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耶秦简:破解大秦历史的“密钥”
http://www.hn.chinanews.com.cn/news/kjww/2023/1114/483056.html
中新网湖南 高文化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14日
里耶古城始建于楚国,曾为秦楚争霸战略要冲,原属楚国黔中郡,改朝换代成秦朝洞庭郡迁陵县城池。
历史沉淀太深,文化堆叠太厚,披着神秘面纱,蕴藏玄奥太奇,别有乾坤。尤以一号古井出土秦简独领风骚,魔幻般呈现2200多年前一段真实幽隐历史。
走进楚秦迁陵县衙古城遗址,一枚简牍、一口古井、一块断砖、一段城墙、一块石头、一把泥土都是通往战国秦汉王朝“金钥匙”,不知不觉穿越战国秦汉时光隧道,几分车辚辚,几分马萧萧,仿佛一辆辆马车在古街进进出出,时隐时现留下深深车辙印痕。
里耶古城遗址,2021年被我国评为“百年百大考古发现”。2002年埋藏迁陵古城地下一号古井达2200多年之久的秦简牍重见天日,引起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时任总理朱镕基和副总理李岚清就保护研究利用分别作出重要批示。
一号古井出土近3.8万枚秦简牍,20多万文字,比《二十四史》中“秦史”篇多得多,最真实的历史资料,释放前所未有信息,“中华第一井”当之无愧。这批秦朝洞庭郡迁陵县衙署档案和私人书信简牍,14年客观不间断记录公元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至208年(秦二世二年)间秦代历史原貌,记事详尽到月到日,内容包罗万象,涉及财政、军事、司法、人事、户籍、土地开垦、物产、田租赋税、劳役徭役、仓储钱粮、兵甲物资、道路里程、邮驿津渡管理、奴隶买卖、刑徒管理、律令、天文、历法、教育、郡县行政机构及官吏设置、医药、贸易、地理、祭祀先农等诸多领域。
里耶秦简牍,继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后,秦代文化又一惊世发现,令考古界、史学界震奋不己,大呼“北有西安兵马俑,南有里耶秦简牍”。真实呈现秦代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律令制度和当时社会风貌,揭示秦朝以及秦始皇不为人知的一面,极大丰富对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认知,对研究秦史具有非凡意义。
二
里耶秦简牍证实秦始皇统治时代已设置“洞庭郡”,下辖迁陵、酉阳、沅陵三县。
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湘西还属楚国黔中郡所辖,秦灭楚,第二年,湘西成为秦朝一部分,洞庭郡迁陵县秦简公文纪年就开始记录在册。
“洞庭郡”横空出土问世,几乎颠覆我国以往秦代36郡之说,即所谓大秦置三十六郡或四十八郡治理天下。过往史料既没有“洞庭郡”,也没有“苍梧郡”。但里耶秦简数次出现“洞庭”字样,亦有“苍梧郡”设置记载:“卅四年……今苍梧为郡九岁。”据此苍梧郡设置应为秦王二十五年。《史记》曰:“秦二十五年,王翦遂定荆江南地”。这一年,正是秦将王翦攻占楚都寿春,俘虏楚王负刍,平定楚国之年。推断洞庭郡包括迁陵县和苍梧郡最晚也在此年(公元前222年)设置,简牍记载:“今遷陵廿五年爲縣”。
龙京沙老师根据竹简牍5—6上文字“夌公臤忑告诱”,“夌”为“迁陵”楚国文字写法。楚王派出王室贵族封管一县的官谓之县公,“夌公”就是迁陵县县公,判断龙山保靖一带早在战国晚期就设置迁陵县,秦朝灭楚一统天下后沿袭楚国行政区划设置,延续称迁陵县。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张青龙研究,里耶秦简记载28个郡名,岳麓书院收藏秦简记录22个郡名,合并2种牍重复部分,秦朝郡设置达37个。
里耶秦简频繁出现“迁陵”,几乎所有简牍文书,表明迁陵县与出土秦简的里耶古城密不可分,考古专家一致认定里耶古城乃秦代迁陵县城遗址。“苍梧郡”郡治至今尚无定论,或许在永州,或许在长沙。
综合考证迁陵县文书简牍推断秦朝郡府权力组织体制为“三府分立”。台湾中兴大学游逸飞认为秦朝地方政体非行政长官元首负责制,汉代郡行政长官元首负责制源自秦郡三府分立体制上的创新发展。郡守、郡尉、郡监御史为同级秦郡长官,不可或缺,郡“三府”行政运行命运共同体。
守府、尉府、监府既各自独立行使职权,又相互制衡。郡守主管财政权,郡尉主管人事,郡监御史主管律令、地图等特殊信息传播权。司法权由郡守与郡监御史分割共管,军事权日常由郡守与郡尉分割共管,战时三府皆可带兵打仗。县衙府必须同时对郡三府长官负责,部分事务须直接对中央朝政汇报请示。诸如,秦简12—1784记载秦始皇三十三年正月洞庭代理郡守要求所辖县重新上报二十八年以来买卖粮食数额。秦简8—653记载迁陵县向郡守汇报内容包含兵器,秦简8—247记载“尉府爵曹卒史文”,秦简8—1006“到监府事急”,8—1644“监府书迁陵”等。
