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走进北非之四 - 努米底亚的旷野

(2024-03-06 16:45:57) 下一个

第二天,顶着清冷的晨曦,在西迪小巷再溜达一圈。

热闹的小镇一片宁静,百年来,西迪每天都是这么送旧迎新。

回到酒店,儿子还在酣睡,女主人却已经把早餐摆在了院子里。

相比中东地区,北非的早餐要清淡许多,基本就是果汁,面包,橄榄油,酸奶,鸡蛋那么几样,但营养还算均衡。

离开之际,LD看着一辆辆车从我们身边掠过,开进镇里,开始琢磨:既然这些车都朝这个方向开,说明前方有路,我们没必要从昨天酒店老板带我们上来的后山下去了......

悲催的事实证明了LD的自作聪明 - 往前开行了十几分钟,前方依然还是禁行区,于是我们不得不在狭窄的小街三点掉头,沿着昨天进来的路线开出去。直到离开西迪,我也没想明白,那些开进镇里的车子,都去了哪里。

拐上大路,LD对儿子说,今天我们离开地中海,进入突尼斯腹地以后,要暂别海鲜一些日子了。

迦太基遗址,安东尼浴场,巴多博物馆,西迪小镇,基本都集中在突尼斯城周边,属于这个北非小国的旅游热点,相对的网上的信息也比较多,今天南下,开始远离旅游群落,对于前程的信息收集和准备也比此前困难了许多,但毕竟我们从走近突尼斯,到终于走进突尼斯了。

一个半小时后,我们来到特斯图尔(Testour),一个在众多游记上甚少提及,却有着独特历史和风格的小镇。

特斯图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那时候,它的名字是Tichilla,绿草的意思,西罗马消亡后,这儿逐渐荒废,16-17世纪,一大批来自伊比利亚半岛的外来者,又让此地焕发了勃勃生机。

1492年西班牙双王卡斯蒂提尔的伊莎贝尔(Isabella I of Castile)和夫君阿拉贡的费迪南二世(Ferdinand II of Aragon),率大军征服了半岛上最后一个穆斯林王国格拉纳达,结束了近800年的摩尔人统治。随后双王发布阿尔罕布拉法令(Alhambra Decree),要求当地的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必须限期皈依基督教,否则将被驱逐,在这种政策下,大批在西班牙居住几百年的穆斯林和犹太人不得不背井离乡,这种驱离一直持续到17世纪腓力二世时期。

当时一水之隔的突尼斯正处于奥斯曼帝国统治下,他们对穆斯林和犹太人相对宽容,展开双臂接受了他们。于是伊比利亚半岛一批批走投无路的“异教徒”,渡过地中海,来到北非,来到了这片被遗忘之地 - 特斯图尔,白手起家,建设起新的家园,但此后的几十年间,这些移民之间却依然只说西班牙语。

走在街头,我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儿的建筑有着浓厚的西班牙南部安达露西亚风格。

400多年过去了,现在这儿还有多少人是当初那批移民的后裔呢?

我在市集上倒是看到了当初在塞维利亚,龙达街头司空见惯的石榴,也许这些都是当初那些移民来到北非的时候,带来的西班牙石榴树种繁殖的吧。

小镇最引人注目的地标是一座建于17世纪的大清真寺(Grand Mosque)。从西班牙来到北非的阿拉伯人,立足下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建一座清真寺。来到异乡的他们就地取材,庭院和支柱都来自附近的古罗马废墟(特斯图尔也有一座早期犹太人建立的犹太会堂,但因为时间关系,我们没有找到)。

我们去的那天,清真寺正在维修,我们没能进入大殿,但美丽的宣礼塔吸引了我们的视线。

这座宣礼塔,是我们见过的清真寺里,最漂亮的一座。

塔身上,镶嵌着西班牙风格的鹅卵石,四周环绕着方形红砖。

钟塔的时钟是逆时针的,这是全世界四座逆时针时钟之一,另外三座,分别在佛罗伦萨,布拉格和慕尼黑。但后三座标记时间都是用的罗马数字或者希伯来数字,只有特斯图尔的这座,用的是阿拉伯数字。

也许当初那些移民们,虽然在北非的土地上安家落户,但依然思念海峡对面的家乡,内心希望时光倒流?

钟面上所有的数字都指向西方 - 即使我们从塔下看过去,6点成了9点 - 伊比利亚半岛就在西面啊,那些安达露西亚人啊,每次看时间的时候就会想起西班牙的故乡。

塔上除了伊斯兰弯月标志,还有两颗代表犹太人的大卫之星,当初建立此塔的应该既有阿拉伯人也有犹太人吧?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他们应该大约想以此表示穆斯林和犹太人的相容共存。但历史的发展是如此的诡谲,那个时候的他们大概不会想到如今的这两个种族,已经不共戴天了。

我们途径特斯图尔,是为了拜访距离它不到30公里的杜加。

如果说约旦的杰拉什是中东保存最好的罗马古城,那么北非保存最好的罗马古城则是杜加。

杜加(Dougga)古城占地约160亩,1997年入选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但守着这么一份宝贵遗产的突尼斯人,似乎并不太上心,入口处一座孤零零的售票亭,既没有导览手册,也没有导游。

