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52)
2019 (53)
2020 (55)
2021 (46)
2022 (66)
2023 (59)
2024 (63)
2025 (3)
《庄子•大宗师》里有两个故事与子桑有关。于其一,我们看到一个超然物外,遨游太虚的道人,于其二,我们看到一个穷困潦倒,怨天尤人的俗人。两个故事连起来读,子桑的自相矛盾跃然纸上。
故事一
原文
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相与友,曰:“孰能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孰能登天游雾,挠挑无极,相忘以生,无所终穷?”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译文
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结为朋友,其中一人问,“谁能相交于没有互相结交,相助于没有互相帮助?谁能超然物外,遨游太虚,忘掉自己的存在,永远没有终结?”三人相视而笑,彼此心意相通,于是成为挚友。
解读
子桑戶,即子桑,又称子桑伯子,魯人,古代的隐士。子桑姓来源于周代。子桑姓氏本是夏末殷初淮河长江养蚕取丝的部落,长年供奉丝织品给从事占卜、祭祀等神职工作的聿明氏,聿明氏为了感谢他们,请求周王免去部落纳贡,并赐姓氏为“子桑”,子表示尊贵,桑代表部落的性质。随着部落的增长和繁荣,逐渐形成自己的名族群,子桑复姓也从此延续下来。
莫逆于心,相与为友,此所谓莫逆之交;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此所谓淡如水的君子之交。登天游雾,挠挑无极,相忘以生,无所终穷,此所谓圣人或真人之所为。这表明,三人都是入道者,体道者,修道者,或悟道者,尚未达到真人或圣人境界,但有志朝那个方向努力,让我们简称或统称之为道家。
故事二
原文
子舆与子桑友,而霖雨十日。子舆曰:“子桑殆病矣!”裹饭而往食之。至子桑之门,则若歌若哭,鼓琴曰:“父邪母邪? 天乎人乎? ”有不任其声,而趋举其诗焉。子舆入,曰:“子之歌诗,何故若是?”曰:“吾思乎使我至此极者而弗得也。父母岂欲吾贫哉?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天地岂私贫我哉?求其为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此极者,命也夫!”
译文
子桑与子舆是朋友。一次,大雨连下十日,子舆自忖:“子桑恐怕病了!”准备了点饭菜去看望子桑。到了门口,听见子桑边弹琴边吟诗,气短而促,象唱更象哭,“怨爹?还是怨妈?怨天?还是怨人?”子舆进门说道,“你这诗怎么吟成这样了?”子桑说,“我琢磨了很久就是琢磨不透,我怎么穷成这样?爹妈愿意我受穷吗?显然不是。天地想让我受穷吗?也不是。天盖着所有的人,地托着所有的人,天地无私,肯定不会偏心眼儿让我受穷。我真想不出谁会让我受穷,可我就穷成了这样,这是命啊!”
解读
子桑这是在哭穷,真正意义上的哭穷。
然而,子桑是道家弟子,道家讲究不亊于务,不趋利,不违害,天欝天食。天欝如天雨,旱涝无定,受食于天也会受贫于天,天既无私覆,人亦当无私忿。
几年前,汶川墙倒屋塌,物毁人亡,若是美军轰炸所为,中美之间的全面战争将是不可避免的,是地震所为,没有人咒天骂地(象征性地发几句牢骚的还是有的,并不认真),更没有人欲与天公试开战(那个试比高的也许会,不过他早已下地了)。
艳羡刘员外有三妻四妾的佛门弟子大概是要被逐出佛门的;饱读诗书的人吟着诗挖坟盗墓是极富喜剧效果的;声称只给不给自己剃头的人剃头的剃头匠是不该问给不给自己剃头的;主张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人是不该把自家包括其中的。
因此,道家不该哭穷,而应安贫乐道。在这一意义上,子桑之歌表现的是其自相矛盾。
其实,道家应该清楚,其学说在本质上是为君王服务的,可以说,道家之道乃君王之道。关于这一点,另有专文讨论。
君王不用为稻梁谋,不必从事于务。这是因为,作为统治者,君王们超越了基本生存需求这一层面。然而,作为一介布衣,普通道家远未摆脱基本生存需求的羁绊。他们的现实是,形而上与形而下,如鱼与熊掌,二者不可得兼。对现实主义者来说,必先饱足,而后循德。
子桑及其朋友显然不是现实主义者,故事一表明,他们是一伙理想主义者。庄子与子桑大致是一类人,他本人也未免于家贫,曾穷到要贷粟于监河侯的份上。他们不流于世俗,在纷乱的时代中,保持着自己的价值取向,执着于修道或殉道。温饱没有解决,却整日相忘乎道术,焉有不贫之理。
既然他们所修之道乃君王之道,或许他们憧憬有朝一日能亲自治大国烹小鲜? 即便如此,有王候将相宁有种乎之呼,也有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之说。将欲王候,稻梁先谋。王候不到手,稻梁不止谋。无论王候成与不成,稻梁必得有人谋,或人或己。
稻梁人谋,或被豢养,或被投资,或被怜悯,或被供奉。除非王候已成,稻梁有人供奉,否则,其它情况无论哪种,道家都放不下那份清高。稻梁己谋,或富于稻梁而贫于道徳,或富于道徳而贫于稻梁。道家不屑以名利为亊,很难物与道得兼,因而,在形而下方面,他们注定了是穷困潦倒一族,也许,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子桑叹曰,命也夫!
不过,子桑虽贫,但有一份执着,一份对形而上的执着,其形而下的困惑部分地来源于这份对形而上的执着,这使得他虽可悲犹可敬。