有学者认为“洞庭郡”源自“黔中郡”中分出。“班马”两位史学家在《史记》《汉书》中对“洞庭郡”只字未提,后来朝代史料中也找不到“洞庭郡”字眼,包括整个武陵山区,仅在唐代小说《酉阳杂俎》偶见“武陵地区”影子。看来湘西神秘有古老历史渊源,如同陶渊明笔下桃花源一样神秘。洞庭郡之存废如同洞庭湖烟雨一样,扑朔迷离。宋朝时期,或许湘西实行羁縻制度,土家族首领自治,中央王朝出于减少行政管理机构和投入考虑,疏于管辖,史书史料就没有将包括湘西在里武陵山区纳入记载范围。
简牍记载洞庭郡辖迁陵县(今里耶)、酉阳县(今王村)和沅陵县(今沅陵),均处于酉水中下游,水道船只互通往来,旱路相连相通。有专家学者认为,洞庭郡治所在临湘(古长沙),或许司马迁误记为长沙郡,或许司马迁无法了解里耶秦简内容。洞庭郡地域东西范围至少从临湘到迁陵县,覆盖湘江下游、沅水、酉水、澧水流域,可能包括部分乌江流域。这些水系除乌江外均汇入洞庭湖,堪称洞庭郡。
秦简明确记录迁陵县管辖范围包括酉水中上游、梅江流域及部分乌江流域,即现重庆酉阳县大部、秀山县大部、龙山县大部、保靖县、花垣县。
专家考证迁陵县管辖3乡6里。据秦简对迁陵县域物产等描述分析,贰春乡大概覆盖盛产生漆的八面山、酉阳县大部及部分乌江流域,下辖南里、东成里、舆里。启陵乡大概覆盖盛产枝枸(金枸莲)花垣河流域,下辖成里。都乡大概覆盖迁陵县治所在地里耶及洗车河流域,乡治所在古城内或附近,下辖高里、阳里。另外,有专家认为迁陵县下辖四个乡,除上述三乡外,还有平邑。平邑乡大概覆盖梅江流域,“平茶”“邑梅”乃古地名,还有渚里、右里、贾里、南阳里之说。
简牍记载迁陵县呈现县、乡、里三级行政组织管理体系。
湖南师范大学邹水杰对简牍包括课志行政文书专题研究,县府除令、丞、尉三名等长吏外,迁陵县设置十二个以上诸官行政机构,即司空、少内、仓、田、畜官、医官、船官、漆官、橘官、都乡、启陵乡及贰春乡等。诸机构行政长官正式称谓“官啬夫”,绝大部分称“嗇夫”和“守”,其禄秩等级为“有秩”,即仓嗇夫、仓守,田嗇夫、田官守,尉守,司空嗇夫、乡啬夫、乡部嗇夫、乡守等。里官称“里长(里典)”,或许驿道、驿站、邮驿、津渡属中央或郡直接管理,还有邮人、渡人等。漆官管理生漆生产加工,橘官管理县衙橘园,畜官管理猪、狗、羊、雁等。这些官啬夫任免权在迁陵县。诸如,“迁陵史志”木牍(9—633)记载:“吏员百三人。令史廿八人,其十人?使,今见十八人。官嗇夫十人,其二人缺,三人使,今见五人,校长六人,其四人缺,今见二人。官佐五十三人,其七人缺,廿二人?使,今见廿四人。牢监一人。长吏三人,其二人缺,今见一人。凡见史五十一人”。
简牍显示迁陵县教育体系布局、学校校长、学校训练、事务处理等信息。
三
简牍,我国最早户口薄和身份证实物。
当今我国居民身份证从秦朝传承创新发展至今,2200多年历史底蕴,如今身份证在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一卡天下通。
秦简详细记载当时户籍制度,即给每个人颁发身份证,秦代称“编护民”。诸如,简牍“故邯郸韩审理大男子吴骚,为人黄皙色隋面,长七尺三寸”等。户籍制度规定每个人必须登记入籍,隐瞒登记须问罪受罚。户籍户主登记体现男女平等,不见男尊女卑制度。
据中国人民大学韩树峰研究,户籍第一栏为户主姓名,家庭户主继承顺序为:大男—大女—小男—小女—老男—老女。秦简记录“大男”7例,“大女”28例,“小男”21例,“小女”14例。
秦简记载户籍登记五万多户,如,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迁陵县有55534户,这一年迁陵县户口数竟比汉代长沙国下辖13个县43470户还多。当地居民有楚、越、濮、杨、臾人、刑徒等。
莽莽武陵,边远迁陵县,人口大县,有人流才会有物流,经济商贸繁荣才有基础。
四
“九九”乘法口诀简牍,全世界发现出土最早乘法口诀表实物。
“九九”乘法口诀清晰书写在三枚长23厘米、宽4.5厘米秦简牍上,保存十分完整清晰。古代《管子》、《荀子》、《战国策》等先秦典籍中,都曾提及“九九”运算,但一直找不到实物来佐证。
古往今来人们在计算中进行乘法、除法、开方等运算的乘法口诀表,我国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到现在使用近三千多年,比西方乘法口诀早600多年。但里耶秦简与从“一一得一”到“九九八十一”现代版乘法口诀表顺序相反,即从“九九八十一”开头,不是“一一得一”而终,而是“两半而一”,即两个二分之一之和为一,说明我国早在2200多年前秦人就有分数概念,并作为计算工具广泛运用,简牍文字中已频繁使用分数。
简牍也为世界算术史研究提供珍贵佐证,乘法口诀从阿拉伯传入中国说法不攻自破,大大挫伤西方某些学者熬气,改写了世界数学历史。
五
大秦国家机器运转有序,社会秩序文明程度超出想象。
简牍表明秦朝文书传送机制,邮政邮驿系统及交通道路沿途驿站建设完备,运作规范高效。
