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Peter Walker 布林肯說中國要麼加入世界體系,要麼成為菜單上的一道菜

(2024-09-01 13:12:12) 下一个

布林肯警告中國別成菜單?! 王毅雙贏理念輾壓布林肯 美國離不開中國供應鏈【國際360】20240322?@全球大視野

全球大視野 2024年3月22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Q07ZFBx8Ik

Peter Walker 彼得 沃克 《大国竞合》Powerful, defferent, equal

我剛剛看到布林肯針對中國的評論,他說中國要麼加入世界體系,要麼就會成為菜單上的一道菜。

我對此感到震驚,首先 "你會被列入菜單 "這句話本身,就很有威脅性,你為什麼要對一個強大的對手說這個。

第二件讓我震驚的事是中美雙方的領導人,為了打破自新冠開始後三年半的沉默付出了很多,在幾個月前雙方領導人開始交流,美國財政部長葉倫訪問了中國,布林肯訪問了中國,然後是習近平與拜登的會晤,我的總體感覺是有很多非常積極的勢頭,在處理真正的問題之前,你必須從對話開始 彼此保持尊重。

前幾天 我看到了一張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發布的照片,它對比了布林肯和中國外長的發言,圖上的中方基本上重申了其一貫立場,即中美關係的正確前進方向是雙贏,尋找雙方都能如願以償的機會,我們知道這意味著妥協,但這是每個積極向前的國家都在做的,也是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心態和立場。我想,如果你對世界各國進行民意調查,問他們支持這兩種觀點中的哪一種,世界上90%以上的國家,都會完全支援中國的雙贏立場。

我認為 兩國高層的對話非常關注經濟,這是必要的。因為早期有很多關於脫鉤的討論,任何瞭解兩國經濟的人都知道,脫鉤是完全不現實的。最早明白這一點的人開始使用"風險調整或風險規避"這個詞。基本上就是說 我們不會真的脫鉤,但會規避來自另一方的風險,但即使是這樣的基調也不夠,因為它沒有達到雙贏,即開始對話協商,這是我們真正想從你們那裡得到的。一方說我們知道,我們的某些要求是不可接受的,這是你們對我們的需求,我們最終要實現的雙贏,是雙方都做出一定的讓步。這一點也非常可行,但首先要有正確的心態。

我自己的感覺是,當你從現實世界的角度審視這問題時,兩國之間的合作,完全與經濟問題聯繫在一起,因為兩國之間存在著牢固的關係,如果今天你對美國公司說,你們將無法獲得中國商品,這將對美國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因為許多美國公司,相當依賴於中國非常複雜的供應鏈,而這些供應鏈在其他國家是無法複製的,因此 我認為經濟合作的機遇是巨大的,但顯然雙方都必須有積極的心態。

I just saw the blinking comments basically that directed at China that China could join the equivalent of the World Council uh or beyond the menu and I will admit I was shocked by that one is the phrase you'll be on the menu is in itself very threatening so why would you ever say that especially to a strong
adversary the second thing that shocked me is you know a lot of effort after
three and a half years of relative silence between the senior leaders on
both sides during covid uh a real effort was made a number of months ago to begin top totop conversations so we had uh secretary treasury Yellen came come over we had blinking come over uh we then had
the uh the connection with shei and
Biden my general sense was there was a
lot of very positive momentum and you
have to begin with dialogue and just
being civil to each other before you can
actually deal with real issues so I was
looking at a picture the other day from
a Chinese spokeswoman and it basically
was a ju deposition of what the US was
saying through Anthony blinkin uh versus
what foreign minister was saying from
China the Chinese side of the picture
basically reiterated its longstanding
position which is that the right way to
move forward forward in the US China
relations is win-wins so look for
opportunities where both sides can get
what they want and we know there going
to be compromises but uh that's the way
that everybody moves ahead globally in a
positive way and it's the mindset and
position of most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and I think if you were to pull
the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and say
which of those two points of view do you
support over 90% of the rest of the
world would be totally supportive of the
Chinese position on win-wins I think
that the top to toop conversations which
were very much focused on the economy
and that was needed because early on
there was a lot of discussion about
decoupling uh anyone who understands the
economics of both countries understands
that decoupling is totally unrealistic
uh the people who were out front on that
issue came to understand that and
started using the phrase uh risk adjusted or risk averse uh to
basically say that well we're not going
to really decouple but we'll make sure
we're not exposed to risk from the other
side but even that in terms of tone
doesn't go far enough because it it
stops short of winwin which is one side
saying here's what we really want from
you we know some of the things we're
asking for will be on unacceptable
here's what you want from us and vice
versa so the win-win that we ultimately
have to get to is making real
concessions on both sides that is
eminently doable but it starts with a
the right kind of a mindset my own
feeling is that when you look real world
at issues and the real power of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is
completely tied up in the economic issue
because of the strength of the
relationships that exist if you were to
go to us companies today and say you're
not going to have access to Chinese
Goods there would be a huge negative
impact on the US because many US
companies are very dependent on very
sophisticated Chinese Supply chains that
cannot be replicated in other countries
so the opportunities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I think are enormous but
obviously you've got to have a positive
mindset on both sides

从两国历史与文化视角评价美中关系
——论彼得沃克《大国竞合》

https://ics.um.edu.my/img/files/CCSV9N1/05-Ling-Guo.pdf

Powerful, Different, Equal: Overcoming the Misconception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 S.

