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三道四(12) 二缶钟惑
“二缶钟惑”这个成语现在很少用,属于比较冷僻的词语。昨天查“二桃杀三士”,看到这个成语,感觉非常陌生,就想知道它是什么意思。
还是先看百度怎么说的吧:
“二缶钟惑”中的“二”:疑,不明确;缶:、钟:指古代量器。弄不清缶与钟的容量。比喻弄不清普通的是非道理。
看了许多遍,还是不明白这个成语的本义是什么呢?可以这样来解释“二”吗?
《朱子读书法》云:“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致融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又云:“无疑者,须要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
于是,想到以前教学生背诵的陶行知先生的一首诗:“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问谁?还是要问百度。
再上百度查查它的出处:战国·宋·庄周《庄子·天地》“以二缶钟惑,而所适不得矣。”
继续查“天地”原文,看看“以二缶钟惑,而所适不得矣。”的语言环境如何,没有想到原文很长。
全文可以大体分成十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阐述无为而治的思想基于“道”。事物是同一的,事物的发展变化是自然的,因此治理天下就应当是无为的。这一部分是全篇的中心所在。
第二部分通过“夫子”之口,阐明大道深奥玄妙的含义,并借此指出居于统治地位的人要得无为而治就得通晓大道。
第三部分写一寓言小故事,说明无为才能求得大道。
第四部分通过隐士许由之口,说明聪慧和才智以及一切人为的作法都不足以治天下,并直接指出“治”的危害就是乱的先导。
第五部分说明统治者也要随遇而安,不要留下什么踪迹。
第六部分对比无为和有为,说明有为而治必然留下祸患。
第七部分论述宇宙万物的产生,寓指无为而治就是返归本真。
第八部分指出治世者必当“忘己”。
第九部分指出从政的要领是纵任民心,促进自我教化,而有为之治不过是螳臂挡车,自处高危。
第十部分借种菜老人之口反对机巧之事和机巧之心,拒绝社会的进步,提倡素朴和返归本真。
第十一部分分别描述了“圣治”、“德人”和“神人”。
第十二部分进一步称誉所谓盛德时代的无为而治。
第十三部分借“忠臣”、“孝子”作譬,哀叹世人的愚昧和迷惑。
第十四部分指出追逐功名利禄和声色,貌似有所得,其实是为自己设下了绳索,无论“得”和“失”都丧失了人的真性。
看到最后,才知道“以二缶钟惑,而所适不得矣。”这一句在全文的第十三部分的第二段。
看第十三部分原文:
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亲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则世俗谓之不肖子;君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则世俗谓之不肖臣。而未知此其必然邪?世俗之所谓然而然之,所谓善而善之,则不谓道谀之人也。然则俗故严于亲而尊于君邪?谓己道人,则勃然作色;谓己谀人,则怫然作色。而终身道人也,终身谀人也,合譬饰辞聚众也,是终始本末不相坐。垂衣裳,设采色,动容貌,以媚一世,而不自谓道谀,与夫人之为徒,通是非,而不自谓众人,愚之至也。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三人行而一人惑,所适者犹可致也,惑者少也;二人惑则劳而不至,惑者胜也。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不亦悲乎!
大声不入于里耳,折杨皇荂,则嗑然而笑。是故高言不止于众人之心,至言不出,俗言胜也。以二缶钟惑,而所适不得矣。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其庸可得邪!知其不可得也而强之,又一惑也,故莫若释之而不推。不推,谁其比忧!厉之人夜半生其子,遽取火而视之,汲汲然唯恐其似己也。
译文:
孝子不奉承他的父母,忠臣不谄媚他的国君,这是忠臣、孝子尽忠尽孝的极点。凡是父母所说的便都加以肯定,父母所做的便都加以称赞,那就是世俗人所说的不肖之子;凡是君王所说的就都加以应承,君王所做的就都加以奉迎,那就是世俗人所说的不良之臣。可是人们却不了解,世俗的看法就必定是正确的吗?而世俗人所谓正确的便把它当作是正确的,世俗人所谓好的便把它当作是好的,却不称他们是谄谀之人。这样,世俗的观念和看法岂不比父母更可崇敬、比君王更可尊崇了吗?说自己是个谗谄的人,定会勃然大怒颜容顿改;说自己是个阿谀的人,也定会忿恨填胸面色剧变。可是一辈子谗谄的人,一辈子阿谀的人,又只不过看作是用巧妙的譬喻和华丽的辞藻以博取众人的欢心,这样,终结和初始、根本和末节全都不能吻合。穿上华美的衣裳,绣制斑烂的纹彩,打扮艳丽的容貌,讨好献媚于举世之人,却不自认为那就是谗谄与阿谀,跟世俗人为伍,是非观念相通,却又不把自己看作是普通的人,这真是愚昧到了极点。知道自己愚昧的人,并不是最大的愚昧;知道自己迷惑的人,并不是最大的迷惑。最迷惑的人,一辈子也不会醒悟;最愚昧的人,一辈子也不会明白。三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个人迷惑,所要去到的地方还是可以到达的,因为迷惑的人毕竟要少些;三个人中两人迷惑就徒劳而不能到达,因为迷惑的人占优势。如今天下人全都迷惑不解,我即使祈求导向,也不可能有所帮助。这不令人可悲吗?
高雅的音乐世俗人不可能欣赏,折杨、皇华之类的民间小曲,世俗人听了都会欣然而笑。所以高雅的谈吐不可能留在世俗人的心里,而至理名言也不能从世俗人的口中说出,因为流俗的言谈占了优势。让其中两个人迷惑而弄错方向,因而所要去的地方便不可能到达。如今天下人都大惑不解,我即使寻求导向,怎么可能到达呢!明知不可能到达却要勉强去做,这又是一大迷惑,所以不如弃置一旁不予推究。不去寻根究底,还会跟谁一道忧愁!丑陋的人半夜里生下孩子,立即拿过火来照看,心情急切地唯恐生下的孩子像自己一样丑陋。
从全文来看,第十三段只是庄子为说明中心而举的例子。从这一部分的原文和译文的黑体字可以看出,百度解释“二缶钟惑”中的“二:疑,不明确。”显然是错误的。这个“二”从这一部分行文的思路来看,对应上面说的“三个人中两人迷惑就徒劳而不能到达”,“以二缶钟惑,而所适不得矣。”就是指“两个人”。“让其中两个人迷惑而弄错方向,因而所要去的地方便不可能到达。”
由是观之,尽信书,不如无书!百度中的词语解释有时也可能出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