当时中央朝廷和郡政令能及时传达到偏远迁陵县(里耶),迁陵县文书能下达到乡里,上报送到洞庭郡,甚至中央朝政所在地咸阳。或许秦朝对地方朝政管理精细,事关民生大计事情都须上报。秦简“上计”简中记载迁陵县丞上报朝廷事项,诸如,一年里租赋﹑刑狱﹑选举、垦田、灾情等,迁陵县下辖都乡、启陵、贰春三个乡人口增加、税收情况,还要具体汇报仓官捕鼠效果情况。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出土《秦律》、岳麓书院收藏秦简律令文书及张家山汉简《奏谳书》《二年律令·秩律》对仓储粮食损耗都有规定,失职要受惩。
清华大学张驰对秦简牍上下横向往来文书比较分析,上下政令畅通,行政办事效率效能较高,横向跨郡跨县询问、催办、追债、通缉、沟通等公文追书落地落实难度大,行政执行效率偏低。
秦朝计时用漏壶,并配置到官府衙署及官道驿站,将白天分为十一刻,简牍上称“水十一刻,刻下……”,夜晚重设漏壶,简牍记载“夜水下……刻”。
秦简牍文字均由毛笔墨水书写,字体规范,秦隶(古隶),小篆。
文字出自迀陵县衙署各职曹基层小吏之手,圆熟平和,或规范方正,或笔力沈劲,或锋芒稍露,或稚拙凝重,见证秦代书法艺术水平。整理公开发布文字分析有十六七人,诸如,堪手、敬手、欣手,这些故人做梦也不会想到其笔墨会流芳百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批留名民间书法家。
文字书写有别于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单行书写,如第九层一至十二号木牍,一牍五六行,行二十至三十字,墨迹犹新,或缓急得宜,或轻松灵动。
六
史料缺失凭民间流传对历史人物事件进行史记记录有失客观公正。
时间,历史试金石,能正本清源,澄清史实,洗涤一切,还原真相,复活尘封二千多年历史。
秦始皇,即赢政,极具争议的历史人物,我国封建国家第一个统一六国的秦朝缔造者统治者。历史对其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制定统一法律,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兴建兵马俑,修建长城等正面评价高度认同。里耶秦简未出土前,历史似乎对其缺乏人性和道义的严苛法制,焚书坑儒,重农抑商,劳役农民等负面暴政评价也高度认同。秦朝史料保存人为出现断档,几乎散佚贻尽,仅零星碎片化记载,后世无从全知。
秦始皇诏令举国上下“焚书坑儒”,而迁陵县衙署在秦即将灭亡之际悲壮上演流芳千古的“焚书坑简”。九泉之下赢政应感欣慰,里耶秦简为其正了名,还了几分清白。
除了历史认同秦始皇一生没有杀过忠臣,甚至殉葬不用真人而用兵马俑等反证。
简牍许多人性化律令记载,拓展客观科学研究评价秦朝新视野,也为暴君形象提供了更多反证,相反彰显其勤政爱民体恤百姓正面形象。诸如,秦简《徭律》:“御中发征,乏弗行,赀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谇;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就是百姓每年必须给官府服一段时间无偿(义务)劳役,不得逃避或延误,耽误时间就要受惩罚,主要罚钱物充公。军队官兵行军作战迟到三至五天,只需进行口头批评,如遇到雨天或恶劣天气迟到,甚至可免除处罚。另外,征兵时每家每户至少要留一位青壮年在家照顾父母和从事农耕劳动,身高不足1.3米的男人可以免除兵役。简牍涉及律令制度和司法办案方面内容较多,其中有一组12枚保存完整简牍,记载着12名阳陵县(今高陵县)戍守洞庭郡的人因无法偿还官府债务,被官府强制按欠债多少折算服劳役事件。
这些彰显秦律令富有弹性,宽严相济,既有酷刑,亦有人性化制度,与暴君所为风牛马不相及,并非史书所述“失期法皆斩”。
毛泽东在给郭沫若《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诗中客观评价秦始皇:“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军队误期过长或逃跑,简牍《徭律》确有记载从严处罚条款,违者“刖刑”或杀头。
史料介绍陈胜、吴广因误期太长,担心“刖刑”或杀头而举行农民起义,或许起义需要找个引起共鸣理由。
秦简牍记载秦律大致6种刑罚,死刑,即砍头、弃市及磔;肉刑,即刖、宫、劓、黥等肢体刑;徒刑,即拘禁服劳役苦役;迁刑,即流放边远地;笞刑,即鞭子抽打体罚;赀罚,即向官府交纳钱财、无偿劳役、口头批评等。
历史来看,秦律五种酷刑非秦始皇发明创造,只不过沿袭前朝法律而已。史料介绍五种酷刑始于夏朝,犯什么罪处何种刑都有明确条款,只须对号入座,并非随意而定。“墨刑、劓刑、刖刑、宫刑、大辟”等五刑,就是刺字、割鼻子、砍脚、除生殖器和砍头。“刖”就是砍掉脚,仅次于死刑。自汉代才开始采用人性化程度稍高的“新五刑”代替“旧五刑”,即“笞、杖、徒、流、死”,一直沿用至清朝末年。
里耶古城遗址内,南门城墙土下玻璃框中人体骨架遗骸令人震撼。
遗骸长1.56米,仰面躺着,头朝北,头颅与身躯完好,双脚没了,其胸骨部位残留着两块发绿青铜片,为致命凶器。据牙齿骨骼分析判断,为十五、六岁少年,其双脚可能因犯罪受“刖刑”所致。
考古专家认为,遗骸埋在南门城墙拐角处,方位特殊,推测秦王朝第二次对古城筑城时,将其进行活人祭祀埋葬,以求城墙平安坚固。至今,这位躺在冰冷墙土下达2200年之久秦代少年,悲剧人物,悲惨命运,大秦王朝律令之牺牲品。
