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人生(76)谢谢您!敬爱的吴六林老师
我和吴老师第一次见面是在袁校长的办公室。
1979年春节后开学时,王仕良主任带我去见袁校长,他非常热情地握着我的手说:“培永啊,王主任那天回来说,他在汉口街上碰到你了,我们都欢迎你回母校!”一边对他说:“王主任,你马上去把教导处吴传忠主任和语文组长吴六林老师请来。”然后,又告诉我:“王场长现在是主任了,你们当年的班主任吴传忠老师现在是我们的教导主任。”
袁校长请吴主任和吴老师来校长办公室,就是要决定我回母校试教的具体时间和内容。吴主任和吴老师来办公室后,袁校长说:“我先说一下个人意见吧,请吴老师安排李老师试教一周讲课的内容,高中语文老师必备的基本能力都要考察一下。请吴主任安排试教具体时间和班级。届时,语文组全体老师,学校所有中层干部和校领导都要去听课。李培永不是没有大学本科文凭吗?有人担心,怕他不能胜任。但是,他是我们自己培养了六年的优秀学生,吴主任,你当年是他的班主任,比我更了解他。我们要通过实践来检验,让他试教一周,看看他是否具备省重点中学语文老师必须的能力和水平。到时候,请语文组全体老师评议,吴老师负责把老师们的意见报教导处,请教导处研究后写书面报告交校长办公会集体研究决定。还要请吴老师具体负责指导李老师备课,培永要虚心向吴老师好好学习,一定要上好课!你们两位商量一下备课时间吧。”
吴老师时年不到五十岁,个子高高的,戴着一副深度近视眼镜。我上前与吴老师握手问好后,他问我在武汉市43中教几年级。我告诉他,教高中文科毕业班。他建议在吴主任定了试教时间和班级之后,提前一周开始备课。到时先看一周时间安排的内容,按课时写好教案,交给他看看。然后,每次上课的前一天来与他一起备课。
吴老师指导非常细致、具体。他对我写的教案,从一节课的起始到结束,每一个环节,讲什么,怎么讲,哪里该提问,怎么问,在学生讨论时如何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如何把握课堂教学节奏等等。他都要结合课文内容和我的教案予以详细讲解,并听取我的意见,最后敲定教案实施方案。每次我走上讲台之前,他一定送我到教室门口,再三叮嘱我:“不要紧张!就按我们商定的方案去教,一定行!”
在吴老师的精心指导下,一周试教圆满成功。所有听课领导和老师,都认为我完全可以胜任省重点中学的语文教学工作。
1980年回母校工作,1982年,袁校长指派我参加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的语文教材改革实验。袁校长与吴老师商量后,决定请语文资深老教师汪厚铎指导备课、跟班听课、及时评教评学。吴老师作为教研组长,每当我上公开课,再忙也要审核我的教案,尽可能在上课之前准备更充分更扎实一些,而且就像我第一次在母校试教一样,他总是在上课前到教室门口叮嘱我:“不要紧张!按我们的计划去教,一定行!”
吴老师只要有时间,他一定陪同外校听课老师一起来我们班听课,每次听完课,他都要及时评课。经常指出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如哪个字发音不标准,板书时哪个字笔顺不正确等等。当然,他也经常鼓励我:“这节课的教法很好!好好小结一下!”我及其他年轻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他不仅指出问题所在,而且采取措施帮助大家。最令人难忘的是,特聘汪老师辅导年轻教师写大字,严格要求每位年轻教师每天写两张大字交给汪老师批改,所需笔墨纸张都是吴老师自费购买。汪老师笑称这是“吴六林书法教学奖学金”。
1982年2月17日,学校领导和教研组的决定,本学期由我代表文科在全校搞一次公开课,袁校长亲自找我谈公开课的问题,他强调这是学校建校以来第一次大型公开课,一定要认真准备。并通知我,教导处已经决定于3月11日举行公开课。
为了保证这次大型公开课万无一失,而又真实。吴老师决定让我先在刘老师执教的四班试教。在刘老师的精心组织之下,试教效果很好。教研组的老教师吴六林、陈治平、汪厚铎等都听了试教课,一致认为整个课堂教学结构紧凑完整,小毛病有两个:第一,讲第一部分太啰嗦,还要简单,点明即可;第二,语言要简练,多让学生活动,多读。一定要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用刘老师的话说:“该讲的一句不能少,不该讲的半句嫌多”。
这次公开课非常成功。我深知,这也是语文组所有老教师智慧和心血的结晶!
