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都铎王室风云录(二):亨利八世的六位王后(17)

(2025-10-10 06:22:37) 下一个

改革受阻和宰辅克伦威尔之死

改革倒退

从1536到1538年,亨利八世通过种种努力,试图调和国内新教改革各方的矛盾,虽然成功避免了英格兰因新教改革可能爆发的内战,但却不能躲开外敌威胁。

前面也提到,1539年初,有迹象表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卡洛斯五世与法兰西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形成联盟,再加上此时的教宗已经不是之前弱势可欺的克莱孟七世,而是1534年当选的前罗马主教保罗三世。保罗三世继任教宗后,立即对罗马教廷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让教廷内部更团结;对外则采取更强硬的手段抵抗路德宗和加尔文改革,并在1538年12月17日颁发教皇诏书,正式将亨利八世开除教籍(excommunication),并告诉英格兰人他们全都是异教徒国王的奴隶。

亨利八世最担心的事情就是西班牙、法兰西和教宗三家联手攻打英格兰。被开除教籍,就等于给了他们一个理由这么做;再加上同在一个岛屿上的苏格兰,已近而立之年的詹姆士五世,虽然是亨利八世的亲外甥,却承诺加入教宗联盟。

有报告说8000兵力已集结在西班牙属地低地国家(比利时、荷兰)随时准备过海;还有报告说肯特郡海边小镇马盖特(Margate)观察到海上已有外国舰队集结。面对如此强大的外敌,亨利八世需要国内局面稳定,因为一旦发生入侵,这将是和当年征服者威廉一举拿下昂撒不列颠那样严重。

1539年开年后,亨利八世检阅了他大约150艘船的舰队,其中大约50艘是他登基后一直致力建设的皇家海军战船,其余的是辅助船或供给船。亨利八世1509年登基时,亨利七世只给他留下五到六艘战船,八世30年的努力,终于让英格兰有了一支装备精良的海军。

下一步就是全民动员了。亨利八世在全国召集军事集结,要求16岁到60岁男人都做好备战;他本人亲临东南沿海查看防御工事和要塞,苏格兰边境上的各个城堡也被加固,此前解散的修道院的石材此时倒派上了大用场。皇家海军舰队也离开泰晤士河驶入朴茨茅斯港。枢密院每日一聚讨论备战,国王的近身侍卫也被告知长柄茅不能离手。

到了5月,伦敦16岁到60岁的男人,穿上各种可以找得到的铠甲和武器,集结在伦敦传统民间武装集结地咪尾(Mild Ended),开始向市中心挺进,伦敦的斯特普尼和贝思纳尔草地上(Stepney and Bethnal Green)的长矛“像一片森林”。

整个伦敦进入紧急状态,倒是让法兰西驻英格兰大使比亨利八世还焦躁。他给法国宫廷去信,要求将自己尽快召回国,说亨利八世是“现在最危险和最残暴的人”,说他不敢肯定哪天就会被亨利找个理由在常规召见时将他杀之而后快。

但这场入侵并没有从传说变成现实。到了春末夏初,事态已经明朗化,西班牙和法兰西联盟瓦解,入侵英格兰的可能性也就不了了之。原因除了卡洛斯五世和弗朗索瓦一世之间的矛盾外,也可能与外国间谍们在给他们主子的情报中并未证实英格兰人对亨利八世的不满已达到可利用程度有关。

随着外敌入侵危机的消散,英格兰国内的高昂情绪也很快消退,但亨利八世知道国内的矛盾远远没有解决,宗教改革之争已白炽化。之前的“主教手册”中除了未保留“变体论”(transubstantiation)这个名称之外,实际上保留了它的合法地位 ,这对旧教支持者来说无疑是值得鼓励的。同时亨利八世也明显放慢了改革进程,并且流露出向旧教靠拢的迹象。诺福克伯爵也不再隐藏他反对教改的本色,在议会和枢密院都公开叫板改革派大主教克兰默和宰辅克伦威尔。