七
官吏公务活动规范和社会秩序安全管理记载简牍,生动记述秦朝地方县衙责任、廉洁、规矩、严管公权、维护社会安全等方面事情。
秦律令对伸张正义、维护社会稳定、见义勇为有条文明确红线底线。规定在路上看到有人杀人,百步之内人没有及时伸手劝救,就要受惩罚。
秦始皇二十六年八月,迁陵县一个名叫狼的人,借了迁陵县衙一条公船说去楚国故地搜找瓦片。专家学者分析,当时秦国打败楚国军队占领楚地,交战中许多房屋被摧毁,废墟上尚有大量可利用屋瓦。迁陵县衙事先没有掌握狼是个不守信用人情况,结果狼借走船后一直没有归还,经办人员负有不可推卸责任,后来迁陵县衙追究经办人责任。
官吏口粮按月领取,因公出差则由路经驿站提供口粮,期间原单位不再发放。
律令规范公权管理,禁止以权谋私,公权私用。秦简记载,县府公务借用驿站马匹时,搭乘与公务无关人员或用于其他用途,距离一里以上,视同贪赃,参照偷盗相关律令处罚。这些正能量制度机制和清廉文化元素,对干部廉洁从政、讲纪律守规矩、改进作风等都具有现实教育意义,说明清廉政府、清廉社会、清廉湘西早在2200多年前已在湘西大地播下种子。
我国古代长度“里”与现代有别。玄奘《大唐西域记》描述西域国与国都城距离及国家面积大小,常用唐代度量衡“里”。唐代称360步为“一里”,5尺为“一步”,“一里”即1800尺。分“大尺”与“小尺”,大尺为29.6厘米,小尺为大尺一半,即14.8厘米。如按大尺推算不合实际,唐代人一步不可能走出147.5厘米,而按小尺趋合理,一步约73.75厘米,由此推算“一里”为265.5米。印度学者对我国古代“里”进行深度研究,得出中国“里”约为六分之一“英里(1609.34米)”,据此推算“一里”亦为268.2米。
《史记·秦始皇本纪》:“六尺为步”,当时三百步为一里。唐朝“里”度量衡可能借鉴先秦、汉代标准和计算方法。专家认为秦朝一尺与唐代有别,相当于现代23.1厘米,理由是里耶秦简牍可能按秦朝一尺之制标准制作的,长度为23厘米,按此推测秦朝一里约为415.8米。
由此看来,秦朝对公务活动和见义勇为严格红线底线管理,骑马因私走出“一里”,按秦朝度量415.8米,就犯贪赃论处。百步(138.6米)之内看到有人杀人不前去制止就要受惩罚。
秦代中央朝廷存续期间(公元前222年至公元前208年)政令畅通,地方政权严格遵循大秦律令运行,善始善终。
地方郡县官吏忠于职守,敬业勤政,正常办公“朝九晚五”,但也有“夙夜在公”时候。秦简记载: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七月初一晚上,夜渐渐深了,洞庭郡迁陵县官吏佐史写完公文后,落款标明时间“为水下三刻”,即当今北京时间晚上8点10分至9点15分。简牍还记载秦二世元年七月(公元前209年),迁陵县官吏固仍然照常收发公文,批示按规定办事,直到一年后秦朝被灭迁陵县公文才终止。秦朝将灭之际,县衙官吏仍然效忠大秦“焚书坑简”,把所有公文简牍投入井底埋藏。
2200多年前两场大火让中华民族精神财富蒙受不可估量损失。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齐人淳于越反对实行“郡县制”,丞相李斯予以驳斥,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为巩固大一统地位,采纳李斯建议,下令焚烧除秦国史书、医药、占卜、农业书籍、官家藏书以外的列国史记,中央博士馆以外私藏《诗》《书》等限期交出烧毁,同时颁布法令,凡谈论《诗》《书》者一律杀头,即历史上“焚书坑儒”。一时间,举国上下处处点火,纷纷焚烧列国史记典籍,古老文化典籍一下子灰飞烟灭,几乎烧尽诸子百家之言。项羽攻战秦都咸阳火烧阿房宫,将朝廷官藏博士馆仅存史料史籍付之一炬。两场大火给中华传统思想文化史上留下难以磨灭疤痕。
历史上竞然巧合多,两起保护典籍简牍的历史故事几乎不约而同发生在酉水流域。“学富五车,书通二酉”典故发生在酉水下游沅陵二酉藏书洞,朝廷博士官伏胜冒着杀头危险,从咸阳偷运出书简千余卷,辗转跋涉千里,将书简藏于二酉洞,让先秦文化典籍得以流传。洞庭郡迁陵县官吏面临秦亡“冒天下之大不韪”“焚书坑简”,为秦朝历史留下最珍稀“人文根脉”。
我们要感激迁陵衙署抢埋简牍古官吏们,历史应记住这些功勋卓著的无名英雄,当时一股善念善举和胆示勇气为子孙后代留下无价财富,古官吏们忠诚担当值得我们学习传承。
八
里耶秦简刷新中国古医方最早纪录,见证秦朝重视中医药事业。
已研究公开发布秦简牍中77枚与中医药相关,记载洞庭郡迁陵县衙署设立医官、疾病治疗、医政管理、处方、炮制、服用方法及中药材种植等,包括县府对医官进行工作考核。医官静受命于县衙暑坐诊行医,将看病就医人数、疾病情况及治疗药方等进行登记统计,以文书呈报。还有官府求仙求药诏令和地方献药文书,记录秦始皇为长生不老召告天下求仙求药,如简牍12-1324:“瑯邪獻昆陯五杏藥秋鰝及它”。