历史上古罗马城镇大多建于平原,而杜加却与众不同,它坐落在海拔600米的小山丘上,居高临下,我们眼前是一望无际的麦田和橄榄树林。

我们去过的迦太基遗址,历史上历经后人多次重修,如今几乎看不出当初的样貌,而杜加则因为地处偏僻,至今依然能清晰地看出古城昔日的格局。

杜加城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末,它曾是努米底亚王国(Numidia Kingdom)的首都。

努米底亚是公元前2世纪和古罗马,迦太基共存的一个柏柏尔人王国,其范围大约相当于现今的阿尔及利亚东北以及突尼斯的一部分。这个国家很小,但却以出产精锐骑兵闻名。迦太基名将汉尼拔曾依靠努米底亚骑兵赢得对古罗马的多场战争的胜利,但最后也因努米底亚人临阵投向古罗马人而战败。

迦太基被灭后不久,努米底亚也成了罗马帝国行省的一部分。

遗址入口处的这座形似金字塔的三层石塔,相传是努米底亚一位王子之墓。

杜加的发展,在古罗马时代达到顶峰,又随着后者的消亡而慢慢衰落。7世纪穆斯林入侵北非以后,这儿一直是阿拉伯人的小村落,17世纪西方人发现了这个地方,考古挖掘一直延续了几个世纪,直到现在,也不过挖掘出当初古城的三分之一。

很难想象,在世界上也首屈一指的这片古罗马遗址,每年的游客数量只有区区5万多 - 平均每天来此的游客仅仅一百人来人。

罗马人社交,享乐,休闲的主要场所 - 浴场。

在杜加挖掘出的很多马赛克珍品都已经送去巴多博物馆收藏了,但浴场周围,如果仔细分辨,我们还是能看到很多精美的马赛克。

这是罗马人的公共厕所,想不到开放的罗马人在浴场和厕所都是同样的“坦荡”。

罗马人议论国家大事的场所 - 市政广场。

罗马人买卖商品的市场。

当时阿非利加行省是罗马帝国的粮仓,杜加也不例外,公元三世纪的时候,杜加已经成为谷物,橄榄,葡萄等农产品的集散地,成为了一个拥有5000多人口和自治权的中等城市。

罗马人的生活里不能缺少神,矗立在城中心的神殿,是杜加辉煌时代的见证。

这座建于二世纪的Capitol神殿,是杜加古城最神圣的地方。

神殿虽然有些坍塌,但依然能看出它独特的墙体结构。这种把大块石头分割垒砌,中间填以小石头的砌墙法,据说传自迦太基,因为北非大块石头稀少,聪明的迦太基人于是发明了这样的砌墙法。

远看不甚起眼的神殿,当我走近它时,才感觉到它的壮观。神殿高度超过10米,里面供奉天神朱庇特(Jupiter),天后朱诺(Juno)和他们的女儿米涅瓦(Minerva)。

可惜历经二千年的岁月沧桑,三座神像早已不见踪影,只剩下空荡荡的神龛。

八米多高的科林斯石柱,支撑着精美的三角形门楣,门楣中央,雕刻着一只鹰,上面驮着罗马四贤帝之一的安东尼·庇护(Antoninus Pius),由此看来,神殿和安东尼浴场应该是修建于同一时代。

神殿旁的托加石像一如既往的没有头颅,那时候古罗马的皇帝走马灯似的更替,于是每次改朝换代之时,杜加人只需更换雕像的头就好了。

游人稀少,正方便我们慢慢看,慢慢聊。

任何一座古罗马城市都少不了剧场,杜加也不例外。

这座古罗马剧场呈半圆形,可以容纳大约3500名观众。

舞台后方残存着当初作为布景的石柱。

当时平民坐在高处,贵族坐在靠近舞台的低处。

千年时光,昔日罗马人眼中的世界,和我们现在早已迥然不同,唯一未变的大约只有天边的太阳和落在我们脚边的阴影。

坐在广场上休息的时候,儿子发现了一个华人旅行团,这也是我们在整个突尼斯之行中遇到的唯一华人团。有意思的是,团员都是华人,但领队和导游却是一位金发碧眼的白人,她一路用奇怪的腔调用国语给团员们讲解。

自小在英文世界长大的儿子笑着对我说,她的中文还没我说的好呢。

几个小时的时间,不可能把古城走遍,但前路迢迢,只能依依惜别。

今年的住宿,LD在做攻略的时候颇费周折。离开杜加,向南行驶三百多公里才能到达撒哈拉沙漠的入口处 - 托泽尔,按照突尼斯的路况,这段距离需时将近六个小时,在地图上研究半天,LD找到了当晚的下榻地 - EL KEF。

但在booking.com上,LD在这座小城只找到一家出租的民宿,对方刚刚开张,连一个评价都没有,没有别的选择,我们只能订下这家。

傍晚时分来到小镇,按照导航指引,我们来到一条安静的小路,却怎么也找不到所定的民宿。

这时候走来一位当地人,LD打开手机,比划着告诉他我们要找的地儿,对方虽然不知道,但却非常热心地带着我们一家家问过去,终于有人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 就在前面。

热心人挥手告别,我们只能对着他的背影说一句 - shukran(阿拉伯语谢谢的意思)。

把车停在三角梅怒放的一座庭院外面,走进去之前,LD对我说,做好踩雷的准备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