那个年代的英国,宗教就是最重要的社会因素,没有之一,宗教问题就是社会问题。克伦威尔在此前一年要求神职人员尽量避免圣经的解经辩论被证实是有先见之明的。因为此时英格兰在自己阅读了英语圣经后,几乎人人都成了解经专家,对教义的不同见解已经不限于神职人员之间,就是普通百姓也开始互相辩论,而且没有一方愿意退让。

其中一个故事就是,伦敦平民区的一个泥瓦匠,是新教的积极支持者,他每晚9点到12点在自家窗墙向左邻右舍传教,称新教改革人士是“光明的火炬手”;而他的面包房老板邻居则是旧教支持者。面包师告诉泥瓦匠,你违反了刚刚颁布的《六条信纲法案》规定,泥瓦匠回答:你是不是觉得烧死我就像你烤面包一样简单?

《六条信纲法案》(the Six Articles Act)是议会1539年颁布的。为了在国内促成改革派和保守派之间的和解,亨利八世在1539年再一次召集了一个教纲讨论委员会,目的是解决目前存在的主要教义分歧。

委员会由四名保守派主教和四名改革派主教组成,克兰默大主教任国王代表,但亨利八世允许诺福克公爵向委员会提出六个问题,而这六个问题的提问方式让委员会只能有一个答案。其结果就是《六条信纲法案》的通过。

笔者做了一点功课,将这六个问题大致解释如下。可能有点太过深入,不感兴趣的直接忽略就好。

问题

纠纷

结果/信纲条款

1. 祭台圣餐礼中,神父祝福后的饼和酒,即便没有发生变体,是否也说明了基督真身的确切存在?

耶稣基督在圣餐礼中的存在形式

确认变体论,否认变体论=异教徒=死罪。

2. 是否应该让平信徒[1]同时接受饼和酒?

平信徒权益

平信徒只能接受圣餐饼,不能接受圣餐酒。

3. 神父可否娶妻生子?

神职人员禁欲

禁止神职人员娶妻生子,神父必须禁欲。

4. 宣誓贞洁或守寡的妇人是否可以破誓?

修道誓言与再婚

维护誓言的约束力,违背誓言=罪孽。

5. 是否继续允许私人弥撒礼?

弥撒礼主持权归属

维持私人范围做弥撒的权利,并宣布私人弥撒不仅有效而且有益。

6. 神的律法是否肯定要求私密忏悔[2]

私密忏悔

肯定向神父的私密忏悔是神的律法要求。

《六条信纲》做为法案公布,无疑是对大主教克兰默带领下的英格兰宗教改革的巨大打击,但此时亨利八世完全不站在改革派立场上,尽管克兰默在法案草稿中划掉了“变体论”这个术语,但亨利八世一锤定音:圣餐礼的面饼和酒就是耶稣基督真实的肉和血。

好在大主教克兰默比亨利八世活得长些,得以在亨利八世死后宣告“耶稣的肉和血是用心而不是用嘴吞下的”,但此时此刻,大主教只能保持缄默。

《六条信纲》出台后,诺福克公爵在自己的公爵府对秘书说:我们成功地阻止了神父有女人;秘书回答:那你能不能阻止女人有神父?

克兰默保住了大主教职位,但他也不得不在法案出台后的第一时间将妻儿送回德国。大主教在1532年前后出使德国,娶了路德宗改革领袖安德烈亚斯·奥西安德(Andreas Osiander)的女儿玛格丽特为妻,两人之间至少有一儿一女。玛格丽特和孩子们在德国一直待到亨利八世去世后才回英国。而温彻斯特和索尔斯伯里(Winchester, Salisbury)两位改革派主教则被迫辞职。

