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以忘忧

古稀之年,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寻其乐!
个人资料
李培永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笑谈邂逅之四 一生教语文的张必琨先生

(2018-12-11 06:55:49) 下一个

笑谈邂逅之四          一生教语文的张必琨先生

      1983年暑假,人民教育出版社在河南洛阳召开重点中学语文教材改革实验工作会议。全国各省教研室负责实验工作的主任及教研员,率领本省四所参加实验的省重点中学的执教老师,都按时来到了牡丹之城。

      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副总编辑刘国正先生、人教社《课程·教材·教法》研究所所长张定远先生、以及中学语文编辑室实验教材《阅读》和《写作》的编辑们都来了。大会由张定远先生主持,刘国正先生致开幕词,河南省教育厅副厅长致贺词。然后按照会议议程,首先请实验教材的编辑们分别报告编写意图、原则、体例及教学建议;再请实验班的试教老师作典型发言。

       我在会前提交给大会一篇总结文章《试教初步》,比较全面地总结了我们华中师大一附中实验班一年来的试教情况,被大会确定作典型发言。

我的发言受到与会老师们的热烈欢迎,同时也受到国正先生和定远先生的高度重视,两位前辈约我会后去他们下榻的酒店深谈。

       晚饭后,我如约去定远先生的房间。在他房间的客厅第一次近距离见到了章熊先生和张必琨先生。

       章熊先生时任北京大学附中副校长、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实验教材的特邀编辑,他还是那时全国语文高考命题组的负责人,他在大会作的报告《关于“段”的教学》深受老师们的欢迎。

       张必琨先生是章熊先生的学友和好朋友,他们两位都是五十年代初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的高材生,著名的语文教师、实验教材的特邀编辑。他在大会作的报告《初中文言文教学》也深受老师们的欢迎。

       定远先生见到我后,立即向两位前辈介绍说,他叫李培永,是武汉华师大一附中实验班的执教老师。两位老师马上说,今天上午发言讲得不错,希望你再接再厉,坚持实验到底,将来一定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成绩!我向他们表示最诚挚的谢意后,就在那里倾听他们谈学论道。曾经不止一次听说“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天晚上才真正有了深刻体会。这天晚上的相遇,让我与他们这些中国一流的语文教育家成了忘年交,三十多年不断得到他们耳提面命,才成就了我的辉煌,如果说,我在不惑之年没有本科学历而能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可以算是人生的辉煌的话。

       必琨先生热爱教育事业,一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成绩斐然。他去年在人教社出版的《我教语文》,集中展现了他的语文教学理念和造诣。他倡导并力推的文言文诵读教学,已为广大语文教师所接受且践行,更为学生喜爱而受用。

       1986年,他在百忙之中赶到我在华师一附中执教的实验班,为我们武汉市的高中语文老师上了一堂文言文诵读示范课,深受师生欢迎。

       1987年暑假,在太原语文实验班工作会议上,当人教社主编高中实验教材《文言读本》的周正逵老师,发现正在上示范课的那位老师用传统讲读方法一句一句边讲边译时,立即找到必琨先生,让先生马上准备下一节课用诵读法去上示范课。先生只有不到半小时准备时间,还是借用那个班的学生,让学生和与会老师们耳目一新,大开眼界。再加上周正逵老师在课后的精准点评,大家真正明白了什么是文言文诵读教学法。

       1992年,必琨先生应邀到我所在的农垦中学当顾问,我请他在我们学校语文组集体备课时专题讲文言文诵读教学。下面是我当年的《工作日记》,纪录如下:

       1992年3月24日         张必琨老师

       文言文诵读教学问题,首先讲虚词的诵读。

     (一)文言文虚词教学的复杂性和单一性

一、复杂性表现在四个方面:

 1、许多虚词是从实词借用过来的。

 2、虚词用法很多。杨树达归纳为二十多种。

    “之”:吕叔湘先生说取消独立性;

                   杨树达说,助词,无义。

                   我以为有舒缓语气的作用。

       哪一种对,我以为都对。

       我们可以从鲁迅早期作品中找出佐证。如:“刘和珍君听我的讲义”这个“的”相当于“之”;“总之,落水狗的该打不该打”这个“的”也相当于“之”。

      正因为用法多,且众说纷纭,所以要研究。

 3、虚词运用有一个时代习惯。

     “以”作“而”用,在《楚辞》中相当多。把“以”与“而”通用,后来就比较少。

 4、各种虚词之间,可以相互代替。不仅可以代替,有时还可有可无。

二、虚词的单一性,具体表现在语气上。

 1、告诉你在什么地方停顿,停顿时间的长短:如“也”在句末。停顿要长, 在一句中间停顿应短。“登斯楼也”这个“也”在两个分句之间,应不长不短。

 2、告诉你这句话的语气。

讲虚词的复杂性与单一性,目的是讲虚词的辩证性。

     (二)虚词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

          着眼于复杂性,着手于单一性。

      1、语法是在实践中自然形成的,虚词使用也是一个习惯。习惯如何养成呢,就是一个“读”。

      2、从反面讲,大家都学过外语,真正成为阅读障碍的不是虚词,而是实词。学生觉得虚词神秘,首先是老师把虚词讲神秘了。要学生背书,语法要懂一点,搞深了,有害无益。

      虚词教学难是人为的,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初中学生学文言文就是要多读。高中有一些特殊情况该讲一讲。

  (三)虚词的诵读:

    1、停顿及长短“

    2、轻重:如“乎”:“天下事有难易乎”(延长音)

                                         “叫嚣乎南北”(轻、短)

    3、该不该延长?

