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以忘忧

古稀之年,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寻其乐!
个人资料
李培永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教育随笔34 叶老倡导的“学步法”

(2018-04-07 13:35:29) 下一个

教育随笔34

叶老倡导的“学步法”

在语文教学中,叶圣陶先生倡导的“学步”法,是教学生学会学习的科学训练方法。叶老强调,“学步”法的每一步都要督促学生“反复历练”,由“扶其肩”“携其腕”,而“去扶携”“翼护之”,而“翼护亦无须”,使学生“他日行千里”。(引语均选自《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人民教育出版社推出的重点中学语文分编型教材《阅读》和《写作》,从教材编辑体例到练习设计,都体现了叶老倡导的“学步”法。

《阅读》课本,按单元编排,每单元教学程序为:先讲读课文、再课内自读、后课外自读。这套课本编者的意图之一,是着重建立现代语文读写能力的训练序列。自1982年教材问世以来,语文单元教学的研究方兴未艾。大家都在探索单元教学与训练序列的关系、单元教学过程中讲读课文与自读课文的关系、课内自读与课外自读的关系。武汉市六中的胡明道老师把讲读、课内自读与课外自读三者之间的关系,形象地比做“看我走”、“扶你走”和“放你走”(见1991年12期《语文教学与研究》),基本上反映了三类不同课文的教学法的特点。

现代语文读写能力训练序列已经有课本了,训练方法的理论和实践案例也都有了。那么,语文老师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反复历练了。

练什么?怎么练?

阅读能力也好,写作能力也好,其关键能力就是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在建立现代语文读写能力的训练序列过程中,必须探索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训练的序列。

其实,孔子早就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百度”通俗解释:

“学而不思则罔”:死记硬背而不思考不理解,就做不到活学活用、融会贯通,即使记忆力再好成绩也不会太好。

“思而不学则殆”:只是善于思考而没有学习的行动,即使逻辑思维能力再强也会因为知识累积的匮乏而限于空想而失败。

孔子的这句话,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

我从实践中体会到,抓住了培养学生勤想问题,学会提问这一环,就抓住了学习和思考的结合点,就抓住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要教学环节。

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思维紊乱的人,一定说不好话。只有思维清晰而有层次,语言才清楚而有条有理。所以,思维和语言训练应基本同步,即敢想——敢说,多想——多说,会想——会说。

    然而,语言和思维毕竟还是有区别的。如何把语言和思维的训练结合起来呢?我们设想,并在三年初中教学全过程中付诸实践的做法,是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之与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基本同步,即敢想——敢问——敢说,多想——多问——多说,会想——会问——会说。

    我在学生升中学后的第一堂课,就给他们讲了古今中外名人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故事,并要求他们背诵陶行知先生的一首诗:“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引自《陶行知教育文选》第307页)启发学生敢于提问。首先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同时要求他们预习每一篇课文;上每一堂课,都要质疑问难,培养他们敢想敢问敢说的精神。

    接着训练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以及教学重点、难点,有目的地提出问题。这就要学生多想、多动脑筋分析,不能“见一个菩萨作一次揖”,而要善于从诸多问题中找出最主要的问题,学会“牵牛鼻子”。这一提问训练过程,体现了聚敛思维的特点。学生每节课都要想问题、提问题、讨论问题,脑筋越用越灵,思路越来越活,说话机会越来越多。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相应得到提高。

    然后,我们又适时提高思维训练的难度,不仅要学生有目的地提问,而且要能从新的角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是一种发散思维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经过系统提问训练的学生,一般能对课文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比较,由此及彼产生联想,即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引起全班学生思维的“开窍反应”。实践证明,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课文具体内容,经常对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思维训练,学生不仅会想、会问,而且也会说了。

实践告诉我们,运用叶老的“学步法”,逐步指导学生练说话、练提问,是提高学思维能力的关键。而学生一旦具备了关键能力,就可以“自能读书”“自能作文”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