克伦威尔之死

接下来失势的便是亨利八世的宰辅托马斯·克伦威尔了。

克伦威尔是那个时代少有的出类拔萃的政治家、经济学家和国家事务管理者,但他并非贵族出身,而是1485年出生于南方萨里郡的一个商贾之家,其父除了拥有一家打铁铺、一家旅店和一家啤酒作坊之外,还涉足粮食、牲口、皮革、纺织品买卖。克伦威尔是家中独子,只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妹妹,所以他年轻时并不缺钱,缺的是权利、地位和施展抱负的舞台。

克伦威尔生性敏锐、头脑冷静、思路清晰、志向远大。他大约在1503年(18岁)离开萨里郡老家,越过英吉利海峡来到欧洲大陆寻找前程。他在法国加入了雇佣军,是年年底随部队开拔到达意大利作战,之后离开军队投到佛罗伦萨一位银行家的门下,学习打理银行事务。这期间,他为雇主的业务在欧洲各国频繁旅行,尤其是德国和荷兰,结识了很多英国商人,很快就建立起自己的关系网,并通晓好几门欧洲语言。


图1:亨利八世宰辅托马斯·克伦威尔,小霍尔拜因,1532–1533,藏于大英肖像馆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克伦威尔在欧洲大陆这么游荡了十年,自由出入于欧洲各城市的贸易中心,潜心观察、一点一点地学习,很快就为自己树立了声望,并且经常代表英格兰去罗马教廷处理与英格兰有关的宗教事务,以至于梵蒂冈密档中记载当时罗马教廷怀疑他是约克大主教安插在欧洲的密探。情报是最有价值的商品,这一点年轻的克伦威尔应该很快就明白。可以说,正是在欧洲大陆这十年的历练造就了他。

大约在1514年,克伦威尔回到英格兰,次年娶了一位年轻寡妇为妻,老丈人曾是亨利七世的贴身侍从。婚后克伦威尔在伦敦安定下来,成为一名律师,很快在伦敦的商界和律师界名声鹤起, 1516年成为红衣主教沃尔西的私人秘书,帮沃尔西调查修道院的财务账目。

但克伦威尔本人的志向并不在教会,沃尔西失宠倒台后,克伦威尔很快就和自己的恩师划清了界限,但他并没有完全忘记恩师,亨利八世赐他允许有自己的徽章(coat of arms)时,他选择将沃尔西徽章的一部分融入自己的徽章以示怀念和尊重。

      

图2:左侧是红衣主教沃尔西徽章,右侧是宰辅克伦威尔徽章

从政才是克伦威尔真正的志向。1529年底,克伦威尔作为地方议员在上议院获得一席。他在议会事务中的表现很快得到亨利八世的赞赏,1530年被亨利八世钦点加入内阁。从那一刻起,克伦威尔的事业如日中天,1534年初任财政副大臣,同年4月任首席大臣,同年8月任英格兰大法官,1536年任皇家掌玺大臣,1538年任怀特岛总督,1540年4月任掌礼大臣。这些职务除了大法官一职1536年卸任之外,其余都一直兼任到他倒台。

克伦威尔和亨利八世两人性格互补,克伦威尔头脑冷静,办事有条理,不仅帮亨利圆满解决与阿拉贡的凯瑟琳的离婚案,还通过高效的后勤补给运输帮亨利在法国打了胜仗。克伦威尔与他的恩师沃尔西不同,沃尔西是宗教保守主义者,反对改革,因此不得不脚踩两只船,既要忠于亨利八世,又不能违背罗马教廷。而克伦威尔是宗教改革的倡导者,他只全心全意侍奉亨利。亨利将大小国事,事无巨细,一概交给克伦威尔自行处理。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克伦威尔最后失宠而被送上断头台呢?