2017年龙山县邀请中国中医科学研究院古籍研究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湖南省考古所及里耶秦简博物馆等专家对77枚涉及中医药简牍进行学术研讨,一致认为关于地方献药、疾病及疗效、医政制度、档案、养生理念、求仙药诏令等记载,填补秦朝医药实践空白,凝聚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深邃哲学智慧和健康养生理念及实践经验,彰显着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原创医学科学。
医方简牍达11枚,内容包括中药材、药膳方、药方(令金伤无广瘢方等)等,诸如,简牍8-1223:“七└病暴心痛灼:者冶之析蓂(下從泉)實冶二枯橿└菌。桂冶各一凡三物并和取三指冣到節:温醇酒”。简牍7-108:“卅五年遷陵醫静所治黔。率亍之一人得六十八筭”。简牍13-378:“治之可十日已:静問冣病冣告静”。简牍13-379:“病:已:不復發至今不智它:如書”。简牍13-380:“四日令静治:之:可十日已它如前”。简牍10-249:“卅三年八月己亥朔辛酉啟陵鄉守□敢告尉主:傳月診史氣。病書已到敢告主”。上述治胃病、治刀剑伤感染等药方,堪称世界上最古老药方。
湖南考古先后发现里耶秦简、马王堆汉墓、沅陵虎溪山西汉简、张家界古人堤东汉简等出土过医方和食方。上世纪七十年代马王堆出土西汉《养生方》、《天下至道谈》等医药养生简帛文献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虎溪山侯吴阳墓出土《美食方》,详细记录各种食材、香料、佐料等加工流程及方法。古人堤记载“治赤散方”古药方。
考古学家根据字体特征和用字特点推测,古医方简牍成文为公元前222—208年,比马王堆墓出土简帛《五十二病方》早整整40年,中国发现最早古医方在湘西里耶秦简,刷新中国最早古医方纪录。秦简医方简与天回医简、北大医简和马王堆简帛等出土医方存在许多相同相近,据此推断后三者沿袭秦朝“官定处方集”(类似当今成方药典)。
与马王堆简帛《五十二病方》相比,里耶医方简牍文字不多,但涉及疾病名称、所用药材、药物炮制、用药方法、用药禁忌等诸多内容,表明秦人医方成熟可行,普遍用于治病救人。衙门里中医坐诊行医,官府对其工作考核,并纳入日常公文管理,说明当时中医在官府衙门地位不低。
这些医方简牍,还不是全部,已窥见秦朝早期医学文献之丰富。马王堆出土医书集中体现在5张帛书和200支竹木简上,涉及医学领域非常广泛。里耶秦简,按已公开发布简牍涉医药占比2.6%推算,近3.8万余枚尚有大量中医药简牍。
湘西土家族医药苗医药神奇神秘魅力,源自2200多年本土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发展,蕴含着湘西祖祖辈辈勤劳勇敢智慧的基因图谱。
九
与酒相关简牍,见证迁陵县衙对酒实行专供专管。
东汉刘溪《释名》:“酒,酉也”,1957年湖北省云梦睡虎地遗址出土秦简记录:古字“酉”即为“酒”。许慎《说文解字》:“酒”从“氵”,从相契。里耶所处酉水,古代称酉溪,武陵五溪之一,可见酉水与酒文化源远流长。
简牍见证湘西酒文化历史悠远,位于北纬30度的湘西产好酒名酒与生俱来。已研究发布24余枚与酒相关简牍,酒除了用于中医药炮制,还用于专供官吏、奖励及祭祀物资等。如,简牍14-182“酉(飲) 酒食”。其中,有些与医药相关,如简牍14-17记录药物炮制、服药方法和禁忌。“服藥時禁女食彘肉”可理解“服药时禁女色、禁吃猪肉”。有些与“祠先农”相关。简牍14-650、652“卅二年三月丁丑朔丙申,倉是佐狗出祠[先] [農]餘徹酒一斗半斗賣于城旦冣所取錢一 [率]之一斗半斗一錢。令史尚視平,狗手。”简牍14-698 “卅二年三月丁丑朔丙申,倉是佐狗襍出祠先餘徹酒一斗半斗賣于城……”。上述两校劵记录祠先农祭祀仪式活动结束后售卖祭品。有关驿站用酒简牍:“舍庄者各自署”“仓主,司空主”。释意:秦朝官道驿站旅馆必须给住宿大夫或一定级别官员每天提供一斗酒,驿站长官妥善安排,每次记录,每月汇总,报告县府劳动和粮食管理部门。
十
里耶早在2200多年前就是湘西物资集散地。
当时方圆数百里范围内制造的衣服、盐、酒、铠甲、箭、弩、生漆、桐油等物资聚集于迁陵(里耶),并由此运往“洞庭郡”及其他地方。
简牍记载里耶古城与古湘川盐道关系密切。简牍8—650、8—1462:“即酉阳徒道,反涪陵来以买盐急,却即道下,以券与却,靡千钱。除少内书却道下操养钱来视,华购而出之。”简文说明先秦存在川盐入湘古道,当时称酉阳徒道。
处于黄金水道酉水上里耶,得天独厚,湘西一带名副其实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十一
秦代里耶生漆资源丰富,生漆漆器生产加工基地。
十多枚简牍记录漆园制漆漆器生产管理,见证2200年前迁陵县(今里耶)盛产生漆,县衙建有漆园和制漆作坊,专人培管和制作漆器,官办漆园作坊引领漆业发展。其中一枚记录迁陵县衙官府漆制作坊情况:“用和桼(漆)六斗八升籥(仑),水桼九斗九升,凡十六斗七升六籥。”意为“使用和漆6斗8升6龠,使用水漆9斗9升,总计使用了16斗7升6龠”。当时作坊生产“和漆”与“水漆”两种,作坊消耗漆数量大,制作漆器应该不少。另有两枚简牍分别记录:“卅七年迁陵库工用计,受其贰春乡髹,桼三升,升飲水十一升,幹(干)重八。”“女卅人与库佐午取桼。”大意:县衙在贰春乡建有漆园,专人看管漆树。割漆工属女性劳动项目,有30名女割漆工,每天所割漆交库佐入库。迁陵县漆库(仓)管理人员采用专门方法对上交漆检验其成色。说明迁陵县生漆及漆器生产加工基地名副其实,显示秦朝男女平等,女性能在公共场所露面干活。
