命,不可改也。”天命不可改,就应顺其自然之道。
老人,从退休之日起,就必须面对怎么走这条“自然之道”。
卑之无甚高论,窃以为,首先,要在转换角色时,摆正自己的位置。当你老了,就不要再当家长了,不要再想指挥一切了。如果说以前是“三娘教子”,现在老了就就要接受“子教三娘”了。不论你是在儿女家,还是在自己家,凡事都要先听听儿女的意见或建议,这就是“顺其自然”。
其次,要在逐步适应退休生活时,坚持正确的理念。退休后,有一次我们语文短训班聚会,还记得就在那次聚会时,主持人罗念东让我这个班长致词。我从当天的暴风雨说起,今天我们在自然的暴风雨中来相聚,五十多年前,我们就是在那场政治“暴风雨”来临之前走到一起来的!可以说,我们现在的退休生活像雨后的彩虹一样美!谁也想不到,当年那么倒霉的我们,因为政策原因“不宜录取”上大学,却被武汉市教育局录用当中学老师。如今我们老师退休待遇与他人比,是何等的幸福!所以,我们知足,我们快乐!我们在座的同学,除了少数同学改行了,大多都把一生献给了教育,献给了学生,我们是践行助人为乐的一代人,现在虽然退下来了,仍然要坚持助人为乐!然而,毕竟年龄不饶人,我们要服老,要自己去找力所能及的乐趣!只要我们坚持“三乐”: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寻其乐。自觉做到“三动”:生命在于运动、朋友在于走动、爱情在于互动。我们就可以走过古稀之年,迈步耄耋之年,指向期颐之年!
诚然,能活百岁的毕竟是少数人,但退休后再健健康康活二三十年,应该是可以做得到的。我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人老了,一定要服老!随着年龄不断增长,身体的各项机能退行性老化是常态,顺其自然,就要放慢生活的节奏,一切都要慢慢来,不能性急。另有一说,七十三、八十四是人生的两个“坎”。如果能越过这两个坎,活到百岁就不成问题。如何才能越过这两个坎呢?我的高中班主任、今年102岁的唐启金老师总结的四条经验切实管用:一是心态平和;二是饮食平衡;三是健身适度;四是家庭和睦。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更信“生死有命”!我做小孩的时候,多次听我妈妈讲到“命里只有八合米,走遍天下不满升” (中国古代计量方法极为精确,且为十进位制。即:一斗为十升,每升约重1.5公斤;一升为十合,每合重150克)她还经常说:“你看汉阳归元寺的菩萨,站着的站一生,睡着的睡一生!”人各有命,命里有终生有,命里没有莫强求。这也是告诫我们,知足常乐!心态平和者长寿!
两千多年前,屈原在《天问》中就发出一问“延年不死,寿何所止? ”,这句话的意思是“延年益寿得以不死,生命久長几時止?”。不管生命何时止,大家的终点都是一样的,走向死亡,当然不一定都是走向坟墓,因为生不为名,死不占地的仁人志士大有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