这个问题同样也要从你死我活的宗教改革冲突和亨利八世自己游移不定的信仰态度去找答案。

亨利八世在位时,英格兰和威尔士至少有一半人口是反对宗教改革的,几百年来他们的祖祖辈辈只知道教皇是教尊,是上帝和他们之间的介导。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死后灵魂的归宿是压倒一切的大问题。亨利的子民中至少有一半相信脱离了罗马教廷死后灵魂便不能进天堂,所以亨利八世是在领着他们下地狱;而另一半的人口则认为罗马教廷腐败堕落,宗教改革势在必行,老百姓有权自己阅读英语圣经,而不一定非要通过教皇才能和上帝建立个人关系。

实际上亨利自始自终都是传统的天主教徒,从内心来说他并不是改革派,他和罗马教廷的分歧是因为教皇不准许他与阿拉贡的凯瑟琳离婚,不承认他和安•波琳的婚姻合法性,让他觉得在自己的王权受到教皇的干涉和限制。从另一方面来说,他也不明白凭什么英格兰每年都得向罗马教廷进贡大量的钱财。这些流向罗马的大笔钱财,完全应该留在英格兰,进贡给他自己;毕竟建设国家、扩张海军、朝廷和后宫用度,哪儿哪儿都得花钱啊。

而克伦威尔的倒台恰恰就是宗教改革调整步伐的需要和权利斗争势力制衡的结果。到了1538年,英格兰宗教保守派和改革派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加上北方的游行示威,致使亨利八世不得不出面调停。而在修道院解散过程中,很多贵族的利益也受到侵犯。这些贵族本来就瞧不起克伦威尔,一个铁匠的儿子,平头百姓出身,竟然成了国王身边最得宠的人,王公贵族觐见亨利都得先得到他的准许。这些贵族中,最憎恨克伦威尔的就是诺福克公爵(亨利八世第五任王后凯瑟琳·霍华德的伯父)。

诺福克门阀是英格兰最古老的贵族之一,世代都是天主教徒,和罗马教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修道院解散后得来的钱财他们沾不上手,眼睁睁地看着克伦威尔不仅从中揩油,而且对贵族颐指气使;贵族们对他那种羡慕、嫉妒、恨的感觉可想而知。于是以诺福克公爵为首,贵族们开始向亨利进言,说克伦威尔在修道院解散过程中越权行事、大包大揽、中饱私囊、损害皇家利益。

普通老百姓都相信,如果天子德行有失,神一定会降天灾惩罚天子,田里收成就会不好。而亨利在位的时候一直风调雨顺,因此亨利的子民们确定天子没错,错在天子身边出了奸臣,误导了天子。这出戏,就这样连剧本都不用写就把克伦威尔顺顺当当地稳放在奸臣的角色上,而亨利最后还是选择了支持贵族、放弃自己最忠心的奴仆。

而1540年,卡洛斯五世和弗朗索瓦一世联盟破解后,双方都在背地里拉拢亨利,派特使向亨利示好。亨利的自尊心得到大大的满足,也让他确信暂时不会有战事,所以不再需要德国新教诸侯们的支持。恰恰相反,如果他能和罗马帝国或法国中的任何一方结盟,其结果都会好于和德国诸侯结盟。在这种情况下,和英格兰国内的天主教和解便成了上上策。

天主教法国的国王弗朗索瓦一世一直憎恨克伦威尔,不仅认为他是异教徒,而且坚信克伦威尔意图引导亨利与西班牙结盟攻打法国。在诺福克公爵作为亨利的特使出访法国时,弗朗索瓦暗示公爵,只要设法除掉克伦威尔,法国和英格兰之间一切都好商量。

对于亨利来说,克伦威尔已经用处不大了。修道院解散工作已经完成,皇家金库大大充实,卸磨杀驴、丢卒保车才是明智之举。亨利八世决定找个替罪羊,将一切与宗教改革有关的怨言和过失全部让这个替罪羊去背锅,从而在子民心中继续维持他从教宗克莱孟七世那里得来的“信仰捍卫者”形象。还有谁比宰辅克伦威尔更合适的人选呢?