漆,又称生漆,犹如橡胶,胶质状液体,非常粘稠,从树干割取,具有经济和药用价值。耐酸耐醇耐高温而作防腐防锈及工艺品涂料,漆树酸漆树油漆树籽具通经、驱虫、镇咳等功效。漆本色为深棕色,不透明,涂刷凝固成黑色,成语“漆黑一团”“如胶似漆”似乎与生漆特性相关。漆树宜在高山地带生长,湘西,尤其龙山、永顺、古丈、保靖等县一直为生漆传统主产地,里耶八面山小木漆因开割早、产漆多、漆质好而享有盛誉。俚语:“八面山上漆,酉水河里鱼。漆黑走天下,鱼味贡皇帝”。
湘西与漆相关的辰砂(朱砂),开采历史悠久。漆器发展鼎盛时期在战国秦汉时代,长沙马王堆出土西汉漆器就是代表。古人发现漆中加入朱砂变红色,古代工匠充分利用这一原理制作色彩斑斓漆器。诸如,颜色单一素漆器,具有画意描绘漆器,雕刻漆器,镶嵌漆器等。还有工艺技法复杂的,如多彩、针刻、铜扣、炝金、描金、镶嵌、堆漆等。保存传承到今天的传统工艺漆器已被称之艺术“国宝”。日本漆器制作深受中国炝金、描金工艺影响技法。
记录生漆生产管理奖罚制度简牍:“臻漆课得钱过程四分一,赐令、丞、全吏、官啬夫,吏各糯;徒人酒一斗,肉少半斗,过四分一到四分二,赐糯、绔;徒酒二斗、肉泰半斗,过四分二,赐衣;徒酒三斗,肉一斗;课得钱不及四分以下,背一盾,笞徒人五十,过四分一到四分二,背一甲,笞徒面,过四分二,背二甲,笞徒百五十”。释意:生漆生产指标管理,产量换算为钱,超过计划指标四分之一,奖励县令、县丞、有关官吏、主管及相关管理人员每人短袄一件,漆农每人酒一斗,肉三分之一斗;超过指标四分之一到分之二,奖励官吏短祆、裤各一件,漆农酒二斗,肉三分之二斗;超过指标二分之一,奖励官吏上衣一件,漆农每人酒三斗,肉一斗;少于计划指标四分之一,官吏罚一盾牌,漆农抽打五十鞭;少于指标四分之一到四分之二,官吏罚一甲,漆农抽打一百鞭;少于指标四分之二,官吏罚二甲,漆农抽打一百五十鞭。
秦朝统一度量衡,1斛等于10斗,1斗等于10升,按现代标准换算,1斛等于20000毫升,1斗等于2000毫升,1角等于4升,1升等于200毫升(相当四两),一付战甲1334钱,一个盾牌1384钱,当时成年人一天工资8个钱。
里耶古城遗址出土二件漆具,即一把漆刷和一块残缺漆器残片。其中,漆刷长20厘米,宽5厘米,与现代漆刷没有什么两样,漆器残片,虽不完整如断臂维纳斯具有残缺美。漆器虽不及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精美,但漆刷不失世界上最古实物。
辰砂,又称朱砂、丹砂、汞砂、赤砂。自古以来,朱砂用做颜料,入药治病,提炼水银,我国民间视朱砂为镇宅、避煞、开运、祈福、纳财等吉祥物。
湘西2200多年朱砂开采历史,秦汉时代《神农本草经》将朱砂列入药物范畴。《逸周书·王会解》:“卜(濮)人以丹砂”。《通典》:“辰州贡丹砂”。唐代《新唐书·地理志》称:“辰州(今沅陵)土贡光明砂……溪州(今永顺)土贡丹砂”。宋代《图经本草》:“丹砂出自辰州,以辰州最盛,谓之辰砂”。其实辰砂主产地辰州是大湘西概念,凤凰茶田、保靖、古丈及贵州铜仁万山等地,乃我国最早开采辰砂地方之一。根据《史记·货殖列传》:“而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夫倮鄙人牧长,清穷乡寡妇,礼抗万乘,名显天下,岂非以富邪?”。相传巴国被灭后,巴氏兄弟流入古五溪成为五溪酋长。从此巴氏掌控湘黔川边区丹砂开采权,巴氏死后,巴寡妇清继承夫业,继续生产经营辰砂成为富商。秦一统天下后,巴寡妇清将朱砂、水银进贡给秦始皇,秦始皇大悦允其客居咸阳。秦始皇从寡妇清处得知万山丹砂最好后,便派徐福方士两次赴万山凿石炼丹(长生不老药),仙丹未练成,却歪打正着创造发明了三硝四磺五木炭火药。
朱砂自古为湘西民俗文化重要元素,也是中原古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新石器时代先民就用其作颜料,早期古墓葬出土面具涂有朱砂,金器、青铜器上都能见到朱砂影子。湘西乡村起新宅、“四月八”、赶秋节、社巴节等民俗祭祀活动都离不开朱砂,土家族苗族染坊漆铺不可或缺的生产原料。
湘西金色桐油,2200多年传承厚沉,千古老品牌。简牍记载迁陵还是桐油主要生产地,“直到民国时期,这里的桐油还沿着水路运送到江浙地区”。或许历代中央王朝十分看中迁陵丰富生漆、桐油、朱砂等战略资源和军事战略地位,才对里耶高度重视管控。
十二
秦朝通过律令《祠律》将农耕与宗教祭祀事务统筹管理,地方政府及官吏宗教祭祀和促进农耕生产职能法定化。
“祠”,《说文》释义:“春祭曰祠,品物少,多文辞也”。“先农”,或谓神农,或谓后稷,神话传说中最先传教百姓耕种之农神,远古称帝社、王社,至秦汉时期始称先农。《汉仪》曰:“春时东耕于藉田,引诗先农,则神农也”。