林德顺、郭帅帅 Ling Tek Soon, Guo ShuaiShuai
林德顺 , 马来亚大学中国研究所高级讲师,邮箱:lingteksoon@um.edu.my;
郭帅帅 , 马来亚大学文学暨社会科学学院 , 博士研究生,电子邮箱:
s2000797@siswa.um.edu.my

2 本书英文书名直译为:“强大、不同、平等:克服美中的差异与误解”。
96 Ling Tek Soon, Guo ShuaiShuai Book Review: Powerful, Different, Equal

美中两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分别代表着东方与西方的主要声音。近年来,美中关系持续恶化让人担忧,如何把握美中关系的未来走势、挑战与机遇成为当下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

为此,美国国际关系学者彼得·沃克(Peter B. Walker)的《大国竞合》(Powerful, Different, Equal: Overcoming the Misconception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一书所提供的角度和观点,深具参考价值。

本书作者从美国学者的视角出发,系统分析了美中两国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差异,及其对两国关系的巨大影响。书中第一章主要分析了历史对国家治理体制的影响。彼得沃克认为美中的历史和文化
根基对美中两国的国家治理和思维模式具有直接影响。中国古代频发的自然灾害、北方少数民族的袭击以及儒家文化的传播,使得历届中国政府都强调集体主义和相互依存,鼓励传统、合作和顺从的
行为。而美国的建立则是由于部分欧洲人不满足经济机会只对上层人士开放和欧洲对人权和自由的限制,因此美国创立之初便将政治自由、个人自由、私营企业驱动的经济和追求“美国梦”的理想看的高于一切,因此他们更重视独立、自力更生、竞争、自信和自身利益。在彼得沃克看来,美国的创立者所设计的三权分立、两党制、总统任期制等制度虽然并不总是实用、有效和合理,但其主要设计和功能一直延续了下来,并帮助美国建立和维持了地球上最大的国家和经济实体。而中国通过考试制度选拔人才所打造的贤能政府治理模式也十分成熟。因此文化和历史所塑造出了美中两国的治理模式都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在短期内不可能发生改变。

作者在第二章探讨了文化特性对个人的影响。彼得沃克认为文化塑造个人的心态、行为、价值观和动机。美国文化源于早期的拓荒者的职业道德、远大抱负和乐观主义,以及工业革命所特有的独创性,这些特质使美国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但是近年来,美国的极化愈加严重,导致美国成为一个二元化社会,“赢家”和“输家”概念分明,政党两极化,不同社会阶层的期待和愿望不同。尤其是”联合公民案“的裁决将政治捐款纳入言论自由的范围后,大量富有的个人和企业通过政治献金来支持某些极端的政治观点,而这些观点又通过政治家而推入立法机构,造成美国政府中温和派减少和极端派增加。

中国的文化特性与美国具有根本的区别。中国的集体主义文化和儒家思想不仅认为家庭和社会应当优先于个人,而且认为世界是多元的而不是二元的,因此强调集体和妥协。在彼得沃克看来美国的职业道德、抱负和创造力弥补了各政党之间的分歧,能够使政府内部在两极分化的严重分析下,仍然保持美国全球经济的领导地位,而中国的儒家文化价值观仍然影响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因此无论政权如何更迭,美中双方的价值观不会发生大的改变。

第三章彼得·沃克讨论了文化对美中经济的影响。彼得·沃克美中独特的历史与文化塑造了美中截然不同的经济模式。在其看来,美国经济的驱动力主要有五点:一是创新与科技,二是移民带来的充足劳动力;三是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生存环境,四是强劲的消费市场,五是州政府和联邦政府的支持。而中国的经济模式则极具中国特色,他认为中国经济模式的基础是社会的尊卑秩序,它吸引最优秀、最聪明的人进入仕途,而非从事商业,这种模式下政府官员能够调节经济,确保关键的经济杠杆。通过比较美中两国经济发展模式,彼得·沃克认为美中两种经济发展模式在历史上都十分成功并极具韧性。近 150 年来,美国一直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而近40年来,中国的经济表现同样出色。在美国和中国经济经历的历次危机中,两国经济模式都延续了下来,但特朗普上台后所采取的与历史增长动力相反的立场,从长远来看,对美国经济造成了伤害。美中之间的零和博弈注定是有害无益的。