亨利八世和柯莱佛斯的安娜联姻正是克伦威尔一手操办的,这也让亨利越想越恼火,况且亨利此时已经和诺福克公爵十七岁的侄女凯瑟琳•霍华德滚了床单。到1540年5月,宫里怀疑凯瑟琳已有身孕(后来证实凯瑟琳并未怀孕,但也有可能流产了),克伦威尔只剩下死路一条了。

1540年6月10日上午,克伦威尔照常来到上院打理公务。当天下午三点常务会议开始前,他照例走到理事会主席的座椅旁,正准备坐下,忽听诺福克公爵大喝一声:“克伦威尔,不要坐在这个椅子上!这里没有你的位置,你这个逆党!”。

克伦威尔回答:“你叫谁逆党?!”

话还没落地,卫队长带着六名卫队便将他擒住。

“你被逮捕了”,诺福克公爵说到。

“以何罪名?”,克伦威尔问道。

“这个嘛,你得去问圣上了!”,就是诺福克的回答。

克伦威尔将手里的茶杯扔到地上,大声说到:“这就是对我这些年忠心耿耿誓死效忠的回报吗!”

仅仅两个月前亨利八世还封了克伦威尔埃塞克斯伯爵( Earl of Essex)爵位,但他并没有像下狱的贵族那样得到贵族审判小组的公审,因为贵族们认为他不够资格。相反,他的罪名,包括叛国、欺君、异教徒、贪赃枉法、越权越级、损害皇家利益等,是通过议会的一纸《剥夺权利法案》而定的,法案在下院和上院通过时,没有一个人投反对票。而这种定罪方式正是克伦威尔自己发明的!这真是大英版商鞅了。

诺福克公爵的人抄了克伦威尔的家,搜出大量从解散的教会而来的十字架、祭拜用的酒杯和银器、神父的法冠,以及其他教堂祭拜用具,作为证据呈交给亨利八世。亨利削去了克伦威尔的所有封号和头衔,宣布判决书上只许写“托马斯•克伦威尔,织布商“,以强调他最忠实的仆人发达之前社会地位之底下。判决书公布后,伦敦的大小教堂一齐鸣钟庆贺,老百姓欢呼雀跃、奔走相告,大奸臣终于罪有应得了!

克伦威尔被扣押在伦敦塔等待斩首处决,他向亨利上书痛悔,称自己为“陛下最沉重、最悲惨的囚徒和最卑微的奴仆”,恳求君上“慈悲、慈悲、慈悲”。

然而亨利八世已经没有慈悲可给了,1540年7月28日上午,克伦威尔走上断头台,砍头之前,他宣布自己是以传统的天主教徒身份受死。同时代文献记载,侩子手用钝斧头砍了近半个小时才完成斩首。

而就在同一天,49岁的亨利八世和17岁的凯瑟琳•霍华德在克伦威尔家乡萨里郡的皇家行宫举行了婚礼!

(待续)

 

[1] 非神职人员或非教会认可修会人员的其他信徒。

[2] 也称告解,信者在教堂告解室内隔一道屏风向神父告白自己的罪孽以求赦免。告解内容受神的律法保护,神父不得向其他人披露,即便是警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南涧采萍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觉晓' 的评论 : 历史的黑色幽默?
觉晓 回复 悄悄话 就是克伦威尔最后还是曲线报仇,莎士比亚剧名“Measure for Measure”。
南涧采萍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觉晓' 的评论 : 不客气,周末愉快。
好问题,但是托马斯克伦威尔没有被平反。克伦威尔1540年被处死,爱德华六世1547年登基,没有必要替他翻案。死于宗教改革的人最大的荣耀就是被教会封圣,但克伦威尔不够资格,因为他是因叛国罪被处死的。要说安慰,唯一的安慰可能就是他学生的曾孙子在奥利佛克伦威尔100年后把查尔斯一世送上了断头台吧。
觉晓 回复 悄悄话 关心后来的英国,谁给克伦威尔平反?
历史进程中的群众,就像莎士比亚戏剧里描述的那样,恺撒那部写的最清晰。
你的额外功课对我相当有用,我还没有完全消化,需要慢慢领会。
感谢!
顺祝周末愉快!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