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54) 辩证思维与语文教学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个成语。源自《淮南子·人间训》中的一个故事。
在靠近边塞的人中,有一位精通术数的人。他家的马自己跑到胡人那里去了,大家都来慰问他。这位父亲说:“为什么就知道不是福运呢?”过了几个月,他家的马带领着胡人的骏马回来了,大家都祝贺他。这位父亲说:“为什么就知道不是祸端呢?”家里有钱又有骏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有一次从马上摔下来折断了大腿骨。大家都慰问他,这位父亲说:“为什么就知道不是福运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侵入边塞,男子健壮的都拿起弓箭参战,塞上参战的人,十个死九个,不死的都是重伤。唯独他的儿子因为腿摔断了的缘故,父子得以保全性命。所以福可变为祸,祸可变为福,这其中的变化难以捉摸,深不可测。
《老子》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成语“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的原文。
老子生卒:约公元前571年---约公元前471年。
淮南子中的那个故事是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12月)时期的。
总之,这两个充满辩证思维的成语故事都是两千多年前的了。可见,辩证思维是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的传统,也是东方思维的特点。
著名科学家高士其给张光鉴著《相似论》写的序言中说:
我们生活在科学的世界,我们更生活在规律的世界,每一件事都有其规律可循,科学本身就是在遵循规律,运用规律上的劳动创造。世界上的事物,虽然千姿百态,但究其内在的本质,都有其相同的哲理。当我们摸清了事物各自迥异的个性后,就需要开始去寻找它们内在的共性,这才是一个明哲、智慧的作法,也是认识事物的最好途径。只有这样才能掌握大自然的运动规律,从而站在哲学的高度,通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真谛。”
历史发展到现代,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灵感思维是三种普遍的思维形式。具体人的思维,不可能限于哪一种。解决一个问题,做一项工作或某个思维过程,至少是两种思维并用。两种,就是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所谓三种,就加上灵感。思维科学作为基础科学就要研究三种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关于抽象思维,现在形式逻辑搞清楚了,至于辩证逻辑还是不清楚。有许多谈辩证逻辑的书,总是经典著作中辩证法的那几条,而具体怎么用,就没有了。
科学家都说不清楚的事情,我们就不必去纠结那些名词术语了,我们就研究怎么在教学中运用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最基本的有三种:归纳演绎;抽象具体;分析综合。
何谓“归纳演绎”?
苹果、梨子、香蕉、西瓜等等,统称之为“水果”。说简单一点,由苹果到水果,运用的是“归纳法”;逆向思考,从水果到苹果,就是“演绎法”了。
何谓“抽象具体”?
“水果”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吃不到。只是一个概念而已。 苹果、梨子、香蕉、西瓜等等,就是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吃得到。
何谓“分析综合”?
分析是把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侧面、属性,分别加以研究。是认识事物整体的必要阶段。
综合是把事物各个部分、侧面、属性按内在联系有机地统一为整体,以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分析与综合是互相渗透和转化的,在分析基础上综合,在综合指导下分析。分析与综合,循环往复,推动认识的深化和发展。一切论断都是分析与综合的结果。
分析和综合最能体现钱学森说的:“具体人的思维,不可能限于哪一种。解决一个问题,做一项工作或某个思维过程,至少是两种思维并用。两种,就是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所谓三种,就加上灵感。”
这三种基本思维方法,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随处可见。而逻辑思维中的辩证思维方法是用得最为普遍的,尤其在恢复高考以后的作文考试中,几乎每年的试题都要考核高中毕业生的思辨能力。