第四章彼得·沃克探讨了历史和文化对美中两国教育的塑造及其差异。美国的教育主要委托各州和地方政府管理,联邦政府在缺乏教育体系能够培养美国经济竞争力所需人才方面的作用不断减弱。地方财政压力导致个地方政府削减教育开支,造成各地教师频繁罢工。而中国教育则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在彼得·沃克看来,美中教育模式的主要区别主要五点:美国强调批判性思维和个人发展,而中国教育则强调聆听和记忆。美国课程涵盖广泛的选修科目,而中国课程更加标准化,重视历史、文化、语文、英语和数学等科目。美国仅将标准考试作为大学录取程序的一部分,而中国的大学录取近乎完全依赖于考试。中国公立学校对教师的尊重程度和教师素质明显比美国更高。与美国父母相比,中国父母在教育过程中的参与度更高。而美国的大学体系比中国成熟。

第五章彼得·沃克探讨了历史和文化对美中两国对人权问题的影响。彼得·沃克认为美中对人权问题的分歧主要有三点原因:

一是个人主义国家与集体主义国家的区别;
二是美国的绝对人权观和中国的相对人权观的区别;
三是个别国家及其现任政府的历史长度。

美中两国核心价值、对人权具有重要影响的差异在于两国处理问题的态度,美国的意识形态是二元价值观,而中国则关注和谐与平衡。在美国看来,人权是绝对的和不可侵犯的,而中国在人权问题上采取了不同的,不那么绝对的方式,鉴于中国古代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和动乱,中国政府总是将生存的基本需求置顶。中国虽然在人权方面存在争论,但也面临着相同难题,即如何对待少数群体,其中不仅包括少数族裔,也包括性少数群体、宗教群体以及女性权利等。在以上诸多方面彼得·沃克认为由于中央政府力量和作用不同,中国政府在保护少数族裔方面比美国做的更好,而性少数群体在美中均存在者较大争议,而宗教自由和女性权利方面,美中两国情况基本相似。

第六章彼得·沃克探讨了历史和文化对美中两国民主的形式。彼得·沃克认为美国式民主重视个体,强调个人主义,而中国的民主重视全体“人民“,强调集体主义。美国选举制度强调通过积极参与投票,建立民治、民享政府。中国则运用民意调查或其他工具来了解人民的需求和事务的轻重缓急,并将其反映在政府的决策和行动中。在彼得·沃克看来当下美国的民主制度表现不甚理想,其具体表现为:选举投票率低迷、党派偏见日益严重、国会和行政部门忽视了民意。但其认为当下美国的民主制度虽然显得混乱不堪且缺乏条理,但也展现了惊人的成效和韧性。彼得沃克认为中国民主制度开始于 1954 年成立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同美国民主制度相比,中国民主制度重视问题和措施,在民主协商过程中,讨论的是某个人担任某种职位。对于社会中遇到的问题,中国习惯采用渐进的方式来解决大部分问题:风险越大、实验规模就越大,试验后再做出相关重大决策。彼得沃克认为,这样的民主形式,虽然耗时更长,但是风险也低得多。在其看来,中国民主协商制度比美国民主制度表现更为出色,因此他认为相比中国,美国政府面临着更多严峻的挑战。

第七章彼得·沃克探讨了历史和文化对美中两国战争观的影响。彼得沃克认为门罗主义的推行让美国在西半球处于强势地位,但美国军事力量尤其是海军实力不足以支撑起美国的强势,多年来美国发起的海外军事参与,如伊拉克战争、反恐战争为美国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负担。无论是处于战争成本还是道德原因,美国国内已经逐渐达成共识,不能再继续充当“世界警察”。中国深受儒家思想和东方价值观影响,重文轻武。中国对利用稀缺资源进行对外战争持怀疑态度,因此在过去的 40 年,中国政府制定的战略表现出了高度的务实主义。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是否改变“韬光养晦”战略,仍难以做出定论,但彼得沃克看来,军事侵略有悖于儒家思想和根深蒂固的实用主义。因此彼得沃克看来,美中之间爆发直接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很小,两国必将展开竞争,但主要是经济和社会领域。

第八章彼得·沃克探讨了历史和文化对美中两国的未来之路。在彼得沃克看来,当下美中关系对话虽然多集中在分歧上,但事实上两国有许多共同点,美国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国家,一个领导西方,一个领导东方,要成功解决全球重大问题,两国必须携手。美中之间合作的最大障碍是美国对中国的不了解,而造成这种问题根源在于美中两国都有独一无二的文化,都非常成功,但又截然不同,因此美中之间应加强接触,消除误解,在全球问题上通力合作,将惠及全球。

整体来看,彼得·沃克在著作《大国竞合》中,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丰富多元的案例揭示了美中历史与文化对两国的影响。就研究视角而言,彼得沃克作为一个熟读中国历史、政治、文学等中国问题学者,长期活跃在美中两国之间,兼具中西方国家文化的特质,其对美中两国的评价突破了西方中心论,更具兼容性。就研究主题而言,此书有意识地扩大了研究视角,尝试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探讨了美中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所提出的“文化塑造论”为美中关系现状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众所周知,当下美中关系正陷入紧张之中,对于其所提出的“文化塑造论”也仅是做了一个初步的尝试,我们还需要更多的国际关系学人通力合作,加强对话,借鉴和吸纳更多优秀地国际关系学著作,加强理论构建,解释文化对两国政治、民主、人权等方面的异同,推动中美关系研究的深入发展。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