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标题我知道看起来很离经叛道,这和我们以往的认知概念并不相符,坦白说,我一开始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自己也有诸多反感。
但这句话也不是我说的,而是著名的华人历史学大家,王庚武先生所说。
抱着探究和离奇的心理,今天我尝试顺着他的这句话,往下深挖,探究文明和文化,乃至民族国家背后的历史起源,及其思想脉络。
一位九十多岁高龄的华人历史学大家,为何会说出这句话,这是我非常好奇的。
王庚武1930年出生在荷属东印度,祖籍江苏泰州,长大后王庚武先后在英属马来亚读书,随后又在南京中央大学读了一年,其后再度随父亲回到新加坡马来亚大学就读。
而王庚武的一生辗转多地,如今在东南亚从事历史研究工作,以他“局外人”的目光看华夏文明和文化的概念,对今时今日的我们而言,应该是非常具有启发意义的。
既然是现代文明,那么我们就不得不提到民族国家的概念。
民族国家,就是现代文明的起源
民族国家这个概念,不仅仅是在东南亚,在整个亚洲,都是一个新概念;自法国启蒙思想推动世界进入现代之后,“民族国家”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社会概念。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全球各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几乎均以民族国家为出发点,这对于多民族共同组成的世界各国来说,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而民族国家的概念,最早也是法国和美国提出来的,自此以后,民族和国家变成了一体,在汉唐时期,国家的概念更多指的是汉族,但随着民族国家的概念起来以后,多民族融合成为了一个国家,是现代文明之下,凝聚力非常重要的一个观念。
正如杜赞奇所言,现代社会的历史意识为民族国家所支配。由于建立民族国家是民族主义的最终诉求,民族与国家联结成实体后,个体与集体之间,也必然存在着某种张力。
而文明和文化这两个词,最早也是由西方传过来的,只不过被翻译成了文明和文化。
文明指的是一种理想,一种对人类的看法,从这个意义上看,文明是没有边界的,我们创造新的发明、新的概念,让人类更好,而且没有边界的,就是文明。
而文明的最大特点,就在于任何人要学,都可以学。
在我们的传统语境里,文明更多指的是举止文明,谈吐文明,不说脏话,而在西方的语境里,文明指的是一种理想,一种没有边界的,可以让人类更好的东西。
这也正印证了许倬云先生所说的那句话:比人更长一点的是政治,比政治更长一点的是文化,比文化更长的,则是文明。
回顾近代史,我们可以发现,自西方进入现代文明后,贸易和殖民随之而来,取而代之的也改变了一些国家的历史格局,这其中最容易被提到的,就是日本。
日本为了学习先进的西方现代文明,福泽谕吉率先提出了“脱亚入欧”的概念,即全面学习西方现代文明,摒弃儒家文化。
而我们面对西方现代文明的冲击,当时一批人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说法,当然也有像鲁迅这样的,建议全面融入西方现代文明,在脱亚入欧上,可能比福泽谕吉还要更进一步,鲁迅甚至建议语言和文字都全部换成英文。
和文明不同,文化是有边界的,在今天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很多人一直提倡要尊重多元文化,但却没有人提过尊重多元文明,为什么?
因为好的文明,就是没有边界的。
而文化则不同,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文化熏陶下,印度人和非洲人乃至华人,思考方式和看待世界的眼光就完全不同,而这就是多元文化。
德国思想家斯宾格勒在20世纪初出版《西方的没落》一书中,对文化和文明做出了独特区分。
斯宾格勒说:“每一种文化都有它自身的文明,每一种文化都按照生老病死有机地发展,这个逻辑的终局就是文明。文明可以视为文化的必然命运,文明是文化衰落的阶段而不是文化成熟的阶段。”
为什么斯宾格勒会说,文明是文化衰落的阶段而不是文化成熟的阶段呢?
这个道理其实也很简单,今天尽管很多人都说要尊重多元文化,但我们也很能够清晰地发现,在全球绝大多数国家都融入西方现代文明之后,本地的文化,正在快速消亡,这也就是所谓的文化衰落。
文化代表着的是本地习俗、语言、风格、商品,但这一切可能都很难抵挡现代文明的入侵。
以我们为例,从服装来看,几乎没有人会穿现代服装了,而过去文化中的许多习惯也在渐渐消失,例如祭祀、宗族、裹脚、辫子,哪怕是更久远一点的传统纪念节日,也在不断遭受西方节日的文化冲击。
从思想、生活习惯、穿着、对世界的认知、人际交往礼仪,包括饮食背景等等,都代表着斯宾格勒所说的文化的衰落,而不是成熟。
福山在《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一书中,就曾预言,当今的人类社会文明形态已经演变到了终局,那就是西方文明的形态,未来更多的还是“小补”,不会出现根本性的颠覆。
福山的依据有两点,其一在于现代自然科学的逻辑,其二在于人类“寻求被承认的斗争”。
这里有必要指出的是,福山在这本书中涵盖的“历史的终结”,也包括马克思所言的社会形态,以今天我们的视角来看,北欧一些国家地区,的确已经无限接近于马克思所说的终极社会形态。
提到西方文明,我们始终绕不开的,还是古希腊思想,以人为本,这是古希腊哲学家的重要思想源泉,但西方文明又不仅仅是建构在古希腊思想之上,正如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所说,西方文明还是建立在基督教教义基础之上的文明。
文明和文化之间的关系,何其复杂,诸如九十多岁高龄的王庚武穷其一生,至今还没有完全弄明白。
但可以确定的是,自西方现代文明叩响世界联结世界的时候,文明由此不得不面对竞争,文明之间的强弱也被更好地体现在了船舰大炮上。
到今天,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名义上来看,几乎全部清一色融入了西方文明,这也再度说明文明是没有边界的。
但由此,文化却又很好地保留了下来,多元文化的全球化之下,共同构建同一个外壳西方文明,也相继出现了更多水土不服的情况。
这个时候,我们就有理由怀疑,西方文明真的没有边界吗?从日本和韩国的例子,我们似乎看得出没有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但从印度马来西亚缅甸的情况来看,又面临各自不同程度的棘手。
文明没有边界,但文化是具备排他性的,是会排斥外来文化的,从一战到二战,我们能够很清晰地看到,尽管某种意义上都是同一种文明体系,但由于文化认知的不同,依然会有爆发冲突的可能性。
尽管今天我们强调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但在同一文明包裹下的不同文化,又能否真正和谐共处呢?
这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
因为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过去文化的排他性,正在越来越多发生在文明的排他性上,一些人强调要回归本地文化,开始排斥西方文明,这些又进一步蔓延到电影、音乐等娱乐产业上。
今天,文明和文化之间的边界正在越来越清晰,立场越发开始替代利弊,甚至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也不开始讲的时候,新的变化到底会带来怎样的后果,以及这后果是好是坏,恐怕也没有人能够说得清。
归根结底,这又让我想到了福山在《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一书中所言的观点,那就是人类始终有被“承认”的需要。
过去人类寻求被承认的斗争,更多的是在一个集体的内部,但今天,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寻求被承认的斗争”,开始更多蔓延到了外部,蔓延到了国际上。
被承认,意味着需要话语权,需要证明自身的强大,而这个时候,就需要做点什么,怎么做,有时候也往往取决于我们怎么想。
end.
作者:罗sir,新青年的职场内参。关心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关注我,把知识磨碎了给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