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以忘忧

古稀之年,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寻其乐!
个人资料
李培永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教育随笔30 提问动天君 会学要用心

(2018-04-04 04:40:24) 下一个

教育随笔30

提问动天君   会学要用心

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世界各国有识之士都指出,未来社会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此,教学,就要教学生会学。从宏观角度用战略眼光综观全局,会学的主要标志是掌握科学的思考方法和学习方法,敢于提问、善于提问。

1962年1月22日,叶圣陶老先生发表了《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一文,指出“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因此,边教,边要逐渐为‘不需要教’打基础。”这一观点的提出,立即在我国语文教育界引起强烈的反响。此后,叶圣陶老先生又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了“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他说:“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怎么叫用不着‘讲’用不着‘教’?学生入了门了,上了路了,他们能在繁复的事事物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岂不是就用不着给‘讲’给‘教’吗?这是多么好的境界啊!教师不该朝这样的好境界努力吗?”

叶圣陶老先生还说:“各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最要紧的还是让他们自己动天君。”

提问动天君,就语文课堂教学而言,有两层含义。因为课堂教学是指在课堂这一特定情境中教师教与学生学构成的双边活动,所以,教师的提问能否让学生动天君是其含义之一;其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天君后向老师提问。对学生而言,这两者的区别前者是被动的,后者是主动的;对教师而言,正好相反,前者主动,后者被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学生是最常见的教学方式之一,因为常见,就常常被有些老师忽视,有时在课堂上随心所欲提问,不仅难以达到教学目的,而且学生也不动天君信口开河。教师要用心设计课堂提问,必须遵循课堂提问的原则:

一、提问要面向全班学生;比如,我穿西服走进教室,引发学生议论后,就让学生从李老师穿西服说起,充分发表意见。然后,再以《从李老师穿西服谈起》写一篇议论文。

二、选择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提问;比如,我教说明文《统筹方法》是这样设计开头的:“同学们都喜欢看王景愚的哑剧吧!今天我给你们表演一幕哑剧。你们不须花钱买票,但也不能白看,看完以后,请大家说一说剧情,好不好??”(学生齐声答“好”)于是,我给学生表演了一段教师中午回家处理家务的情景,有开房门、急忙进厨房、淘米、点燃煤气灶煮饭、洗菜、切菜等一系列动作;学生复述“剧情”后,我又提问:“如果先洗菜、切菜,再煮饭,结果如何?”讨论之后,再要求学生速读课文,课文中的抽象道理学生就很容易掌握了。(华罗庚的《统筹方法》讲的主要是有关时间方面的问题,但在具体生产实践中,还有其他方面的许多问题。这种方法虽然不一定能直接解决所有问题,但是,我们利用这种方法来考虑问题,也是不无裨益的。)

三、根据教学进程,适时提出探究性问题。比如,《我的空中楼阁》教学进程中有这样一段实录:

师:我赞成预习时看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包括看《教参》。这种认真学习的态度和钻研精神值得大家学习。但是,尽信书不如无书,上了书的也不一定全对,我们还要学会批判地吸收。现在请学生乙继续发言。

生乙:首先我同意生甲的看法,《我的空中楼阁》是虚构的。因此,全文都是以虚为主,就从第1到8段来看吧,尽管确确实实写了山、树、小屋,然而既不是写的泰山,也不是写的阿里山,而是作者想象中的山。作者又从想象中的山联想到山上有一个“小屋”,“小屋”周围是树。这怎么能说是实写自然环境?只能说是作者为追求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而“创造”的“世外桃源”。

教室里安静极了,大家在静听,有的学生还情不自禁地点头。学生乙继续说:

显然,从实写和虚写这个角度来分析课文划分层次结构不太恰当。我认为作者的思路是“总写—分写—总写”。请大家看1—3段,尤其是第3段,那“一点灵动的色彩”、“一点生气,一点情调”,与地15段写的“一件艺术品”不是遥相呼应吗?再读4—14段,如我在黑板上写的那样,作者分写小屋和周围环境的关系。所以,我不赞成《教参》上的分析。

学生乙坐下了,教室仍然很安静。教师含笑环视学生,没有人举手要求发言。

师:他们两人的意见完全不同,到底哪一位的符合作者的思路呢?大家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课文。请赞成学生甲的读课文时考虑一下学生乙的意见,请赞成学生乙的读课文时考虑一下学生甲的意见。

[《朱子读书法》云:“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又云:“无疑者,须要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

在这个时刻,提出“到底哪一位的符合作者的思路呢?”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探究是指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观察、阅读,发现问题,搜集数据,形成解释,获得答案并进行交流、检验、探究性学习。

课堂提问设计原则:

一、在课堂教学的要点、重点和难点之处提出问题;

二、在具有思维价值的细微之处设点提问。

三、在文章中看似矛盾之处设点提问。

四、在容易引起学生联想、想象之处设点提问。

课堂提问的切入点:

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孔子论述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名言。“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举出一个角为例来告诉学生,而他不能推断其他三个角如何,就不用再教他了。因为他不用心思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是: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教师课堂提问的切入点就要选择在这个时刻。

二、在学生思维一时还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进度时,教师应提出一些诱导性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三、在教室出现议论声时,教师要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让学生把自己的问题说出来,然后,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引发学生讨论,激发学生思维的开窍反应。

课堂教学进程中,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主动,学生被动。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向老师提问,那就是学生在主动学习。学生即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他们的智力因素对教材的反应,常常超出教师预先设计的教案,表现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要珍惜这个稍纵即逝的机会,根据全班学生的智力水平,以适当方式反弹回去,让个别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引起思维的“开窍反应”。“开窍反应是在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去寻找尽可能多的不同解答或答案时所使用的许多教与学的方法之一。”(引自(美)林格伦著、章志光等译《课堂教育心理学》第426页)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