2013年湖北省高考作文题是:“你注意到了吗?装鲜牛奶的容器一般是方盒子,装矿泉水的容器一般是圆瓶子,装酒的圆瓶子又一般放在方盒子里,方圆之间,各得其妙,古诗云:方圆虽异器,功用信具呈。人生也是如此,所谓:上善若水任方圆。以方圆为话题,根据此材料,题目自拟写作文”。
那一年华中师大一附中的毛平阳老师,请我帮他的朋友辅导一附中艺术班的学生肖唅。该生的专业考试已经在中央美院通过了。我在辅导过程中让他做的作文题刚好与高考题相似:做事要坚持行“方”的原则,做人还要有“圆”的润滑功能。请你以“方”“圆”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该生当时在规定时间内写完后,我曾当面予以批改。那个叫肖唅的学生在考场看到高考作文题第一眼,就非常兴奋。考完后感觉很好。成绩也非常理想,后来被中央美院录取了。
肖晗现在纽约布鲁克林普瑞特学院读室内设计专业研究生一年级。
这个学生的成功也许只是个案,也纯属偶然押对了高考作文题。然而,偶然之中也有必然呀!那必然就是,我们高度重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
回顾往事,1985年,我执教的语文教材改革实验班初中毕业时,在没有任何复习准备的情况下,学生参加当年高考语文单科测试,高考语文平均分超过应届高中毕业生一分多。这足以说明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必定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文水平。
附录:
1986年高考作文题《树木·森林·气候》,
一棵树不能改变气候,只有森林才能改变气候,而形成一片森林又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果温度湿度适宜,树木就迅速生长起来,形成茂密的森林。大片森林的出现,会使气候变得更好。
这里说的是一种自然现象,社会生活中的某些现象也有类似之处。请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一个有意义的话题,用上述现象作比喻,发表自己的见解。全文不少于600字。副标题自定,写在横线上。
请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一个有意义的话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全文不少于600字,副标题自定。
我班学生参加测试时写的满分作文:
《树木·森林·气候》
——谈“他们都是钱学森”
最近,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回答香港记者关于中国人才严重外流问题时,说过这样一句话,“他们都是钱学森,钱学森是会回来的。”这短短一席话,在全国激起轩然大波。许多报刊、杂志争相评论,一时间人才外流问题成为全国的热门话题。
对钱学森说的这句话,人们褒贬不一,更有甚者,一些人对那些“外流人才”破口大骂,总之是贬多于褒。
的确,中国要实现现代化,需要人才,正像要使气候变得更好,需要大片的森林一样,我们的祖国需要大批的留学生回国参加四化建设。是的,修瑞娟回来了,刘晨辉回来了,还有一些留学生也回来了。但这只是一棵棵的树木,还未形成森林。“一棵树木不能改变气候,只有森林才能改变气候。”因此,人们迫切希望,大声呼叫:“回来吧,人才!”然而似乎是呼声强烈而应声渺茫。不但一些人才没有回来,反而又有一些人才向外流走。著名指挥家郑小英痛心地说:“我亲手培养的五个‘卡门’,已经走了四个。”于是,一些人愤怒了,纷纷斥责那些“外流人才”是“崇洋媚外”,是“败类“,更多的人对此是忧心忡忡。然而,此时我想问的是,这些同志在斥责,在忧虑时,是否曾经这样想过:”形成一片森林????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果温度湿度适宜,树木就迅速生长起来,形成茂密的森林“。
再看看现实又为那些人才回国准备了怎样但“温度”和“湿度”呢?难怪一些人才委屈地说:“我们不是不想回国,谁不爱自己的家乡,谁不爱自己的亲人?但是,我们回国后也许会放弃自己的专业,因为国内暂时缺乏这样先进的设备和条件。”
再说有些回国了的留学生又受到什么待遇呢?前不久《文摘周报》上登载了一个留学生回国后,由于领导不学无术,竟搞得他专业不对口,“英雄无用武之地”。试想,这样对待留学生,人才还愿意回来吗?
我相信钱学森但话,“他们都是钱学森,钱学森是会回来的!”
大家一定还记得,钱学森回楼时,是因为党和国家关心他,支持他,千方百计为他创造条件,才使他——“中国导弹之父”有了大展宏图的可能。
现在,只要我们全党、全社会都来为当代的“钱学森”创造和提供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钱学森会回来的”。因为有了适当但“温度”和“湿度”,“树木就迅速成长起来,形成茂密的森林”,而“大片森林的出现,会使气候变得更好”,那么,中国实现现代化便为期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