已研究发布简牍中一百余枚记载“祠先农”。迁陵县衙每年农历三月初举行祭祀先农活动,“律祠”规定所有官吏必须参加,还要捐献祭祀贡品,诸如猪、羊、酒、盐、黍米等。20余枚简牍记录迁陵县祭祀先农活动所用物品和分胙。“盐四分升一以祠先农”“卅二年三月丁丑朔丙申,仓是佐狗出黍米四斗以祠先农”“卅二年三月丁丑朔丙申,仓是佐狗出祠先农余彻羊头一、足四卖于城旦赫,所取钱四”“口律曰祠□R”“律曰祠律”“卅五年六月祠穴”等,“余彻”意指祭祀活动后撤下来各种祭品,“穴”有关专家以为是猎神。“律祠”规定县衙官吏还须每年前往寺庙祭祀朝拜,简牍记载迁陵守丞敦狐发布“令史行庙”昭告文书,见证每位令史须前往寺庙祭祀朝拜。如,简牍8—138、8—174、8—522、8—523四枚记载令史行庙朝拜日期及姓名。
“祠先农”简牍多为校券,即迁陵县衙筹备祭祠先农活动及祭品处理情况记录,上有经手、监督等人员记录。校券形制与其它文书简牍明显不一样,简牍有正反两面长37厘米,宽1.3—17厘米,如同现代发票双联或三联单,书写文字并刻齿后两面对半剖开,刻齿及剖符相当发票骑缝章,防范篡改简牍文字记载。诸如,简牍14-650、652、14-698 ,记载秦始皇三十二年三月二十日(公元前215年),仓库管理者是和助手狗以及监督者尚从库房中调出物资供祭祀先农,祭祀活动完后,又在当天完成“分胙”,即将祭品分发或卖给百姓,工作简单高效。
这些表明秦朝沿袭传承西周朝以来的传统礼制重视农业,通过“祠先农”活动对百姓耕地进行奖惩,也说明当时朝政有信仰主张,敬奉神祇,但对社会宗教祭祀实行统制,不得私自举行,祭祀须由县衙组织,从而为以后历代政权宗教政策规范管理开了一个好头。
迁陵县除了每年举行“祀先农”祭祀活动,春天还要进行“燔田”活动,刀耕火种,火耕水耨。当时田地分公田和民田,公田劳作者以服刑人员为主,士兵身份戍卒也要参加公田耕作。民田,即黔首田,实行“行田”制,将国家土地划分成小块,颁发给百姓,百姓交田租,田地不可买卖。“祠先农”说明里耶及酉水为农耕文明神话重要发源地,中华古文明发源地之一。
十三
里耶古城遗址出土藠头耐人寻味。
秦简记录迁陵农作物有粟、菽(豆)、麦、稻、芋、糜子(穄子,今黄米、小米),经济作物有纻麻(苎麻)、橘、生漆、桐油、枳枸(金钩、拐枣)等。蔬菜水果记录,除了藠头外,有芋、芹、韭、蒜、葫芦、橘、梅、桃、枣、李等。
“藠头”,学名“薤”,又名“藠子”“薤白”,石蒜百合科葱属植物,鳞茎长椭圆形,味辛辣,具通神安魂、行气导滞、促食欲、助消化等功效。
民间流传“餐前饭后食藠头,不打郎中门前过”。藠头鳞茎,自古以来属高档蔬菜,清朝皇宫将甜藠头纳入进献朝贡物品,称之“久吃龙肝不知味,馋涎只为甜藠头”,如今成为我国出口创汇产品。湘西藠头上个世纪就一直出口日本。2200多年前舶来品“辣椒”还未传入中国,迁陵县属南方高寒山区,多雨潮湿,藠头成为祛湿除寒、消食开胃之首选。
秦简记录诸多饮食,其中有几枚记录迁陵县衙官吏饮食就餐情况,一日两餐,非常翔实,算得上世界上最早餐饮记录。简牍还出现“季R”“析R”等字迹,专家疑为“菜谱”。
据专家撰文介绍,简牍记载秦人买卖虎肉:“卅五年十月壬辰朔乙酉少内守履出黔首所得虎肉二斗卖于更戍士五城父□里”“阳所取钱册率之斗廿钱令史就视平魋(tui)手。”两枚简牍大意:秦始皇三十五年十月中一天,叫履的少内守(迁陵县衙管财政官吏)把百姓捕获上交虎肉卖给守边武士二斗。这个原籍城父县(今安徽亳州)某里叫阳的武士取四十钱,折合每斗二十钱交给县衙少内,一个叫令小吏监督,一个叫魋小吏登记。而当时迁陵县衙官吏每日工资才八钱,二斗虎肉相当五日工资,价格不菲。
十四
“走荼”简牍,被誉为“中华茶业第一简”,见证湘西茶叶生产可追溯到2200多年前秦朝。
简牍8-1541成为迄今为止中国历史上发现最早唯一记载“荼(茶)产业实物,记载:“户曹書四封,遷陵印:一咸陽,一高陵,一陰密,一競陵。廿七年(前220)五月戊辰水下五刻,走荼以來”。释意为:“迁陵县掌管民户﹑祠祀﹑农桑等户曹刀笔吏书写四份通关或证明文书,将四份文书简牍分别卷束用检绳捆扎好,并在检绳上摁压封泥后加盖迁陵县印(相当当今邮签)。其中,一份邮递咸阳(秦都城,今陕西咸阳市)。一份邮递高陵县(今西安高陵区)。一份邮递阴密(古邑名,今甘肃灵台县西南)。一份邮递竟陵县(秦代县治位于湖北潜江西北部,清代更名为天门县,现天门市)。秦廿十七年(公元前220年)五月戊辰日10:48至12:00”。简牍记载时间为农历五月戊辰日上午,与湘西农村传统茶叶采茶收购销售季节时间基本吻合。
“走荼”包涵收购和销售邮递“荼”两层意思,当今包括武陵山区在里西南地区仍然称收茶为“走茶”。简牍记录“走荼”,说明秦迁陵县户曹做了三件事情,先从迁陵县各乡收购新鲜“荼”(茶),再由小吏打包茶叶,并签署销往(运输)咸阳、高陵、阴密、竟陵的通关或证明文书,最后到邮驿站办理邮递手续。
西汉王褒《僮约》两处描述“茶”:“脍鱼炰鳖,烹茶尽具”“武阳买茶,杨氏担荷”,并佐证西汉以前,普遍称“茶”为“荼”。所谓“烹茶尽具”意为煎好茶并备好洁净茶具,而“武阳买茶”意为公元前59年农历正月十五从邻县武阳(今成都彭山县双江镇)购买回茶叶。这比美国茶学权威威廉·乌克斯《茶叶全书》所述茶叶5世纪成商品要早5个世纪,而里耶“走茶”简牍又将中国茶叶商品再往前推早近2个世纪。