     作家运用虚词的特点:

     如《醉翁亭记》连用了21个“也”,可否省?作者从容、怡然自得的心情,都在21个“也”上,不能省。

     韩愈《马说》中连用五个“也”,所寄托的感情不同。

     总而言之,都应结合诵读来讲,告诉学生如何理解文章的脉络、主旨,抓住作者用虚词的特点来讲。

     再讲实词。

一、实词教学必须以训诂为基础:

      各个语种的词义都有他的特点。比喻,俄语重视词根,再加前缀或后缀,即变成新的词义。英语跟它近似;德语的复合词就特别多。

      汉语词的特点:象形字,表意文字。

      造字法有六种,最基本的还是象形,指事还是以象形作基础。

      形声字的形和声两个部分都是象形。会意字也是以象形为基础。汉字的形声和会意字特别多,分类不可过死。只要是有一个声符,一个意符,就可以叫形声字。

      第一,从字的形体可以看出字意。

      第二,词义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如不对文物典籍等古文化常识进行研究,难懂它的词义。如《六国论》中有一句“破灭之道也”中的“破”,后面又用一个“迁灭”呢?我们都知道,古代最重要的是“鼎”,把“鼎”搬走了,国家就灭亡了。所以可用“迁灭”。又如“居庙堂之高”,“庙堂”在唐宋时就是宰相的意思。

      第三,古汉语中又有通假。如《庖丁解牛》中“新发于硎”中,“发”为何作“磨”讲?在解释不通的情况下,可通假。除通假之外还有通用字,如“担中肉尽,止有剩骨”中的“止”。

      第四,修辞手法,对字的意义也会发生影响。如“朝辉夕阴,气象万千”,这叫互文见义。还有对偶句。

      所以,文言文实词教学应以训诂为基础。

    二、有关训诂的一些基本知识:

   1、本义:

         缦:没有花纹的布。

         险:高山,从高山引出危险。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这两句是对应的。

       引申义: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

        鸣:从鸟叫引申到凡是物,说到一切声音。

              鸟叫到物是近引申;到一切物是远引申。这就是从个别到一般。

        废:屋倾也。近引申,倒地。远引申,被废弃的事。如“百废待兴”。这就是从具体到抽象。

      以训诂为主,关键是某些自己不熟悉的要查本义。

      训诂的基本原则是先查本义,然后再引申。

      所谓训,就是解释词语。《三字经》“详训诂,明句读”。

      自古有互训、反训,理训之说,其实互训、反训不多,理训最重要。应对学生讲清楚,就是结合上下文给词语一个最恰当的解释。如“夹岸数百步,芳草鲜美”中的“草”为“华”,“华”即“花”。这一句是写桃花。前面有“忽逢桃花村”,后面又有“落英缤纷”。文理是,先写桃花村,再写桃花,后写花落。

     2、与训诂相关的两个问题:

     一是互文见义与互文逐义不同;二是因声求义。“率疲敝之卒,将数百之众”中的“将”与“率”互文见义,可知是“率领”的意思,因此,“将”要破读(就是改变读音以区别该词不同的意义或词性的一种方法)。凡是破读,意思一定变。

    三、注意事项:

    1、教材中的注释、练习,不是百分百正确,而是错误很多,自己有把握就要改。编辑常常回避没有把握的解释。

    2、教学生时,不必讲以上所有的知识。不必讲名词术语,有计划地教学生一些词语的解释,把解释词语的方法教给学生。

     如学生一般分不清“即”与“既”。

     “即”左边是“食”的省形,还是食。右边偏旁是跪着的意思。其引申义是“到什么什么地方去”。所以“即”是到饭桌前跪着吃。

    “既”的右边是“无”,“无”是吃完饭后打饱嗝。“无”和右边的“食”联系起来,从具体到抽象,就是“吃完饭了”。

3、讲训诂不能讲多了,要有一定的量。大约几十个,最多一百个吧,关键是教学生掌握解释词语的方法。

     以上知识讲座记录,只是一个提纲。必琨先生当时讲的时候,每一个知识点都举了许多课本中文言文的例句,每讲一个例句都是信手拈来脱口而出,足见他对中学《语文》课本中文言文的熟悉程度;讲座分两次,第一次讲虚词,第二次讲实词,讲述条分缕析层次分明,可谓出口成章;与会全体语文老师听完之后,交口称赞。中国字,三“口”为“品”,中国人,人品为重。文如其人,必琨先生一生踏踏实实做学问,认认真真做事,老老实实做人的高尚品德,令人敬佩,垂范后世。还有上述他在太原、在武汉上示范课时,从来不看课本,让学生和所有听课的老师为之惊叹!

     必琨先生北大毕业以后,一生教中学语文,文言文功底深厚,文学造诣非同一般。上世纪电视剧《红楼梦》播出之后不久,北京大观园落成,镌刻在入口处的用文言文撰写的《北京大观园铭》集中展示了必琨先生的文采,所有到此游园的人读后无不赞叹!

     必琨先生一生教语文,永远都是我的老师!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