1985年3月23日下午,快下班时,吴六林老师和刘友三老师找我谈话。
吴老师说:“《中学语文》编辑部拟把你介绍给读者,要总结一下教改经验。学校(请刘老师负责)写一份简介,并附近照一张。”
我说:“这还为时过早吧,万一‘中考’砸锅了不好交账啊。”
吴老师接着说:“锅是砸不了的!你在教学方法上有许多可取之处,是可以介绍的,这也是为学校争光嘛!”
吴老师多次在我们语文教研组例会时,表扬我的教法不拘一格,课堂教学搞活了。3月26日例会结束时,我把前两天他让我写的总结《质疑·思维·创造》交给他审核。当晚他还给我时说:“原则上不错,前面稍微压缩一些,中心会更突出。”
那一段时间,我们语文组接受湖北省教育出版社的邀请,为该社编写《高中语文课文教学辅导》,吴老师和陈治平老师负责审稿。两位资深语文教师严格把关,除了文章内容、结构、体例外,对文中出现的错别字,还有标点符号,都要一一予以纠正。其责任心之强、读稿之细致,令人敬佩。
1986年1月3日,刘国正先生在给我的信中希望我能写出“一篇短(三四千字)而有力的总结经验的文章,在西安我曾请老彭同志转告你,并以支持”。
湖北省教研室彭慧敏主任从西安开会回来后,就派教研员张良谟老师到我们语文组召集会议,请吴六林、陈治平、汪厚铎等老师来一起来研究,如何帮助李培永老师写好初中语文教改总结。
国正先生说的那篇总结,就是《敢说·多说·会说》。在省教研室教研员和我们组的几位老教师的精心指导下,经过多次研讨、反复修改,终于“写出一篇东西”了。当我带着这篇文章去广州参加全国中语会,在会上宣读这篇论文时,国正先生和与会专家予以高度肯定,获大会“优秀论文”奖,被编入《全国中语会优秀论文选萃》(广东教育出版社)。我心里非常明白,这不仅仅是给我的鼓励,更是给我们语文组集体的奖励。
1985年秋季,我们初中语文教改实验班尽管有37人考入本校高中,但是,当时的学校领导坚持拆班,高中按学生入学成绩平均分班,班主任抓阄。李培永抓到哪个班,那个班就是高中语文教改实验班。不论是省教研室领导建议,还是初中学生家长要求继续参加实验,学校领导都不予以考虑。国正先生及时来信鼓励我“高中试验另换新班,固然增加了困难,但也会多一点经验,望快然当之。”吴六林老师劝我“先混一周再说吧”。
1986年秋季开学,教导处陈四维主任到班上宣布李培永不再担任班主任,教改实验继续进行,由语文组黄伯宜老师执教。我去问吴老师,这是怎么回事?他满脸“无奈”,说他们怎么决定的,我哪里知道?一周后,李校长派政教主任程华到班上宣布,班主任李培永继续执教语文改革实验班。学生热烈鼓掌欢迎。
吴老师积极支持、精心指导初中语文教改实验,到高中让我先混一下,后来对学校的一些做法默然无语,他内心的苦恼与谁说?吴老师退休多年后,有一次,我和原语文组的甘晓星老师回武汉时,相约去他家看望时,他兴奋得不得了,连连不断地说:“你们现在都还好吧?你们还记得我呀!”
当然记得啊!如果没有您精心指导我备课、试教,我怎么可以调回母校?如果不是您精心指导我进行初中语文教材改革实验,怎么可以成功?吃水不忘挖井人啊!感谢您!敬爱的吴六林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