根据《诗经》《九思》等文献记载“荼”和专家学者对里耶“走茶”简牍研究分析判断,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以来,“荼”已在黄河及长江流域百姓生活中广泛饮食。那个时代文人骚客对“荼”情有独钟,如《诗·邶风·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注解《毛诗故训传》:“荼,苦菜也。”汉王逸《九思·伤时》:“堇荼茂兮扶疏。” “荼”还有“苦菜”之意,即“茶”中放油盐煮沸作下饭“苦菜”。如今里耶周边酉水流域土家族聚居地区仍然传承保留着“茶”作为下饭“苦菜”遗风——“油茶汤”。直到唐朝,“荼”才华丽转身成“茶”。人们改吃荼为饮茶,改煮荼为泡茶,即用开水冲泡来解渴消闲。唐陆羽《茶经》:“谓茶……早取为荼……”“一曰茶,一曰槚”“槚,苦茶”。
酉水下游古丈河西白鹤湾战国西汉古墓群出土茶壶、茶杯、茶灶锅、茶井等文物,也印证还原湘西酉水流域早在战国时期生产茶叶这一史事,见证2200多年前巴人将种茶制茶技术和饮茶风俗传入湘西。
湘西古丈毛尖、黄金茶等好茶名茶历史悠久丰赡,2200多年的“老字号”品牌成色古悫古韵,流光溢彩,班班可考。
十五
里耶古城出土文物见证其为南方陆地丝绸之路上古商埠“明珠”。
重庆古属巴蜀地,湘西与重庆为邻,唇齿相依,文化相连。《后汉书·南蛮传》载:“秦昭襄王使白起伐楚,略取蛮夷,始置黔中郡。汉兴改为武陵,岁令大人输布一匹,小口二丈,是谓布。”
公元前122年博望候张骞开拓西域古丝绸之路中发现南方陆地丝绸之路,即蜀身毒道。张骞出塞到大夏国(今阿富汗北部)发现来自四川蜀布,回国后向汉武帝禀报“居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问所从来,曰东南身毒(今印度)国。”所谓蜀身毒道,我国古代从成都,经云南大理、曲靖进入缅甸,再通往印度的重要交通线,称之西南“丝绸之路”,又称“蜀布之路”,也称“南方陆地丝绸之路”。换句话,即一条我国古代从中原经西南和中南进入缅甸、印度通往西亚、欧洲的海外陆地商道。苎麻为长江以南地区特产,西方称其为“中国草”,古蜀地常以苎麻织布,故称之蜀布。湘西自古盛产苎麻布,历来为朝廷贡品。里耶古城出土棕麻编织物和陶纺轮就是湘西盛产苎麻布例证。
专家学者认为南方陆地丝绸之路有三条以上支线,西线通过四川成都“旄牛道”,中线通过四川宜宾“五尺道,南线通过重庆涪陵走水道,涪陵—龚滩—酉阳—里耶—沅陵—洪江—凯里—贵阳—安顺—曲靖,三条支线汇合于曲靖。里耶古城及酉水流域出土战国时期玉石砝码、绿色琉璃壶、水晶环、西亚黄金佩饰等西方异域文物,就是湘西酉水与西亚、欧洲通商贸易历史久远的最好诠释。
酉水号子对南方陆地丝绸之路通过口口相传:“四十八站上云南,四十八站到长安。”既为湘西子孙行酉水闯世界明示坐称方位方向,又道出了世世代代祖祖辈辈出行难的艰辛和不屈。
十六
里耶秦简,文字细致,辞微旨远,真实还原“复活”秦王朝历史,被誉为20世纪以来中国考古史上“最伟大发现之一”。目前唯一一部大秦帝国编年史,中国第一部日志式断代史,第一批官方简牍档案,极其珍稀,宝库金山。专家学者称其历史文化价值堪比安阳殷墟甲骨文、敦煌文书。
如果把大秦历史比作人,“兵马俑”宛如大秦形象和躯体,“里耶秦简”则为大秦思想与灵魂。好似通达两千多年前神秘大秦时光隧道,如同一群“会说话”的兵马俑,秦代历史百科全书,平民百姓生活“清明上河图”,“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里耶秦简,湘西历史文化重要地标。洗白了数千年来强加于“五溪五蛮”地区“蛮”之贬称,提升了湘西人文历史价值。里耶古城地处武陵山腹地、酉水中游,土家族发祥地,历史上多个民族杂居和谐共生,多元文化交融融合,对古代中华民族史研究具有意义。
历史一些误导可以理解,史学家司马迁班固等未能见到这些史料,《史记》《汉书》出现缺陷偏颇,一定程度误导了后人,史料称秦始皇为暴君有失公正,误解太多,或许后来太史公们也未找到秦朝更多史料,或许记载有误,或许秦朝后来变得严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湘西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基本完成基础研究工作。迄今为止,里耶秦简已研究公开发布2700余枚简牍,已震惊中外,改变秦代学术研究面貌格局。尚有3.5万余枚简牍研究成果即将发布,迷一样断代秦朝历史还会有更多惊喜。
随着新一轮文物普查开展,给提升构建湘西相对独立历史文化体系框架带来机遇,进一步拓展考古视野空间。简牍文字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价值及潜力等研究阐释解读任重道远,充满期待。
坚信里耶秦简牍、里耶古城及周边战国至秦汉古城古墓葬等遗址遗存深度考古研究,将更加丰富湘西乃至我国历史面貌,湘西古代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脉络更趋清晰。(作者单位:湘西州人大常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